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
2023-07-27 21:01:28
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十二篇,其中包括《地道戰》、《董存瑞》、《劉胡蘭》、《閃閃的紅星》、《開國大典》、《劉三姐》、《焦裕祿》《紅河谷》等多部電影,歡迎大家閱讀
紅色電影《地道戰》觀後感800字(一)
地道戰,描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段經典故事。
一開片,黑白畫面和嘹亮的紅歌,深深地吸引了我。黑白之間,透露著閃亮的精神,是現在缺少的一種淳樸的韌勁;嘹亮紅歌,唱響的是那一代的風貌,將我們引領進那段歲月,感受那段歲月人們經歷的過往,或滄桑,或澎湃,或悽涼,或美好。但,那一段剪影卻讓我們看到了彼時中國革命的朝氣蓬勃,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勇敢與團結。
這是在1942年,高老莊的人民群眾為了保衛祖國,集智集勇,最終殲滅了敵人。在消滅敵人的過程中,高老莊的人民在戰爭中學習,在戰爭中進步,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但是,堅持就是勝利的精神支撐著他們,勇敢的力量在支持著他們。
最初,高老莊人民為了藏身,開始挖地道。村裡動用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力量,初建成了地道。剛建成沒多久,黑風口的日軍就來襲擊高老莊的人民,老村長為了全村人的安全去敲警鐘而犧牲了自己。這正是保衛祖國,保衛人民,把自己放第二位的思想的體現。老村長是勇敢的,無私的。
但是,由於地道工作不夠完善,戰術不夠成熟,地道被破壞。區長及遊擊隊的及時趕到讓人民倖免於難。通過這次教訓,高老莊的人民吸取了經驗和教訓,採用了地上打和地下藏相結合的戰術,來攻打和防禦。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人民團結起來,集中智慧和力量,勇敢地面對比自己武裝力量強大的敵人,即便一開始不會打,但是在戰爭中學習,在戰爭中進步的思想是可貴的,是值得敬佩的,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這種勇敢面對的思想和勇氣。
後來,高老莊來了自稱是武工隊的幾個人,不過,細心敏銳的高傳寶看出了倪端,索性將計就計,將漢奸帶入了地道,來個措手不及。當真正的武工隊來後,他們帶領高老莊的人民殲滅黑風口的敵人。
黑風口的敵人在和高老莊人民交戰後,被狠狠地打擊了。在這之後,黑風口的日軍又想偷襲高老莊。高老莊的人民聯合遊擊隊和武工隊,有勇有謀地殲滅了來襲的敵人,還消滅了黑風口的所有敵人。打了漂亮的一仗。
這是團結的力量,也是團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種信念,一種誓死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信念。正是這種信念,讓人民能夠在武裝力量超過自己好幾倍的敵人面前,依然勇猛和堅強,並且戰勝敵人。這是我們應該牢記在心,並且學習的。
紅色電影《地道戰》觀後感800字(二)
記憶中,很久沒看黑白電影了,似乎已經淡忘了,但在我們這些90後大學生的心中並不代表消失了,因為當那熟悉的革命奮鬥旋律響起時,我們便找回了那些年學校裡組織在國旗廣場前看電影的那段歡樂的、難以忘懷的時光。黑白電影,它充滿了濃鬱年代感,不僅這樣,其骨子裡還流淌著革命的本質,傳達出一種當時的人們樸實自然的品質卻又隱藏著一種強大的張力給予你無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戰爭片《地道戰》就是這樣一部好的黑白電影。
雖然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社會之中,但這樣一部好的電影依然是我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那個用鮮血染紅紅領巾的時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觸,是因為「地道戰」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片中人們對革命的無私奉獻,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可敬,對高尚情節的追求,對那些勤勞而充滿智慧的中華兒女的崇敬愛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軍侵入中華兒女的國土,在中國冀中平原上,有這樣一群英勇奮戰的男女士兵,憑著一顆愛國的心,從四面八方趕來集齊,準備戰鬥。為了能順利的戰勝日本軍,冀中根據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戰,展開了挖地道的行動,我方士兵運用野外地道站的戰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終於勝利的鐘聲響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謀的高傳寶,令我無比的佩服;有忠誠至上的老鍾叔,有讓人臭罵的漢奸湯司令,還有那個令人恨之入骨、窮兇及惡的日本山田隊長,這些老演員所刻畫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電影中那些經常響起的動聽的音樂一樣,時時縈繞在耳邊,難以揮之。
