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用水力驅動的全自動純水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23 18:30:02 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淨水系統,特別是指利用水力驅動的全自動淨水系統。
背景技術:
反滲透淨水系統一般有前置預處理過濾器、水泵和反滲透膜過濾器,原水經過反滲透膜過濾器後會分為淨水和濃水。反滲透淨水機所產的淨水達到衛生部的水質標準,可直接飲用,而濃水在使用時常常直接排放掉。反滲透淨水系統的出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主要用來滿足家庭中的直接飲用水。但是現有的淨水系統都是需要多個閥門控制淨水系統中水的流向,且基本需要電磁閥控制,這樣使整個系統流程複雜,且都需要帶電操作,同時必須有足夠大的壓力,目前普遍採用高壓水泵增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配合超低壓反滲透膜,去除高壓水泵、電磁閥及壓力控制開關,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的新型的利用水力驅動的全自動純水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利用水力驅動的全自動純水機,其特徵在於:包括有七孔閥、過濾器、反滲透過濾器、反衝洗壓力桶、單向閥和儲水壓力桶,所述七孔閥包括有第一閥體、第一閥體上設置有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閥體的閥座上設置有第一膜片,第一膜片控制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之間的導通和關閉,所述第一閥體上方設置有第二閥體和第三閥體,所述第二閥體上設置有淨水通道,第二閥體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膜片,第二膜片與第一膜片之間設置有頂塊,第二膜片在淨水通道內的面積大於第一膜片在第一閥體內與進水通道對應的面積,淨水通道內的水壓變化控制第一膜片、頂塊和第二膜片的移動從而實現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之間的導通和關閉,所述第二閥體上方設置有第三膜片,第三膜片上設置有膜片託盤,所述第三閥體設置在第二閥體的上方,第三閥體上設置有濃水流入通道、換向通道、排水通道和換向閥芯,所述第三閥體內設置有上閥座和下閥座,換向閥芯下端與第三膜片的託盤聯動連接,第三膜片移動帶動換向閥芯上下移動從而實現換向閥芯與上閥座密封配合或下閥座密封配合,當換向閥芯與上閥座密封配合時換向閥芯與下閥座分離構成換向通道與排水通道貫通設置,當換向閥芯與下閥座密封配合時換向閥芯與上閥座分離構成濃水流入通道與換向通道貫通設置,所述壓力桶為具有一定壓力的水壓才可以儲存水的桶,所述儲水壓力桶包括有內腔和外腔,內腔和外腔之間通過膜片隔開,內腔和外腔之間壓力可相互影響,所述七孔閥的出水通道連接在過濾器上,過濾器出水連接在反滲透過濾器的進水端上,反滲透過濾器出水端有兩個排水口,其中一個為淨水出口,另一個為濃水出口,其中淨水出口連接單向閥後在連接在七孔閥的淨水通道的一端上,淨水通道的另一端連接在主儲水壓力桶的內腔或外腔中,反滲透過濾器的淨水出口與單向閥之間連接壓力桶,反滲透過濾器的濃水出口連接在七孔閥的濃水流入通道上,所述七孔閥的換向通道連接在主儲水壓力桶的外腔或內腔中。
通過採用上述方案,我們實現採用一種集換向閥、斷水閥和節流閥一體的七孔閥,結合內外隔離的雙層無壓儲水罐,利用超低壓反滲透膜在市政自來水壓力下能正常制水工作的特性,達到全自動工作,具體工作原理是:當淨水通道壓力上升,第三膜片將換向閥芯上移使上閥座換向閥芯密封配合,這樣濃水流入通道被關閉,換向閥芯下端離開下閥座,打開排水通道,換向通道的水流通過排水通道流出,同時第二膜片帶動第一膜片將第一閥體的進水通道堵住;當淨水通道卸壓,濃水流入通道的水壓將換向閥芯向下推動,換向閥芯下端與下閥座密封配合,關閉排水通道,從濃水流入通道的水流順換向通道流出,同時第一閥體的進水通道的水壓頂開第一膜片,其水流從出水通道流出。