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景區全覽(景區優秀講解詞嶽陽樓景區)
2023-07-07 21:22:40 2
編者按:
一份優秀的講解詞,是景區對市場的「敲門磚」。今年,2022湖南省等級旅遊景區講解員大賽面向全省553家等級旅遊景區,首次開展「優秀講解詞評選」,全面摸底現狀,以賽促優,以評選出的16件「優秀講解詞」,立標打樣作示範,加強景區講解詞的撰寫與規範表達,講好湖南故事。
即日起,紅網時刻新聞推出「景區優秀講解詞」展播專欄,將湖南等級旅遊景區的故事講給你聽。
各位遊客朋友們,歡迎大家來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嶽陽樓景區參觀遊覽,大家現在所在的位置是景區的民本廣場,左手邊看到的大型石碑浮雕名為「政通人和圖」。
政通人和圖(景區供圖)
在這塊石碑浮雕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北宋滕子京治理之下古城嶽陽的繁華景象。上面刻著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畫裡的人們或交談或勞作或遊玩、一個個怡然自得、好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同時也清晰地呈現了古城嶽陽的南城門、傳統風貌汴河街、以及我們即將登臨的嶽陽樓。
嶽陽樓景區南大門(景區供圖)
正前方是嶽陽樓核心景區的南大門,正門上方所懸匾額為金絲楠木製成,孔雀藍底所襯託的「巴陵勝狀」四個金色大字、出自清朝刑部尚書張照所書的《嶽陽樓記》,大門兩側柱子上「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對聯是明代著名文人魏允貞對嶽陽樓、洞庭湖的讚譽。
進入景區後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水池中五座精美的樓閣模型,這就是五朝樓觀,這五座樓是以青銅,微縮,建造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風格迥異特點不同的嶽陽樓。它們都是(古代志書記載)以歷代畫家所描繪的嶽陽樓圖為藍本精心打造而成。
元代嶽陽樓(樓閣模型)(景區供圖)
這是元代時期的嶽陽樓。嶽陽樓在元代只重修了一次。這一座樓閣是兩層三簷,歇山頂式結構,並且築有地基。元代建築多用原木做梁,極少加工,並且在金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減柱法和移柱法等技巧,因此元代建築體現出一種粗獷原始的風格。它是嶽陽樓築樓史上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也是離洞庭湖畔最近的一座,它毀於湖水的衝刷。
宋代嶽陽樓(樓閣模型)(景區供圖)
現在您看到的這一座是宋代的嶽陽樓。它在宋代一共重修過七次,(其中南宋四次,北宋三次)您所熟悉的千古雄文《嶽陽樓記》中範仲淹描寫的就是這一座。宋朝奉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使得政治、經濟、文化飛速發展,所以宋代建築風格趨向華麗,注重裝飾。您會發現宋代的嶽陽樓確實是五座樓閣當中結構最複雜,氣勢最磅礴。您看它是兩層三簷,十字形重簷歇山頂。全樓共24個屋角高高揚起,給人一種升騰活躍的感覺,只是很可惜,這座樓閣僅存世間33年,毀於宋神宗年間的一場雷電之火。
明代嶽陽樓(樓閣模型)(景區供圖)
對面的樓閣是明代的嶽陽樓。它在明代一共重修過9次。它的建築特點是方圓結合,樓身花紋繁雜,頂部築有寶塔,它的寶塔是由三顆寶珠和六條飛龍組成,有點類似印度的佛塔建築。因為明代佛、道兩教非常盛行,所以明代嶽陽樓融入了一定的宗教色彩。明代的最後一座嶽陽樓,是毀於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亂之中。
唐代嶽陽樓(樓閣模型)
眼前是唐代的嶽陽樓,從現存的史料記載,嶽陽樓在唐代修葺過三次(貞觀年間,開元年間和天寶年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交融的繁盛時期,這時期的建築趨向於嚴整開朗。樓閣雖外表簡單粗獷,但不失大氣莊重。您看它的整個大殿幾乎沒有純粹為了裝飾而加上去的構件,門窗的形式也是樸素大方。這座樓閣是五朝樓觀中耗銅量最重的一座,重達12.3噸。
