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的收筆到底有幾種(橫畫收筆有幾種)
2023-07-24 11:38:46 1
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如何收筆?
幾種方法?
|筆記|
4.橫的收筆
第四,橫的收筆。怎樣算好的收筆呢?
一是使這根寫好的線條更好看,可以通過變動中線,來增加姿態。
二是收直筆心,聚集尖鋒,以便寫下一筆。無須再到硯臺上掭筆理毫。
變動中線
先說說變動中線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一根線條有三段:起筆、行筆和收筆。我用顏色來標示這三部分。起筆黃色,行筆藍色,收筆白色。
一根線條,姿態最少,最簡單,當然是這種起筆、行筆和收筆三部分排成一直線了。這個我們叫一面鋒收筆。只有一個方向,不動手腕。從方向數字表示,就是6—6—6。
我前面講過,在早期真書中,這種簡單線條很多,經常出現,你看這敦煌寫經,橫線基本上就是一直線。
這是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橫筆也是直線條。
後代有沒有人專寫直線條的呢?當然有。比如這位清代張裕釗,就是一個。你看這「至」字,是不是平直到尺畫一樣?以前經常有人這麼說,「橫平豎直」,寫出來跟這個「其」字一樣,一點表情也沒有。
中線是可以變動的,上一堂課我講了好幾種起筆。
比如像這樣的兩面換,中線的姿態就不同了。這條線的方向,從6—6—6就變為9—6—6了。
這是起筆三面換7—9,但這裡行筆和收筆還沒有變。
再複雜點,起筆四面換。7—9—7,線條變化很大。
我們想,起筆可以這樣變化,那麼收筆呢?當然也可以。
4.2兩面鋒收筆
我從簡單的說起,如果起筆、行筆不動,把收筆動一下,向右下角走9號方向,這根線條就成了6—6—9。
6—6—9也是經常用到的。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生」字的最後一橫,就是6—6—9。
其實比較常用的是9—6—9,就是頭尾都變動一下,兩個關節點。從頭到尾手腕運動是左右左。
但是9—6—9寫出來以後,你會發現上下的距離比較寬,如果我們改用9—3—9,就是行筆向右上方向,那麼,上下的距離就比較窄了。
9—6—9和9—3—9都是常用的,這裡還要講一個注意點,就是一橫收尾,有「尖鋒到尾」和「尖鋒不到尾」的不同。
我以王羲之《蘭亭序》兩個「一」字為例,你仔細看收尾。比較一下,就知道二者是不同的。左邊這一個是側鋒挫筆收尾的,右面這一個不是挫。
現在我把中線畫出來,看起來就比較明顯了。左邊這一根線條,最後轉9號方向是挫筆,挫筆尖鋒落後於筆腰,也就是尖鋒不到尾。右邊這根線,不是挫筆,轉9號位把尖鋒一直推到最後,我們稱為叫尖鋒到尾。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
怎樣可以使尖鋒到尾呢?我在21課講過,尖鋒的方向,和手腕的方向總是相反的,我們就可以利用這樣一個關係來使尖鋒到尾。當轉入9號位時,手腕儘量向左,迫使尖鋒向前行,如果你手腕向左的角度小,尖鋒就只會走一點點,這是左面這個圖。
現在我實際示範一下,第一條線到9號位收筆的時候,它手腕向左的幅度並不大,所以筆尖沒有到達尾部。
第二條線,當它轉入9號位收尾的時候,手腕儘量向左,幅度比較大,這個時候,筆尖就拉到尾巴了。
補尾巴
我們已經知道,尖鋒線的尾巴是圓的,上面這個圖,側鋒線的尾巴是斷的,下面這個圖,尖鋒線很細,側鋒線用的機會比較多,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很多斷尾的線條,斷筆線條太多,會有粗糙的感覺。所以,有時候我們就要去補上這個尾巴。
尖鋒線是不用補尾巴的,因為尖鋒線本身就是圓點,你不用做什麼動作。像這個褚遂良《陰符經》中的「拙」字,這一橫你可以看到它的尾巴上就是一個圓點。你最多只要扭直筆心就可以收筆了。
但是這個「三」字就不同了,它都是側鋒線。你看最後這個長橫,我把它中線畫出來,它是一個三面換起筆。然後是很長的行筆,大約是側鋒兩分筆,走完之後,應該就是一個斷筆,那麼我不想它斷筆,要補一個尾巴,應該怎麼做呢?
