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議論文素材
2023-07-08 00:56:39 1
在寫作文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列舉名人的事例,這是可以加分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當代名人議論文素材,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李嘉誠親自去接老師【1】
香港著名的塑膠商、房地產巨商李嘉誠常常捐資助學。一次,他邀請汕頭大學的一批教師來港並準備親自去車站迎接。恰好此時他又接到通知,國家經貿部一位官員專程來港與他洽談生意,請他去迎接。經過考慮,李嘉誠先生安排了別人去接經貿部官員,而自己還是去了火車站。由於火車晚點,他在車站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汕頭大學的老師知道後感動地說:「這件事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李嘉誠先生對教育的誠心。他能捨命辦教育,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做。」
分析:商人捐資辦學,不能沽名釣譽。李嘉誠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話題:「尊師重教」「表率」「做人與做事」
林語堂上課請學生吃長生果【2】
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兼英文課,一次,開學第一天,上課鐘打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來,學生引頸翹首。林先生終於來了,而且夾了一個皮包。皮包裝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撐破了。學生們滿以為林先生帶了一包有關講課的資料,興許他是為找資料而遲到了。誰知道,他登上講臺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皮包,只見裡面竟是滿滿一包帶殼的花生。
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但學生們並不敢真的吃,只是望著他,不知他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林先生開始講課,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說到這裡,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語堂,一位大師級語言大師。性格幽默、風趣,聽其談話,如沐春風,獲益多多。
話題:「春風化雨」「為師之道」
吉鴻昌我是中國人【3】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而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1932年,吉鴻昌回國,率領抗日同盟軍,轉戰長城內外,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後不幸被敵人誘捕,就義前他寫下了正氣凜然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分析:「我是中國人」,一聲驚天霹靂,一身錚錚鐵骨,嚇退了多少人,驚醒了多少人。不以國弱而恥辱,不因國破而逃亡,這既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又維護了個人的尊嚴。
話題:「做一個中國人」「中國,我愛你」「骨氣」
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4】
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一位10歲參加抗日兒童團、14歲參加共產黨的小姑娘。解放戰爭時期,在一個偏僻的山村裡,為掩護革命同志轉移而被捕。她堅貞不屈,神情鎮定,從容地臥倒在敵人
的鍘刀下,英勇犧牲,年僅15歲。毛澤東親自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分析:女性一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詞,但有誰敢說劉胡蘭弱小?因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軀裡也裝著無限大的勇氣。
話題:「生命的價值」「追求」
孫中山的崇高信仰【5】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40年如一日,為中國的獨立富強而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自己別無家產,僅有書籍、衣服、一所華僑捐獻給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動力是什麼?就是「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分析:孫中山執著無悔於革命,在於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彌高。
話題:「成功與信仰」「成功的動力」「可貴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