另外七孔閥的上述變化實現反滲透過濾器、反衝洗壓力桶和儲水壓力桶內水流的改變,實現反衝洗的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三閥體上的濃水流入通道與排水通道之間設置有節流通道;所述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的周邊通過第一壓圈分別固定在第一閥體和第二閥體上,所述第三膜片的周邊通過第二壓圈固定設置在第二閥體上;所述第三閥體由第三主閥體和第三副閥體固定插接組成,所述換向通道和排水通道設置在第三主閥體上,所述濃水流入通道設置在第三副閥體上,所述第三主閥體和第三副閥體的插接部之間設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三主閥體和第三副閥體插接後中部形成容腔,濃水流入通道、換向通道和排水通道均與容腔貫通設置,所述換向閥芯置於容腔內,上閥座和下閥座位於容腔的上下兩側,換向閥芯的下端與膜片託盤固定插接,換向閥芯在膜片託盤的作用下上下移動從而實現與上閥座或下閥座的密封配合。當然換向閥芯的安裝方式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換向閥芯的上端設置有第一彈簧座,第三副閥體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一彈簧座對應的第二彈簧座,第一彈簧座和第二彈簧座之間設置有抵壓彈簧,抵壓彈簧促使換向閥芯的下端與膜片託盤抵壓配合,換向閥芯在膜片託盤的作用下上下移動從而實現與上閥座或下閥座的密封配合。
通過採用上述方案,使七孔閥的機構更加合理,工作更加穩定,另外換向閥芯的上端設置有第一彈簧座,第三副閥體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一彈簧座對應的第二彈簧座,第一彈簧座和第二彈簧座之間設置有抵壓彈簧,抵壓彈簧促使換向閥芯的下端與膜片託盤抵壓配合,換向閥芯在膜片託盤的作用下上下移動從而實現與上閥座或下閥座的密封配合的結構可以使放水速度得到很好的提高。
本實用新型的再進一步設置是:所述過濾器為活性炭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各可以是多組或一組,七孔閥的出水通道後連接活性炭過濾器,所述七孔閥的進水通道之前設置有纖維過濾器。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過濾效果更好。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七孔閥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制水狀態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制水結束前狀態的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反向衝洗狀態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放水狀態結構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七孔閥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一種利用水力驅動的全自動純水機,包括有七孔閥1、過濾器2、反滲透過濾器3、反衝洗反衝洗壓力桶4、單向閥5和儲水壓力桶6,所述七孔閥1包括有第一閥體11、第一閥體11上設置有進水通道111和出水通道112,所述第一閥體11的閥座113上設置有第一膜片114,第一膜片114控制進水通道111和出水通道112之間的導通和關閉,所述第一閥體11上方設置有第二閥體12和第三閥體13,所述第二閥體12上設置有淨水通道121,第二閥體12的下方設置有第二膜片122,第二膜片122與第一膜片114之間設置有頂塊124,第二膜片122在淨水通道12內的面積大於第一膜片114在第一閥體11內與進水通道111對應的面積,這樣保證淨水通道121的壓力與進水壓力相同時關閉進水通道111,淨水通道121內的水壓變化控制第一膜片114、頂塊124和第二膜片122的移動從而實現進水通道111和出水通道112之間的導通和關閉,所述第二閥體12上方設置有第三膜片123,第三膜片123上設置有膜片託盤1231,所述第三閥體13設置在第二閥體12的上方,第三閥體13上設置有濃水流入通道131、換向通道132、排水通道133和換向閥芯134,濃水流入通道131與排水通道133之間設置有節流孔137,所述第三閥體13內設置有上閥座135和下閥座136,換向閥芯134下端與第三膜片123的託盤1231聯動連接,第三膜片123移動帶動換向閥芯134上下移動從而實現換向閥芯134與上閥座135密封配合或下閥座136密封配合,當換向閥芯134與上閥座135密封配合時換向閥芯134與下閥座136分離構成換向通道132與排水通道133貫通設置,當換向閥芯134與下閥座136密封配合時換向閥芯134與上閥座135分離構成濃水流入通道131與換向通道132貫通設置,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反衝