電影結束了,我卻還意猶未盡,腦海中還都是當地人們作戰的畫面。那麼的鏗鏘有力,那麼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後內心熱血沸騰,感觸頗多。我想那是一份對高傳寶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對士兵們頑強鬥爭意志的佩服,一份對司令可笑舉止的憤恨,一份對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與其說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蹟,還不如說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偉大人們才是奇蹟,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捍衛了中國的領土,是他們在名族抗日戰爭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記。而正是這一點,才會讓我們每次在看這種紅色電影時,內心會產生了一絲感動,一種莫名的衝動,一份對人性、對自由、對和平的強烈渴望,一份久違了的愛國情結。
紅色電影《地道戰》觀後感800字(三)
這次看的電影《地道戰》是一部1965年的經典老電影了,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眾並沒有向殘忍掃蕩的鬼子屈服,他們這群「土八路」用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操和一種你能夠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運用自己的智慧,團結一致,不斷改進他們的地道戰戰略,就像電影中說的「他們有他們的一套打法,我們有我們的一套打法。」事實也證明了,這精妙的地道戰讓鬼子進來了,一個也出不去。
正如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地道戰這個方法並不是一開始就有如此神奇和令人驚嘆的效果的,第一次地道戰是失敗的,被進村的鬼子弄得一塌糊塗。可是村民們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他們越挫越勇,經過改良和設計,終於完成了進可攻退可守,地上地下都能作戰,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和日寇巧妙周旋,終於打得日軍節節敗退,落花流水,最終成功佔領黑風口據點。
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高老忠,雖然他在整部電影中出現的時間很短,可他的大義凜然,無懼生死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夜晚獨自一人去散步的高老忠意外發現了來偷襲高家莊的日軍,他奮力奔跑,只為了搖響警鐘,告訴村民日軍來了,快躲進地道。即使被日軍發現,即使知道自己會死,他也那麼毫不猶豫地,用力地去敲響警鐘。身中數槍的高老忠依舊沒忘向日軍擲去一枚炸彈,死得何其悲壯,何其令人動容。
電影中提到一句話,「分不清哪個是百姓,哪個是八路軍。」這句話是漢奸對日軍首領說的,這句話應證了軍民一家,這也正是共產黨的特點。全國民眾都在毛澤東思想的帶領下,勇敢地迎擊敵軍,發揮自身的優勢來對抗對方的劣勢。哪個時候的中國並不強大,也沒有先進的作戰武器,但是我們有全民一心的意志力,精神的強大使得八路軍最終戰勝了日軍,贏得了勝利。
這部電影使我對於抗日戰爭,對於當時的「土八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用所有愛國軍民的血和汗,還有決不放棄的精神和智慧換來的偉大勝利,每一個流淌著中國血液人的炎黃子孫都應位置深深驕傲,我們有了不起的先人!
紅色電影《董存瑞》觀後感(四)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講的是:16歲的董存瑞不想當見習八路了,想要參軍。王政委和連長都說他年齡小了點,不可以參軍,董存瑞一點也不死心,就跟他們蘑菇。後來,王政委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連長最後沒辦法了,終於答應讓他參軍了。
當八路軍準備攻打隆化,解放熱河。國民黨軍隊又造了許多碉堡,來做掩護。想打這場仗,爆破隊長很重要。到底給誰呢?領導們思考了半天,決定給董存瑞。由火力隊來掩護爆破隊,讓爆破隊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後一個了,這是一座小橋,也是最難炸的一個。眼看上去了幾批人都沒有成功,董存瑞說:「我來」。他左閃右躲來到橋底下,怎麼也沒找到能放炸藥包的地方,炸藥架又用完了。怎麼辦呢?眼看著同志們一批一批的倒下,總攻時間就要到了。這時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體做支架,舉起了炸藥包喊道:「為了新中國,前進!」
難炸的碉堡終於炸掉了,戰役最後勝利了,而董存瑞卻永遠地離開我們!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被董存瑞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了新中國而放棄自已生命的高貴品質深深地打動了。同時我也非常生氣。我弄不懂蔣介石為什麼要打內戰,難道你不是中國人嗎?難道有了國民黨就不能有共產黨嗎?難道國共兩黨不能和平相處嗎?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3篇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3篇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因為這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長大了以後,也要回報祖國!