清代嶽陽樓(樓閣模型)(景區供圖)
清代早期的嶽陽樓,它是離現存嶽陽樓建築風格最為接近的一座。同時也是五座樓中唯一的三層三簷建築。清代嶽陽樓一共重修過16次,最為浩大繁雜的是在清光緒6年。與唐代的莊重大氣相比,清代嶽陽樓細膩婉約、繁複而精緻。它的二、三層設有迴廊,飛簷上設有七隻瑞獸,(瑞獸是奇數)在古代,飛簷上瑞獸越多代表樓閣的地位越高。
五朝樓觀不僅展示了五個朝代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點,也體現了中國制銅工藝的精湛技藝和高超水平。
雙公祠(景區供圖)
文因樓生,樓以文傳,範仲淹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使得嶽陽樓名揚天下。為了再現嶽陽樓的歷史演變,展示嶽陽樓的建築文化,揭示嶽陽樓深厚的文化內涵,弘揚「先憂後樂」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景區新增了「雙公祠」這一景點,也就大家右前方所看到的建築。雙公祠坐東朝西,總面積800平方米,白牆青瓦。展廳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嶽陽天下樓」展廳,主要展示嶽陽樓從古至今的建制沿革,形制演變以及歷代名家詠嘆嶽陽樓的詩文;第二部分為「雙公憂樂情」展廳,主要介紹滕子京與範仲淹二位的生平事跡,以及對嶽陽樓的歷史貢獻。門楣上「雙公祠」三個字是由範仲淹的第二十八代世孫範敬宜所提寫。門楣旁邊還有一副對聯,上聯:「一湖一樓一記浮乾坤控南北敘樂憂江山勝景輝映千古」,下聯:「雙公雙跡雙德聯珠壁會風雲召日月文壇佳話流播九州」。這副對聯是由北京大學龍協濤教授所攥,由原書協主席沈鵬所書。
現在大家置身於景區的新碑廊中,廊內碑文兼詩歌、散文、對聯,書法匯楷,草、篆、隸,給人以知識的啟迪,藝術的享受。
南極瀟湘牌坊(景區供圖)
嶽陽,古稱巴陵,又名嶽州,是一座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集名山、名水、名人、名樓、名文於一體,秀美的山水風光和深厚的湖湘文化交相輝映。大家拾階而上後,看到的是「南極瀟湘」牌坊,上面有幅對聯:「南極瀟湘千裡月,北通巫峽萬重山」,這副對聯是由清朝的書法家張照所撰。意思是洞庭湖往南可以通過湘、資、沅、澧四水到達三湘大地,欣賞瀟湘月色。往北通過長江到達巫峽,來欣賞巫山十二峰。他的書寫者是我國著名藝術家劉海粟老先生,劉老先生在1984年書寫對聯時已經90歲高齡了,但他的落款卻是「劉海粟年方90」,說他才90歲,足以看出他年輕的心態和幽默的性格。
嶽陽樓主樓(景區供圖)
嶽陽樓從三國始建的閱軍樓到成為如今的中國文化地標,存世已1800年。一千多年來,嶽陽樓曾經屢次被毀和重修。1983年,按「整舊如舊」原則,國家撥專款對它進行了一次落架大修,現在大家看到的嶽陽樓,完全保持了清光緒六年重修後的原址、原貌。《漢書》中云:「黃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嶽陽樓的飛簷與樓頂鋪以黃色琉璃筒瓦,足以體現嶽陽樓當時的地位之高。樓高19.42米,佔地面積251平方米,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一座保持原址原貌的古代建築,完整的體現出我國古代建築風格和特色。「三層、四柱、飛簷、盔頂、純木」,這精煉的十個字把嶽陽樓的外觀特色準確形象的描繪出來了。三層指的是在古代由於受建築材料和建築環境的影響,建築物修到三層,已經算是一個高層建築了,比起其它用鋼筋混凝土修建的樓閣來比,嶽陽樓更加精緻耐看;四柱是因為嶽陽樓建於古城嶽陽西城門之上,沒有打地基,全憑樓內四根直徑為50釐米的楠木金柱從樓底直貫樓頂,支撐起樓體的大部分重量。而我們看到它的三層簷角也是高高的向外飛出,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每一層簷角的裝飾物也是各有不同。您看!這第一層是鳳凰、第二層是騰龍、第三層則是延綿不斷的祥雲,意味著龍鳳呈祥美好的寓意。為紀念魯肅、在重修屋頂時採用了三國時期的武士軍盔樣式,從此嶽陽樓便成為中國現存的最大盔頂古建築。最後說到它的純木,就要說到在1983年落架大修時,人們是驚奇的發現,整個樓體是由我國傳統工藝用木料榫接而成,結構非常嚴整精巧!