洗壓力桶4為具有一定壓力的水壓才可以儲存水的桶,其壓力可以是彈簧給它也可以是氣壓等,這種類型的壓力桶在市場上也是存在的,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就不詳細描述了,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儲水壓力桶6包括有內腔和外腔,內腔和外腔之間通過膜片隔開,內腔和外腔之間壓力可相互影響,這裡的外腔圍設在內腔周邊,且內腔為淨水腔,外腔為濃水腔,實際上可以相反設置,所述七孔閥1的出水通道112連接在過濾器2上,過濾器2出水連接在反滲透過濾器3的進水端上,反滲透過濾器3出水端有兩個排水口,其中一個為淨水出口,另一個為濃水出口,其中淨水出口連接單向閥5後在連接在七孔閥1的淨水通道121的一端上,淨水通道121的另一端連接在儲水壓力桶6的淨水腔中,反滲透過濾器3的淨水出口與單向閥5之間連接反衝洗壓力桶4,反滲透過濾器3的濃水出口連接在七孔閥1的濃水流入通道131上,所述七孔閥1的換向通道132連接在儲水壓力桶6的濃水腔中;採用上述方案,我們實現採用一種集換向閥、斷水閥和節流閥一體的七孔閥1,結合內外隔離的雙層無壓儲水罐,利用超低壓反滲透過濾器在市政自來水壓力下能正常制水工作的特性,達到全自動工作,具體工作原理是:當淨水通道121壓力上升,第三膜片123將換向閥芯134上移使上閥座135換向閥芯134密封配合,這樣濃水流入通道131被關閉,換向閥芯134下端離開下閥座136,打開排水通道133,換向通道132的水流通過排水通道133流出,同時第二膜片122帶動第一膜片114將第一閥體11的進水通道111堵住;當淨水通道121卸壓,濃水流入通道131的水壓將換向閥芯134向下推動,換向閥芯134下端與下閥座136密封配合,關閉排水通道133,從濃水流入通道131的水流順換向通道132流出,同時第一閥體11的進水通道111的水壓頂開第一膜片114,其水流從出水通道112流出。另外七孔閥1的上述變化實現反滲透過濾器3、反衝洗壓力桶4和儲水壓力桶6內水流的改變,實現反衝洗的功能。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114和第二膜片122的周邊通過第一壓圈分別固定在第一閥體11和第二閥體12上,所述第三膜片123的周邊通過第二壓圈固定設置在第二閥體12上;所述第三閥體13由第三主閥體13A和第三副閥體13B固定插接組成,所述換向通道132和排水通道133設置在第三主閥體13A上,所述濃水流入通道131設置在第三副閥體13B上,所述第三主閥體13A和第三副閥體13B的插接部之間設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三主閥體13A和第三副閥體13B插接後中部形成容腔138,濃水流入通道131、換向通道132和排水通道133均與容腔138貫通設置,所述換向閥芯134置於容腔138內,上閥座135和下閥座136位於容腔138的上下兩側,換向閥芯134的上端設置有第一彈簧座1341,第三副閥體13B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一彈簧座1341對應的第二彈簧座13B1,第一彈簧座1341和第二彈簧座13B1之間設置有抵壓彈簧139,抵壓彈簧139促使換向閥芯134的下端與膜片託盤1231抵壓配合,換向閥芯134在膜片託盤1231的作用下上下移動從而實現與上閥座135或下閥座136的密封配合,這樣可以使放水速度得到很好的提高。當然換向閥芯134的安裝方式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如圖5所示,換向閥芯134的下端與膜片託盤1231固定插接,換向閥芯134在膜片託盤1231的作用下上下移動從而實現與上閥座135或下閥座136的密封配合。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過濾器2為活性炭過濾器22,且活性炭過濾器22各可以是多組或一組,七孔閥1的出水通道112後連接活性炭過濾器22,所述七孔閥1的進水通道111之前設置有纖維過濾器21;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使過濾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所揭示,乃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舉凡局部的變更或是修飾而源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而為熟習該技術的人所易於推知者,俱不脫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