紅色電影《劉胡蘭》觀後感(五)
我看了《劉胡蘭》這本電影後,被劉胡蘭深深感動了。劉胡蘭10歲就參加了兒童團,13歲參加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培訓班,15歲被破格吸收為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光是這些,就讓我讚嘆不已。
1947年1月12日上午,敵軍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全村男女老少都趕到觀音廟前,還抓了幾個人在廟裡拷打。劉胡蘭預感情況不妙,摘下奶奶留給她的戒指,又從衣兜裡掏出一塊手帕(一位八路軍烈士的遺物)和一盒清涼油(她的入黨介紹人送給她的紀念品),把這三件小東西交給繼母胡文秀。這點東西雖然不值幾個錢,但卻是劉胡蘭的心愛之物。接著敵人的屠殺開始了,有六個不向敵人低頭的鄉親,被兇殘的敵人用鍘刀鍘下了頭。這時#from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http://www.gkstk.comend#候,大鬍子獰笑著劉胡蘭,劉胡蘭二話沒說,從容地向鍘刀走去。年僅15歲的劉胡蘭,就這樣為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劉胡蘭犧牲的消息,當即揮筆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大字,對劉胡蘭短暫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評價。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中國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負不屈,視死如歸,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崇高的革命精神。
多麼偉大的劉胡蘭啊!那一次,我正好在揀菜,好多好多的菜要我揀。我邊看邊揀,快要累死了。正好電影放完了,我就想了:劉胡蘭連死都不怕,我才幹這麼一點點活,不就是揀揀菜嘛,有什麼不行的?我一想到這個偉大的革命小英雄,想到她十五歲就犧牲了,從此以後,我就再也不怕苦啦!去年暑假,我還去奶奶家幫她種田播種翻土呢!劉胡蘭真是我們大家的榜樣!
紅色電影《劉胡蘭》觀後感(六)
我看了《劉胡蘭》這本電影後,被劉胡蘭深深感動了。劉胡蘭10歲就參加了兒童團,13歲參加縣委舉辦的婦女幹部培訓班,15歲被破格吸收為中國共產黨候補黨員,光是這些,就讓我讚嘆不已。
1947年1月12日上午,敵軍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全村男女老少都趕到觀音廟前,還抓了幾個人在廟裡拷打。劉胡蘭預感情況不妙,摘下奶奶留給她的戒指,又從衣兜裡掏出一塊手帕(一位八路軍烈士的遺物)和一盒清涼油(她的入黨介紹人送給她的紀念品),把這三件小東西交給繼母胡文秀。這點東西雖然不值幾個錢,但卻是劉胡蘭的心愛之物。接著敵人的屠殺開始了,有六個不向敵人低頭的鄉親,被兇殘的敵人用鍘刀鍘下了頭。這時#from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http://www.gkstk.comend#候,大鬍子獰笑著劉胡蘭,劉胡蘭二話沒說,從容地向鍘刀走去。年僅15歲的劉胡蘭,就這樣為中國人民的翻身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47年3月,毛主席得知劉胡蘭犧牲的消息,當即揮筆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大字,對劉胡蘭短暫的一生作了崇高的評價。劉胡蘭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中國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負不屈,視死如歸,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崇高的革命精神。
多麼偉大的劉胡蘭啊!那一次,我正好在揀菜,好多好多的菜要我揀。我邊看邊揀,快要累死了。正好電影放完了,我就想了:劉胡蘭連死都不怕,我才幹這麼一點點活,不就是揀揀菜嘛,有什麼不行的?我一想到這個偉大的革命小英雄,想到她十五歲就犧牲了,從此以後,我就再也不怕苦啦!去年暑假,我還去奶奶家幫她種田播種翻土呢!劉胡蘭真是我們大家的榜樣!
