公司it化推進為什麼難(IT外企那點兒事6)
2023-08-06 10:12:53
外企,一個聽起來似乎充滿光環的名字,每年眾多大學畢業生嚮往的地方。說起外企,總能讓人聯想到很多令人心動的名詞:高薪,人性化,浮動工作制,年假,完善的流程,各種福利如:旅遊,室內桌球臺,健身房,按摩椅,小食品,酸奶……然而真正進入了外企,時間長了,也就發現,其實外企也就那麼回事!
技術路線和管理路線始終是每個程式設計師糾結的問題,也是各大論壇經常被辯論的問題。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多願意承認自己不精通某項技術,卻很少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能做管理。技術方面有問題多能夠校正自我,而管理方面有了問題卻總認為是對方的錯,總之領導怨員工,員工怨領導,鬧得不可開交。
在中國傳統的官本位的思想中,不能不說管理路線佔了絕對性的優勢,尤其是在穩定的外企,管好與壞極難衡量的情況下。
做技術苦啊,相比於管理路線,有如下的弱勢:
首先, IT 業的技術變化太快,弄的技術人員疲於奔命。年輕人可以每天晚上幾個小時的看新技書的書籍,而年紀偏大的你上有老下有小,做飯,洗衣,陪老婆,照顧老人小孩,逛超市,每天能有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十分不易了。如果是你已經很熟悉的領域,你自然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就能達到年輕人較長時間看完的東西(理想狀態下),然而公司的項目所用的技術方向可不是隨你心願的。如果你是一個 Java 高手,碰巧公司買的一個第三方的庫是用 C 寫的,需要對其進行封裝,如此艱巨的任務,工程師中你的薪水最高,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啊。
你總不能說:我只負責Java 的部分, C 的別來找我吧。
也許你經常聽領導說: 「編程主要靠思想,語言和平臺無所謂」。然而如果你跳槽的時候,卻經常聽到面試官這樣說: 「好像你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經驗嘛」,你卻不能以我很有編程的思想來回答。此矛盾之處著實使人困惑許久。技術路線還是分很多的方向的,正如武林有很多的門派。語言,作業系統等屬於內功,然而只有內功卻不足以行走江湖,必須還要有一定的套路,如 Debug tool, profile tool,出現問題後的分析辦法,編程時候的各種習慣,一些非常管用的技巧等,都是因語言和平臺不同而不同。雖然對於初級的工程師來說,這些不是很重要,然而工作三年五年之後,是否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套路來準確的定位問題和解決問題,卻是區別你是初級工程師,還是高級工程師的一個標誌。當然當你在上升到項目經理的時候,又可以只談編程思想的時候了。
一句實話,一個要飯的不要因為聽富人說吃青菜養生就見肉也不吃。周易中,同樣在乾卦,同樣元亨利貞,初九則應潛龍勿用,九五則可飛龍在天了,不同的位,同樣的話,意義不同。
其次,沒有優先知情權。當任務到來的時候,美國那面的老大一般是先發郵件給項目經理的。項目經理會進行一系列統籌考慮後再選擇發給那些人。作為同項目經理同一級別的技術人員,是否提前或同時,甚至晚於與其他技術人員收到郵件,取決於你技術外的能力(你的 reputation, 你和項目經理的關係等)。上面的文章也說過了,在外企,郵件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也決定了從屬關係。把本來你擅長的任務先發郵件給他人,從而變成了他人的任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當美國老闆過來的時候,陪同和展示成果的,也多是管理人員的事情,雖然裡面全是你的心血。
其三,沒有資源支配權。項目經理一般可以支配多種資源的,如買硬體, Team building 的經費,培訓的機會等。但是相同級別的技術人員卻沒有。
其四,沒有績效評定權。任何員工的績效都是基本由其 report 得頂頭上司起決定作用的。相同級別的技術人員可能會有一些評價做參考,但是你不會知道和你平級甚至下級的薪水和績效。
最後,沒有人事任免權。一個員工是否能夠進某個項目組,也基本是項目經理起決定作用的。一般的外企都會有推薦的制度,而通常會發現一般狀況下(被推薦人不是明顯的差),管理路線的人推薦到其他組的人比較容易錄取(同組推薦沒有推薦費啊)。大家總要多少照顧個面子嘛,萬一哪天要向對方的組推薦自己的人呢?
