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5位院士(皖南這個小地方走出3000多名博士)
2023-07-08 03:00:20
「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所在地是被稱為「文都」的安徽桐城(包括今桐城市、樅陽縣等),這裡是雄霸清代文壇的「桐城派」故裡。文脈賡續不斷,如今這裡依舊人才輩出。總人口75萬的桐城地區,先後走出了3000多名博士、近20位院士,被譽為「院士之鄉」。
以中國中古政治制度和歷史地理研究蜚聲史壇的嚴耕望;中國陶瓷膜產業和材料化學工程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徐南平;微分幾何與微分拓撲學專家方復全;天宮一號、長徵7號副總設計師程堂明......他們都是桐城人。
不誇張地說,在桐城,頂級知識分子的競爭以「鄉鎮」為單位,僅青草鎮,現在就有3名院士和2名院士提名候選人。
「哥哥上大學之後,我們只有暑假才能在一起,家裡條件艱苦,有時放假了他還要出去做工。」徐南平的弟弟徐清平回憶起小時候的時光,「我那一屆,桐城在全省應該是考得最好的了,當時的大環境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
進入大學後,當班上同學「炫耀」自己是當地文科第二名時,徐清平「不留情」地說,「在桐城,文科第二名應該不是清華,就是北大。」由於家境困難,徐家大姐不得不輟學,但其餘兄弟姐妹5人都是本科畢業。
方復全高中同學都昌勝回憶,「方復全家庭條件也是比較差的,但他初中就自學了高中的微積分。大多數院士都出自桐城中學,能出這麼多院士,也是得益於桐城重教崇文的文化氛圍」。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是桐城當地的一句諺語。這裡有一座狀元橋,是進入桐城文廟的必經之路。「五裡三進士,隔河兩狀元」就是昔日桐城重視教育的真實寫照。明清兩代,共有236名進士從這裡走出桐城,出仕入朝。
歷史上各個時期,桐城無不注重教書育人。被世人稱為「桐城三祖」的姚鼐、方苞、劉大櫆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在教育上。曾國藩作為「桐城派」的中興之士,興建修復了湖南、安徽、江蘇等多地書院,他的弟子吳汝綸學貫中西,當時被委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
「桐城派」人士的教育傳統和理念,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甚至還影響著當代教育。吳汝綸於1902年創辦桐城學堂,即桐城中學的前身。百餘年間,一代美學宗師朱光潛,兩院院士孫德和、慈雲桂、陸大道,著名核物理學家疏鬆桂、方正知,哲學家方東美,歷史學家嚴耕望......陸續從這裡走出,名揚四海。
什麼是氛圍?大概就是這樣春風化雨。什麼是力量?也許就是這樣潤物無聲。
現在,桐城正大力實施「文都英才」工程,通過培育「雙創」帶頭人、搭建引智新平臺、創新人才政策扶持、推進「技工強市」等措施,著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綿延千年,穿越古今。何謂成才之「道」?或許可以在桐城尋見答案。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一鳴;通訊員 汪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