紅色電影《閃閃的紅星》觀後感(七)
看完《閃閃的紅星》這部影片,我仿佛身臨其境。這裡面的人物,我都十分敬佩,因為他們有著英勇的精神。
潘冬子的爸爸是紅軍戰士,在打仗時,冬子爸受了重傷,需要動手術。但是冬子爸為了給其他傷員省下一支醫學專用藥,竟然不用打醫學專用藥動手術。(讀後感)手術中,他疼得渾身是汗,但是他咬緊牙關沒呻吟一下。啊!冬子爸的意志多麼堅強!冬子的媽媽為了保護老百姓轉移,自己和胡漢三鬥話。最後,冬子媽被該死的胡漢三活活的燒死了。看到這邊,我熱淚盈眶,恨不得衝上去把胡漢三給打死!!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3篇書籍讀後感-名著讀後感-小說讀後感-教師讀後感等-中小學生讀後感
潘冬子從小就生活在革命家庭裡,所以像他的父母那樣,有志氣,有膽量。他燒死了胡漢三,為媽媽和老百姓們報仇雪恨。我看著看著,猛地跳起來說:「幹得好,幹得妙,幹得呱呱叫!」
看完這部影片,我深有感觸:在我上體育課時,老師讓我們跑400米,我跑到250米的時候就不想跑了。當我正想放棄的時候,看見比我瘦小得多的同學都在堅持跑,頓時,我的臉上火辣辣的,好不是滋味!於是,我追上了那個同學,一口氣跑到了終點。電影中,冬子爸就是一個榜樣。讓我明白了做事都要有恆心、要勇敢。
這部影片永遠是我的導路線,是我戰鬥的號角,時刻提醒著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
紅色經典電影——《開國大典》觀後感(八)
今天我觀看了《開國大典》這部電影,這個故事片是以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慶典命名的,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誌。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整舉行了震動了整個北京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牆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部影片是中國歷史的真實展現。當我看到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國領導人登上北京城牆上時,我真的感覺到很感動,那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我想這個時刻真的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尤其是當毛主席操著地方口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在這激動人心的時刻我想作為任何一名普通的中國人都會真的感覺很自豪。就是我自己坐在宿舍面對著冷冰冰的電腦屏幕的時候我激動,喜悅的心情是無法掩飾的,真的感覺到很自豪。
在影片中毛主席的形象是那麼的樸實,一身中山裝,外加一件棉襖,還有就是條圍巾圍在胸前,但是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此的偉大與可親,認真嚴肅中又透出點小幽默,簡單樸實的道理中卻透出了大智慧。
這部影片是我自己在宿舍看完的,其中的很多鏡頭對我很受鼓舞,有的鏡頭我甚至不斷的倒回去看了好幾遍。我想作為一個不知道什麼是飢餓,什麼是寒冷的生活在新中國幸福年代的人兒而言是無法深切的體會到革命先烈們當時為了爭取新中國的成立所迸發出的那份不怕炮彈,不怕犧牲自我的激情。欣賞完《開國大典》我的心情真的是激動萬分,久久不能平靜,我感觸到革命的偉大意義所在,正因為有了前輩們不怕犧牲,不怕槍林彈雨的偉大精神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是他們昨天的犧牲與大無畏才有了今天我們的美好人生。但是他們卻與這些幸福無緣,因為當好日子即將來臨時他們卻已經老去甚至逝去。我想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珍惜現在的美好,同時用我們的智慧為別人創作更多的美好。
影片在一開始,我人民解放軍千軍萬馬,英勇前進,展現了1948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的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不管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歡慶勝利,是啊終於解放了!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也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幸福。有老爺爺露著幾乎掉完的牙齒開懷的笑,中年載著滿滿幸福的笑,有小孩子天真的開心。而此時的蔣介石官邸也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的《新年文告》。同時為了保護古城北平,毛主席及黨中央領導多次做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的工作希望他率軍起義和平解放北平。最終經過大量的工作,傅作義終於認清形勢,順乎民意。後來蔣介石宣布下野,悽然地飛離南京。受史達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華,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一個月後,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我黨政機關遷移北平後,蔣介石更加不安,被噩夢驚醒後的蔣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舉行閱兵式。