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之駱賓王怎麼死的(建安七子之陳琳vs初唐四傑之駱賓王)
2023-07-23 19:16:51 3
引言
為什麼拿他們來對比,起初是因為前段時間,《科學》雜誌主編剛剛發表了一篇討伐川普不尊重科學,在科學的問題上撒謊的檄文。說起檄文,我印象最深的先是駱賓王的《討武檄文》,其次就是陳琳的《討賊檄文》,思路由此而發散。
如果世間有輪迴,我會相信,這是一種輪迴!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陳琳《討賊檄文》一出,更甚於他建安七子的聲名,這篇檄文也被稱為檄文之典範。
公元684年(武氏改唐為周),駱賓王《討武檄文》一出,被稱為天下第一檄文而名垂千古!
何謂檄文:
古代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出自《漢書·朱博傳》:"合下書佐入,博口佔檄文。"
在今日看來,就是戰爭總動員!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方,在戰爭的天平上都始終都要有道義,或者說是站在「正義」的一方,講究師出有名,名正而言順,贏得眾多民眾的支持。探尋歷史上有名的檄文,我覺得最經典的當屬東漢末年陳琳的《討賊檄文》,還有唐朝駱賓王的《討武檄文》。而探尋他們的人生軌跡,有相互交叉重疊的地方,也有些許差異。
陳琳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雖然無法知曉出身,但處於那個由門閥世家統治,普通人難於讀書識字的年代,他也必定是出身於小門閥世家或書香門第之類的。
駱賓王則出身於官宦世家。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父親對的期望。駱賓王的名字出自於《周易》——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大意是希望駱賓王可以觀仰國家大治的光輝景象,而以賓客的身份入朝,發揮才幹來輔佐君王,讓江山穩定昌盛。
駱賓王可能有些人會下意識覺得不認識。但一說起那首「鵝鵝鵝——《詠鵝》」,大家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他!
兩個人都是盛名一時的才子!陳琳生年無確考,但據傳少年成名,詩、文、賦的成就很高,是魏晉朝的著名文學家,想必能被稱為「建安七子」的,才學也不會差到哪。
他的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這篇跟漢樂府民歌風格相似的詩作,流傳甚廣,全篇以對話的形式,通過多種視角,引出秦代統治者強徵百姓去修築長城造成的痛苦和災難,從現實主義的角度,算是最早描寫長城造成民間痛苦的詩篇。
飲馬長城窟行(全文)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駱賓王更不用說了,名副其實的年少成名,被稱為「神童」,才華橫溢,著作頗豐,是初唐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受贊「初唐四傑」!當然,也歸咎於他處在於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家庭環境,一門駱家,三代為官,駱賓王的祖父乃是隋朝的右軍長史,父親也是唐朝的縣令。
駱賓王擅長七言歌行詩,他的長篇歌行詩《帝京篇》在唐當時被稱為絕唱,全詩描繪長安的繁茂氣象,突出大唐帝國的強盛和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相比六朝後期的華麗辭藻,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更顯清新俊逸,鏗鏘有力,富有現實主義精神!
正象聞一多先生所評論的那樣,是「洋洋灑灑的宏篇巨作,為宮體詩的一個巨變。僅僅篇幅大沒有什麼,要緊的是背面有厚積的力量撐持著。這力量是前人謂之『氣勢』,其實就是感情。所以盧駱的來到,能使人麻痺了百餘年的心靈復活。有感情,所以盧駱的作品,正如杜甫所預言的,『不廢江河萬古流』。」
帝京篇(節選)
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裡崤函谷,鶉野龍山侯甸服。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
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桂殿嶔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
......古來榮利若浮雲,人生倚伏信難分。
......未厭金陵氣,先開石槨文。
桂枝芳氣已銷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來苦自馳,爭名爭利徒爾為。
......
兩個人都因檄文而千古揚名。檄文篇幅過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隨意百度都可以找到原文及賞析。
因為經常看三國,玩三國志遊戲,所以對陳琳還是有印象的,不過東漢末年,無論是世家子弟,還是草莽英雄;無論是武將,還是文人,當真是人才輩出,有若星河燦爛,不過陳琳最能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他的《討賊檄文》!那是官渡之戰前期,袁紹為出師有名,讓才子陳琳寫下討賊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這篇討賊檄文,歷數曹操三代祖宗的惡行,把曹操的「惡」描述得淋漓盡致,言辭犀利,字字如刀劍,此文一出,連華佗都治不好曹操的頭痛病,卻被這檄文一氣,瞬間就好了,堪稱「仙丹妙藥」。
駱賓王雖然年少成名,不過一生卻鬱郁不得志,武則天當政時,更是因為多次上疏言事,當時的武則天可謂是權勢滔天,與皇帝合稱二聖,結果可想而知,很自然他被武則天的人隨便栽了一個罪名鋃鐺入獄。一年後出獄,駱賓王被貶到臨海做縣丞,相當於副縣長,這小小芝麻官使他鬱郁不得志,就棄官而走了,後據傳是追隨徐敬業了。
684年唐高宗去世,武氏改唐為周,開國元勳徐績的孫子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武,其幕僚也就是駱賓王寫出氣勢磅礴流傳千古的《代李敬業討武檄文》,文章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文採飛揚,感情激烈,當時就號召起十萬人來討伐武則天。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二句,大意是先帝墳頭的土還沒幹,幼主卻無人可託,你們的良心呢。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為之動容,問:''這是誰寫的?''有人說是駱賓王寫的,武則天說:''這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是宰相的過失啊!''
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說起曹操,這可是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梟雄,而同為建安才子的孔融,身為建安七子之首,擁有「孔融讓梨」的好名聲,名氣比陳琳大,但是他最終還是被曹操所殺。相比孔融,陳琳的結局算不錯,曹操看重陳琳的才華,終究還是網開一面,並且還委以重用,不僅在政治上出謀劃策,還經常參與曹氏父子舉辦的各種文會,一起飲酒作詩,暢談抱負。以至於陳琳於建安二十二年染瘟疫身亡後,曹植還專門寫文章追憶那段往事。
說起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功過無數,一個「寧可錯殺不可錯過」的中國第一個女皇帝!她的一句評論很準:駱賓王是文章大才,但徐敬業的武功卻配不上他。果不其然,徐敬業兵勢雖大,但遠遠不是武則天的對手,三個月後徐敬業造反兵敗被殺。《資治通鑑》上記載駱賓王與徐敬業被捕後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駱賓王是投江而死的,《新唐書》本傳說駱賓王最終「亡命不知所之」。
同為盛名一時的才子,皆以檄文而名垂千古,同樣坎坷流離的人生,一位三易其主,一位造反失敗後其蹤跡成為歷史謎案,他們的一生都是傳奇,都將永遠綻放在歷史的浩瀚星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