《嶽陽樓記》聲名遠播,因《嶽陽樓記》想來嶽陽樓走一遭的不計其數,如果排一個來嶽陽TOP 10必做之事,觀嶽陽樓絕對位居榜首。嶽陽樓聞名四海的,不是軍事要衝,不是觀景高樓,而是在一千多年間被傳誦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現在大家進入主樓一樓所看到樓閣靈魂所在 ——《嶽陽樓記》。宋朝慶曆四年,嶽陽樓只剩殘破的樓臺、朽壞的基底,此去經年、垂垂老矣……初到巴陵的滕子京見此狀,心痛不已,決意重修嶽陽樓。當它再現壯麗時,滕子京將其畫成《洞庭晚秋圖》寄給好友範仲淹。時年正值範仲淹推行慶曆新政,是以整頓吏治為中心限制冗官,提高效率並為達到節省錢財的改革主張,而範仲淹屢屢受挫後索性隱退廟堂,重回江湖。當範仲淹閱過畫卷仿如身臨其境,感懷不已!念友人為官清明卻仕途坎坷,也無奈於自身的落魄遭遇、便寫下《嶽陽樓記》。《嶽陽樓記》的核心理念是憂樂精神。什麼是憂樂精神呢?憂樂精神是一種憂難慮樂的自覺,一種未雨綢繆的先見,一種豁達忘我的境界。範仲淹「憂樂五觀」的橫空出世,亦是對中國前人經驗教訓的精闢歸納與總結,更是告知後人如何處世的一劑靈丹妙藥。三百餘字,字字珠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山水出發卻超然山水!一座樓閣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單純的觀景更是它千百年的文化底蘊和賦予它生命力的憂樂精神!
嶽陽樓二樓的嶽陽樓記雕屏(景區供圖)
當年滕子京收到這篇文章後,喜出望外,他覺得這篇文章超出了他的預期,於是立馬請來了北宋大書法家蘇子美書寫、邵竦篆額。在當時,滕子京修樓、範仲淹作記、蘇子美書丹和邵竦篆額合稱「巴陵四絕」。很可惜,北宋嶽陽樓僅存33年,毀於宋神宗的一場雷電之火。我們已經無緣可見了,大家現在在二樓看到的雕屏是由清代大書法家,乾隆的提筆書法老師張照所寫的《嶽陽樓記》,同樣非常珍貴。張照在寫這篇文章時用了4種書法,我們可以看到,從開頭慶曆四年春一直到前人之述備矣,這部分是一個背景描寫,張照用的正楷來書寫。從後面一段然則北通巫峽一直到其喜洋洋者矣,這部分是一個景物描寫,為了配合範仲淹文章的氣勢,張照用的行書書寫,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到了中心思想部分,張照筆鋒一收,改為了行楷,最後寫完全文,落款用的擅長的草書,由此可見,張照書法功底之深厚!這篇文章還有許多重複的字,如10個之、7個憂、4個樂字,這些字起筆和落筆都不盡相同,形態各異,他將文章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書法當中,當年乾隆皇帝對張照的書法相當推崇,他是這麼評價張照的:「羲之之後只一人,除了張照誰可比」。並且御賜12塊紫檀木將張照的書法雕刻於其上。
嶽陽樓三樓的毛主席狂草(景區供圖)
到了三樓,映入我們眼帘的就是毛主席的狂草,是毛主席在1964年南下視察,視察完後從長沙坐火車回北京,途經嶽陽時有感而發寫下詩聖杜甫的五言絕唱《登嶽陽樓》,主席將原文中一字做了改動,「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去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主席把原文中老病有孤舟的「病」字改為了來來去去的「去」字是因為1964年三年自然災害剛過,湖南湖北的血吸蟲病特別嚴重!毛主席擔憂當地人民的病痛,希望病痛能夠像長江的水一去不復返。
我們再來看看旁邊的對聯, 「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長庚李白」,李白僅用八個字就概括出了洞庭湖白天和黑夜的景色,大家可以從窗口處欣賞洞庭湖的美景。放眼望去,氣象萬千的洞庭湖和四周的景色盡收眼底。