接著周恩來與張治中開始了國共和談,進展甚微,毛主席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響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了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佔領了總統府。鄧小平和陳毅進入南京,並制定了《入城守則》。蔣介石最後一次拜別蔣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悄然離開了大陸。進入北平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起義將領程潛,也接待了湖南來的老鄉,為開國大典做了最後的準備工作。9月30日,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時,毛主席在神聖的禮炮聲中,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人們歡聲雷動,整個廣場沸騰了。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廣場上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的54個單位的54門禮炮齊鳴28響,如報春驚雷迴蕩在天地間,它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奮鬥28年,終於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
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深深的感受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為了推倒「三座大山」,爭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獻身,才迎得了勝利的曙光。對於我而言只有發奮學習,才是感恩先烈的最好方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歷史的真實寫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聲。因此,身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剛入大學,就莊嚴地向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堅決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積極向黨靠攏,爭取在思想上先入黨,在行動上與黨保持一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經過自己的努力我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現在正處於黨對我的考察期,我知道自己距離一名正式的黨員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我更應該努力學習黨的相關政策,爭取在精神上能夠早日的入黨,提高自己,讓自己無愧於黨的使命。同時作為班級的團支部書記我會認真學習文化課的同時積極向大家傳遞黨的政策,帶動大家認真學習為大家起到良好的積極帶頭作用。在影片中我深深的體會了毛澤東領袖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輝,他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創者,毛澤東同志是時代的巨人。他開闢出井岡山根據地,帶領出二萬五千裡長徵,指揮了一場又一場勝利的戰役。他創造了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飛機大炮真實的神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豪言壯語永遠笑傲在人類歷史上。您的豪言壯語,您的英姿偉岸,你的思想光輝,永遠振奮56個民族的大家庭,永遠震撼著世界,我們敬仰,我們繼承,我們高舉,我們發展。
開國大典,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紅色經典電影——《劉三姐》觀後感(九)
影片主要是講:原在山上以砍柴維生的劉三姐因反抗地主,地主斷藤落江想致她於死地,卻不料劉三姐命福,在遇龍河上腳踩葡萄藤,手搖青竹搞,一路高歌痛斥地主,歌聲傳揚,被老漁夫和阿牛哥收留。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千百裡外的群眾都知道劉三姐住在這裡,紛紛長途跋涉趕來見她與她對歌,並邀請她去自己的家鄉安頓生活,可謂百鳥朝鳳。(www.lz13.cn)劉三姐剛烈的個性,愛憎分明寫在臉上,唱起歌來那不是悠揚婉轉而是氣宇軒昂直逼雲霄,她隨口罵來惡霸,聽得勞作的人民可是解氣。以前的精神基本寄托在山歌上,劉三姐到了哪兒,她的精神隨歌傳播到哪兒,整一個成為農民反抗強權的領袖,是任何地方惡霸的眼中釘。
影片最為精彩的一個片段就是: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的一出絕妙好戲,原來地主是不會唱歌的,那些讀之乎者也的書生只會搖頭晃腦,背著歌書,而你看劉三姐卻張口就來,毫不思索,傲氣俏皮,她的歌聲、她的智慧全在艱辛的勞作和大自然的靈氣中渾然天成。地主和秀才們鬥不過歌,醜態畢露,民眾得了勝。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或許劉三姐並不想當什麼領袖,她只是擁有更為本真的銳氣,可這銳氣勢不可當,歌聲傳遍天涯時,民眾的心就更為堅定了,也更多了精神的慰寄。