就是把尖鋒向前移動,具體來說,只要手腕向左,尖鋒就會向右,這樣尾巴就補上了,不再是斷筆了。你看,補完尾巴就是這個樣子。
有沒有其他方法來補尾巴呢?有。你也可以寫了挫筆之後,先收直筆心。也就是回到5號位,然後再次向前行。這就容易多了。
這種先退回到5號位,然後重新向前的方法,在書法中是常見的。
你褚遂良《陰符經》這個「之」字,最後一捺的收筆,明顯不是一次寫的。他是先退回去,取五號位,然後寫最後這個尖。
王羲之有沒有用過這個技法?當然有。你看王羲之《蘭亭序》「醜」字,你不覺得中間一橫的收筆有點奇怪嗎?如果畫出中線,就知道這也是先回到5號位,然後再向前補尾巴的方法,只不過這次動作做得大了點,這尾巴是最後裝上去的。從中線來看,這也是一個三面換。
這是《蘭亭序》中的「盡」字,請注意看上面長畫的收尾,這就是收筆後再向前出鋒的情況。
4.3三面鋒收筆
王羲之《蘭亭序》中有七個「一」字,比較明顯的三面換收筆,是這一個,這個「一」字兩頭都是三面換,三面換起,三面換收,畫出中線就可以看清楚。
起筆是7—6—3,手腕是左中右,收筆是3—9—7,手腕是右中左。最後這個7,是一個帶筆。在行草書中,帶筆相當多。
這是王羲之《二謝貼》中的「謝」字,《二謝貼》現在日本,你看右旁這一橫筆的帶筆,手腕扭動筆心非常明顯。收筆三面換的走向,是3—9—4。
《蘭亭序》中這個「樂」字,一筆拉得很長,最後也是走4號方向,等於掉頭寫了一筆。
現在,我把前面講的字,收筆三面換,它們的中線畫在這裡:
第一種用方向數字表示就是3—9—7。
第二種,用方向數字表示,就是3—9—4。
這最後收筆,黃顏色的這一段,如果扭鋒的角度再大點,取左上1號方向,那就是3—9—1。這種收筆也是大量使用的。
你看《蘭亭序》這個「無」字長橫,它的尾巴好像一個扁圓形,其實就是一去一回,形成這個樣子。
這個「清」字長橫收筆更容易看清楚,收筆最後向1號方向,而且還寫出橫線的界線,一直收到上面。
「年」字也是,收筆收得很高。
「畢」字和「年」字一樣。這種收筆,給我們看清楚尖鋒行走的方向。不但行草書中可能這樣寫,真書也可以用。
今天講的有五根線條,一個是9—6—9,這是第一根,寫的時候,先寫出中線,然後再把它加粗,左—右—左,尖鋒到尾,但是沒有收。這時候你看筆心還是彎的,因為沒有回去的動作。
好,這一種也可以這樣寫,9—6—5—9,加一個5號位,加粗,左—右—左—右。這就是中間加了一個5號位的動作,就把筆心稍微收了一下。
第三種就是9—6—9—7,還是三面換,寫的時候這是帶筆,不用太粗。9—6—9—換面7.
第四種呢,就是9—6—9—4,4號位,這個時候筆心收得就比較好了,因為它是反方向來收了一下。你看9—6—9—4,4號。
好,第五根線,是9—6—9—1,可以收得高一點,1號位。左—右—左,收一號位,手向右,收1號位,這是第五根線。
今天課堂上講的,主要就是這五根線。
本節要點:
收筆的要領:
變動中線可以增強姿態。
相反運動可以收直筆心。
想一想
收直筆心,是否等於尖鋒聚集?如果不是,那怎麼做?
熟練這堂課所講的各種收筆動作,尤其是三面換收筆的手腕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