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觀後感
2023-07-28 02:36:58 3
《人民的名義》只是一部非寫實的電視劇,但因為反映的是反腐這一公眾高度關注的題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民的名義》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20xx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觀後感【篇一】
「臺上喊廉、臺下撈錢」,這樣的「兩面人」貪官並不少見。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辛識平」融媒體評論,與您一起解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辨別、清除「兩面人」的思想與實踐,思考政治生態淨化之道。
「點燈是人,熄燈是鬼」,如此「畫風」,你能想像麼?
一個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上千萬。當反貪總局偵查人員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的「老農民」在簡陋舊房裡吃炸醬麵……
這是正在熱播的反腐大戲《人民的名義》中的一個場景。劇中的腐敗分子裝得很正、藏得很深,活脫脫一個「兩面人」形象。
追劇的人們,想必看了不會太驚奇。畢竟,藝術源於現實。
還記得「億元司長」嗎?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家中贓款數以億計,清點時連點鈔機都燒壞了。可巨貪如他,平時卻很「低調」,穿衣樸素,常騎自行車上班。明明是貪的裡子,偏要戴上「廉」的面具,這樣的貪官並不少見。不過,「機關算盡太聰明」,演技再高,總有演砸的時候。「兩面人」的戲段,終究是醜劇。
「這種口是心非的兩面人,對黨和人民事業危害很大,必須及時把他們辨別出來、清除出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向「兩面人」亮劍。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反對搞兩面派、做「兩面人」。隨著反腐不斷深入,治理「兩面人」已成為從嚴治黨的重要課題。
透視本質,畫出「眾生相」
「兩面人」古已有之,被視為政治公害。荀子曾把「口言善,身行惡」的「兩面人」稱為「國妖」,認為治國者要「除其妖」。
我們黨歷來向「兩面人」說不。黨章明確規定,「反對陽奉陰違的兩面派行為和一切陰謀詭計」。習近平總書記給「兩面人」畫出入木三分的「眾生相」:
有的修身不真修、信仰不真信,要別人堅定理想信念,自己卻篤信風水、迷信「大師」;
有的口頭上表態堅定不移反腐敗,背地裡對涉及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不追問、不報告;
有的張口「廉潔」、閉口「清正」,私底下卻瘋狂斂財……
對號入座,「兩面人」在現實中不乏其人。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曾說了不少諸如「腐敗沒有後悔藥」之類的話,暗地裡卻打招呼幹擾紀委辦案;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落馬之前言辭「懇切」,請別人監督自己,私下卻瘋狂斂財、多次出入豪華會所;山東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常常把「守紀律講規矩」掛在嘴上,背地裡卻全家上陣、大肆貪腐。
一些領導幹部做「兩面人」,不僅帶壞一批人,汙染政治生態,而且會對社會價值觀造成衝擊、帶來混亂。「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革命了!」網友之言雖不無調侃,但其中的焦慮足以灼痛人心。建設清正廉明的政治,必須剷除「兩面人」這個重要汙染源。
除惡務盡,當有「照妖鏡」
識破「兩面人」,清除「兩面派」,得有去偽存真的「照妖鏡」,更得有扶正祛邪的治本良方。
正如《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所言:沒有人臉上寫著「貪官」二字。觀人識人從來不簡單。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不僅要看當面的表現,也要看私底下的行為;不僅要看其一時怎麼做,也要看其一貫怎麼做;不僅要問同僚的看法,也要問群眾的口碑。「聽其言量其心志,觀其行測其力,析其作辨其才華,聞其譽察其品格」。聚焦一個「實」字,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識別和考察幹部,才能不為口號所迷,不為表象所惑,客觀真實地了解幹部。
20xx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觀後感【篇二】
反腐從來都不僅僅是中紀委的事,如何擴大公眾參與監督,通過廣泛的社會監督夯實反腐基礎,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變政治生態,本來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徑。
正在熱播的年度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成了這個清明節社交媒體最熱的話題之一,並引發年輕人紛紛「追劇」。這部被業界譽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無論是人物設定、背景格局還是社會深度,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設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國級。
其實,與現實生活中波濤洶湧的貪腐案相比,劇中的「反角」級別、官場廝殺、利益輸送等等,並不特別新鮮,似乎也很難拽得住觀眾。此劇編劇周梅森此前就曾說過,「公布出來的腐敗案件的廣度、深度遠遠超出了作家的想像,生活遠遠走到作家藝術想像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義》為何還能成功地成為話題中心並引領輿論?
這一方面與藝術產品的「公共性」有關。一部反腐劇一旦播出,評價、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單向的劇情展示、價值輸出了,而是必須要經由觀眾的互動才能完成「共謀」。劇中的情境與觀眾的體驗相遇、碰撞,會有觸動、有衍生、有想像,進而共同完成對作品的形象塑造與價值詮釋。能不能找到一個契合點,能不能讓民眾的心聲與作品產生共鳴,本來就是檢驗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觸目驚心,但貪錢幾何、房產幾處、情婦若干,以及心路歷程等等,往往只是結果的呈現,沒有豐富的細節,缺乏過程的展現。而電視劇則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內在邏輯,觀眾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而參與其中。也因此,往往有著更大的教育、感化意義。而這,也是判決書或庭審實錄區別於藝術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與社會公眾對現實反腐的深刻期許有關。儘管《人民的名義》只是一部非寫實的電視劇,但因為反映的是反腐這一公眾高度關注的題材,其所承載的是人民長久以來的不平、不滿,甚至還被人賦予「改變國家」的殷切期許,因此也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某種現實「代入感」。畢竟,至少十多年來,如此貼近現實的反腐劇已經基本看不到了。
這也難怪,人們不只一一「還原」劇中角色,為其找「原型」,還「碎碎念」劇中臺詞,以為「尺度大」的佐證。比如,劇中貪官侯德漢被檢察官侯亮平反駁:「你這種人,就是專門用來對不起人民的!」又如,劇中省委書記沙瑞金說某貪官:「科學家的名字一個都叫不出,再偏遠的女幹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幹部喝酒,總要喝倒幾個。」還有,劇中省委副書記高育良說:「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就是一把手,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等等。
這些臺詞,儘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卻往往在讓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一切盡在不言中。並不是反腐劇的言論尺度大,而是貪官的行為太出格、太戲劇化了。
事實上,反腐從來都不僅僅是中紀委的事,如何擴大公眾參與監督,通過廣泛的社會監督夯實反腐基礎,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變政治生態,本來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的名義》就是這樣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的上乘之作。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