基於上述幾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你也就怪不得基層員工對你僅僅是因為技術而產生的尊
敬,而對 manager 則是因為既威且信而產生的敬畏了。也許其實是你的建議是正確的,大家卻都同意按照 manager 的來做;也許你一把年紀還要和年輕人因一個小小的設計爭得面紅耳赤,而他在 manager 面前總是 yes, ok, i am 100% agree;也許你因一項新技術不很精通而被新人鄙視;也許就沒有也許。
當前的中國是浮躁的,以上的原因造成大批大批的人湧入管理路線的獨木橋,也造成了一些不合格的管理者走上了管理崗位。也許有這樣的現象,明明在國外僅夠做高級工程師的在中國做了Team lead,卻在和普通工程師爭功勞;在國外僅夠做 Team lead 的,在中國做了 manager,卻不能很好的領導多層化的組織結構。
這種情況是悲劇的,卻不僅僅在軟體業,包括高校(系主任更容易拿項目),包括醫院(院長更容易申請經費),包括研究所。這也是為什麼總有轉管理,轉售前,轉銷售,甚至轉其他行業的論調的原因了。
其實技術路線也有它的好處,你可以埋頭認認真真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技術,兩耳不聞窗外事。而由於一直沒有放下技術,跳槽也相對容易的多,畢竟在中國,號稱會管理一個團隊的一抓一大把,而真的很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卻不是很多。
作為軟體工程師,我們應該找到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路。
讓我們來看上述三條曲線,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收入的變化。
很不幸,技術人員的收入曲線基本成 C 曲線狀,也即剛開始收入較高,也能較快增加,後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收入增長略顯平緩。
這主要是技術更新迅速的結果,設想從工作開始,就接觸某項技術和某項框架,逐漸的掌握直到精通,到了十年的時候,正是規模效應開始體現的時候,可惜,此框架已經不流行了,已經淘汰了,行業中已經使用另一種語言或者框架了。也許你會說,以我十年的經驗,對於新的框架也會更好的掌握。是的,我承認,然而由於框架的更新,你所謂的更好的程度,相對於剛接觸新框架兩三年的人來講,公司不足以付給你另外 7 年經驗所應給的薪水,畢竟,你也不是很熟。所以 C曲線的形態顯示出來了,由於技術的更新,你所得到的薪水增長遠遠低於你的經驗所應該帶來的薪水增長。
原因就在於:不易積累。積累,尤其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最後成功的重要途徑。當我們看《大家》欄目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成功人士基本上分兩種,一種是天才,很年輕就能夠取得很偉大的成就,當然我們不可能是這種人。另一種是泰鬥,即靠多年的積累而取得的最後的成就,比如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徵文院士,被稱為中國植物的「活詞典」。
雖然我們不期望能夠成為大家,但是他們的精神和經驗卻能給我們啟迪。像植物,或者是醫生,是相對比較容易積累的行業,吳老可以在 90 高齡,如數家珍的說著自己年輕的時候積累下來的各種植物的知識。而工作十年的軟體工程師,卻難以啟齒十年前的語言和框架,那已經 out 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銷售的同學最後薪水會越做增長越快的原因。比如他們培養一個客戶能得來收入 1000 元,隨著客戶的不斷積累,手中有 20 個客戶就有 20000 元。而軟體工程師,看了 10本 fortran 的書,得到一份 1000 元的工作,後來又讀了 10 本 Java 的書,再加上經驗,可能得到 1500 元的工作。
所以,我們也要學會積累,爭取從 C 曲線變成 B 曲線,使得我們積累的經驗能夠帶來相應的新水。所以本人竊以為(僅供參考,自己的路還是要自己走),有至於從事技術的軟體工程師,儘量選擇一些可以積累,相對穩定的方向,如 Linxu 內核,windows driver 等,相信一個做了 10年的 Linux kernel 工程師,絕不是一個可以讀幾本書就能夠趕上的人。
而很多流行的上層框架,如 SSH 等,如果你熟悉了它們的每一行代碼,當 Web 開發開始使用其他框架的時候,豈不悲劇。 (沒別的以上,也希望 SSH 青春常在)
然而如果在事業的後期,想成就 A 曲線,就不是容易的事了。當你想以較少的經驗積累獲得較高的收入,則必須要有放大器的作用,這种放大器我們經常能夠接觸的到,即營銷。
很多研發人員十分鄙視管理和銷售,營銷。然而我認為,我們可以不從事管理和銷售工作,然而我們最好了解一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規則,而非天天埋頭於人與機器的交流規則。
可以舉幾個例子,比如我們賣烤鴨,當我們做的不好吃的時候(技術不好),一隻烤鴨賣 5 塊錢,慢慢的我們有經驗了,能烤出好吃的烤鴨了,也就能夠賣 10 塊錢,再加上好吃的調料,良好的環境,最多也就一隻 20 元,到頭了。而全聚德的烤鴨 198 元一隻。再比如,普通包子鋪的包子 5 毛一個,你如果能夠做的好吃 1 塊一個,也就差不多了,而天津狗不理包子一個 10 多塊, 20 多塊。
這就是營銷的作用,這就是品牌的力量。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李開復要給大學生寫信了,從而創新工廠即便比原來薪水少,即便每周工作60 小時,也有大批程式設計師欣然而往。也就可以理解各個公司的老總總是不定時的出現在電視上,不斷重複著自己成功的故事。
程式設計師不應該老待在自己的圈子裡面,埋頭做著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多交朋友,多參加技術會議,多參加各種聚會。有很多人抱怨,剛畢業就要工作經驗,諸葛亮沒有工作經驗,不也成功就業了嗎?《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諸葛亮的"或駕小舟遊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這哪是隱居啊,不出茅廬而名聲在外,工作也是至交徐庶鼎力推薦的,臥龍先生可不僅僅是束髮讀史書啊。
總而言之,竊以為,做一個程式設計師,一要鑽下去,積累技術,二要跳出來,影響世界(雖然只是一點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