嶽陽樓是一種文化象徵,一種歷史傳承,一種跨越千年的精神傳遞!多次在重要的會議上講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時,總是引經據典、舉的第一個例子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精神」,隨著的重視和詮釋,《嶽陽樓記》注入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內涵,它既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既是歷史的絕唱,又是時代的強音。
三醉亭(景區供圖)
嶽陽樓主樓北側的三醉亭,因呂洞賓三醉嶽陽樓的傳說故事而得名,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現在的三醉亭佔地面積為135.7平方米,高9米,為二層二簷,歇山頂式仿宋建築,懸掛的是由著名國畫大師殷本崇先生繪製的呂洞賓臥像,作者把呂仙飄逸的神態,飲酒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畫上還書有呂洞賓所作的一首七絕:"朝遊北越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嶽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畫的旁邊有一副對聯:「對月臨風,有聲有色,吟詩把酒,無我無人」。呂洞賓在此修仙的各種奇遇和樂事在嶽陽代代相傳,時至今天,仍是百姓茶餘飯後的有趣談資,也為端莊典雅的嶽陽樓增添了一絲豪放飄逸的道骨仙風之氣。
仙梅亭。
仙梅亭位於嶽陽樓南側,初建於明朝崇禎年間,是一座呈六邊形,二層三簷,簷角高翹,純木結構,玲瓏雅致的小亭。上蓋綠色琉璃瓦,狀如出水綠荷。新中國成立後,此亭又經過多次修繕,一直保持了原來的面貌。
懷甫亭。
行走至臨湖的五平臺,我們可以看到一座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這就是1962年為紀念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誕生1250周年時所修建的。亭高7米,北面簷下懸掛著一塊樟木匾額 —「懷甫亭」三個蒼勁古樸、金光閃閃的大字,出自於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之手。廳內立有石碑一塊,刻有杜甫的畫像和在晚年登上嶽陽樓寫下的五言絕唱《登嶽陽樓》一詩,以及他的生平事跡簡介。
215年,孫權派魯肅率萬名將士來到嶽陽,準備與劉備爭奪荊州。魯肅來後認真實施孫權的政令,修築巴丘城(今嶽陽城),加緊操練水軍,在城西依山臨水的地方建起了一些軍事設施,做好戰爭準備,點將臺就是其中之一。
嶽陽門(景區供圖)
在嶽陽樓臨湖西門處,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巨型花崗巖砌成的拱形門洞,門洞上刻有三個金色大字——「嶽陽門」,這是由清代嶽州知府黃凝道題寫。嶽陽門城門洞呈拱形,高四米,長四十二米,寬二米餘。洞庭湖水千年不息地流淌在嶽陽門的視野裡,嶽陽門則成為一條通往歷史深處的道路。它不僅為嶽陽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承載著嶽陽樓千年的興衰和永恆的「憂樂」主題!
各位遊客朋友們景區的講解到此結束,感謝各位的悉心聆聽,祝大家此次嶽陽樓之旅開心、舒心!一切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