劉三姐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壯族姑娘,擅長用山歌來讚美勞動、讚美自然、讚美愛情,並用山歌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而且繼續不斷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做鬥爭。其中的山歌,樸素生動,具有強烈生活氣息和濃鬱地方色彩,用歌而不是臺詞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片中悅耳動聽的歌聲與美麗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為影片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中的唱段與唱腔才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國粹,毫無修飾的天籟之音應該讓現如今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民族唱法歌手引起深思。
紅色電影曾經是陪伴了一代人走過青春歲月,也曾經是一代人童年時候的重要回憶。不僅重現了紅色的歷史年代,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紅色電影《焦裕祿》觀後感(十)
這幾天,連續看了三場《焦裕祿》的電影。一場是市委安排的,一場是局機關組織的,一場是回到家後在電影頻道裡看到的。每看一次,心靈都受到震憾,靈魂都受到衝擊,思想都受到洗禮。
我以為,一個人所以受到人們的記掛和崇敬,並不需要做多少驚天動地的偉業,只要他心裡時刻裝著黨的事業,惦記著人民的困苦,並以自己所能去全心全意地做了,就會受到人民的愛戴和崇敬,就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
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受命於危難之中:幹部人心渙散,群眾困厄饑荒,從哪裡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他做到了兩點,一是用情,一是用心。「用情」講的是作為共產黨的縣級幹部,你的心是否和群眾的心緊緊貼在一起,沒有間隙,沒有隔閡。當外面下雪時,你感到了群眾身上的寒冷,當災荒來到時,你感到了群眾肚子的飢餓,當你跟老大娘道一聲我是你的兒子時,那一份表白都發自於肺腑,不惺惺作態,也毫不做作。「用心」講的是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謀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它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中獲得靈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焦裕祿那裡,用情和用心是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對百姓用情,頂風沙冒嚴寒、忍飢餓抗病痛,在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下,走村入戶察民情,無微不至送溫暖;他對基層幹部用情,在極其敏感的政治環境下,拍案而起揚正氣,勇於擔當不推諉!真情實感的累積,必然會產生用心於民的強大動力,必定會找到科學發展的正確途徑。正是在血濃於水的情感驅使下,他對水患「用心」,越是颳風下雨越要到第一線查水情、看水路,修葺了百裡溝渠,保證了三天大雨而不澇;他對風沙災害「用心」,跑農場留人才,找到了種泡桐治沙害的脫困良方。
從焦裕祿那裡,我們知道,好的工作方法固然來源於用情,沒有情感的靠近就不可能對百姓的生活真正的「用心」;但真情實感的獲得,又必須靠科學的「用心」來豐富。比如:沒有深入細緻地走訪群眾這一科學方法,哪裡會有群眾逢災遭難的痛苦體驗,沒有在群眾中得到的「治沙靠泡桐」的真知灼見,哪裡會有對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那一份感佩和敬仰之情。因此,學習焦裕祿,一、要學他的用情,把人民當成自己的父母,對人民用真情,顯實感。二、要學他的用心。就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靠紮實管用的調研功底,獲得基層的第一手資料,掌握為民服務的真實本領。只有心隨情走,情為心發,我們才能獲得源源不斷地為民服務的自覺動力;只有緊緊依靠黨的群眾路線,我們才真正學到了焦裕祿同志的「用心」精髓。
紅色電影《董存瑞》觀後感(十一)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董存瑞》。它主要講的是:16歲的董存瑞不想當見習八路了,想要參軍。王政委和連長都說他年齡小了點,不可以參軍,董存瑞一點也不死心,就跟他們蘑菇。後來,王政委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連長最後沒辦法了,終於答應讓他參軍了。
當八路軍準備攻打隆化,解放熱河。國民黨軍隊又造了許多碉堡,來做掩護。想打這場仗,爆破隊長很重要。到底給誰呢?領導們思考了半天,決定給董存瑞。由火力隊來掩護爆破隊,讓爆破隊去炸碉堡。其他的碉堡都被炸了,就剩下最後一個了,這是一座小橋,也是最難炸的一個。眼看上去了幾批人都沒有成功,董存瑞說:「我來」。他左閃右躲來到橋底下,怎麼也沒找到能放炸藥包的地方,炸藥架又用完了。怎麼辦呢?眼看著同志們一批一批的倒下,總攻時間就要到了。這時候董存瑞用自已的身體做支架,舉起了炸藥包喊道:「為了新中國,前進!」難炸的碉堡終於炸掉了,戰役最後勝利了,而董存瑞卻永遠地離開我們!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被董存瑞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為了新中國而放棄自已生命的高貴品質深深地打動了。同時我也非常生氣。我弄不懂蔣介石為什麼要打內戰,難道你不是中國人嗎?難道有了國民黨就不能有共產黨嗎?難道國共兩黨不能和平相處嗎?
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因為這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長大了以後,也要回報祖國!
紅色電影《紅河谷》觀後感(十二)
一陣陣遼闊的歌聲從草原上飄來,伴隨著碧藍的天空,和煦的陽光,這聲音,穿過巍峨的雪山,亙古的湖水;這聲音,婉轉中透露著堅定,漸行漸遠後,卻是剎那的永恆。
之前我一直沒有看過《紅河谷》,第一次看,每個場景我都不想落下。細細品味電影中主角們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每句話語,故事中沒有使我傷心到極致的感情,她僅使我默默地感動,含蓄地觸動著我的每個心弦,洋溢在心底的暖意可以隨時冰涼,卻又在冰涼中漸漸溫暖。一部電影一般只有1,2個主角,但我認為在《紅河谷》這部電影中,每個人都是主角,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故事。在電影中,他們雖然不言不語,卻勝過一切語言的力量。這部電影的確有很多值得觀看者細細品味的地方,影片中穿插著扣人心弦的人物命運以及美麗的愛情故事,表現了漢藏深情,展示了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文化與壯麗的西藏風光。她結合了愛國主義,友情,愛情等多種感情元素。
在這部電影中我認為每個出現的主要人物,內心深處都是善良的,包括英國侵略者頭目,在看到的其他材料中,描寫的無不是外來侵略者絕對的殘酷屠殺行為,然後從側面對侵略者嚴厲抨擊,而在這部電影中,英國侵略者頭目不再是絕對的冷血,從一定的程度上,也刻畫出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帶著一種國家使命感和責任感來到西藏,他們是狡猾的,使純樸的西藏人相信了他們,並使幾千西藏人十幾分鐘內倒在血泊中。最後,他在矛盾和猶豫中堅持,在翻譯家反對聲中溼著眼眶說出了自己內心對士兵的責任,在救命恩人前伸出雙手想要提供幫助,看著他的表情,我知道那一刻他是真誠的並痛苦著的,複雜的感情是用情理邏輯說不清的,對啊,他的最後一句話,明了,「為什麼,我們沒有成為朋友?」這是對自己的反問,也是對當前環境下的一種質問,然後在無可奈何中慢慢消亡,為什麼為什麼,因為他們是敵人,國家間的衝突,使得安逸變成炮灰,使得個人感情變得微不足道,身不由己。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不再是強調帝國主義對舊中國侵略的嚴厲抨擊,然後讓我們去憎恨,而是從一個角度更著重於強調,人類各民族之間雖然文明進程不同,但都應該平等相待、和平共處,才能得到幸福與安寧,恃強欺弱的侵略只能帶來共同的災難與滅亡,這恰恰是當代的主題。在本土西藏人民和外國侵略者的交匯中,每每看到他們的感情和使命的碰撞,如開頭所說,讓我從溫暖中冰涼,在冰涼中溫暖。
冰涼的是最後所留下的荒誕,慘烈,悽涼,溫暖的是他們尚有情誼所在,還有那高原在為藏族英雄兒女祈禱,繼顯純潔,普渡他們那崇高的亡靈。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讓我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現在的西藏問題,雖然電影僅僅是藝術的真實,但當我看到電影中西藏人民不畏死亡的恐懼,誓死與侵略者較量的精神,讓我倍受感動。
雖然有一些不明真實身份的分裂分子在西藏打著西藏獨立的名號,但從古至今的民族精神已深深植根於每個生活在西藏的中國人民,它像千年大樹根一樣,紮根於土壤,永不拔出,除非大樹枯萎,但是,永遠都不會有那一天。電影中不論是強悍男子,柔弱女子,顫弱老者,還是年幼的小孩童,都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一個叫嘎嘎的小孩,拿起無形的武器,悍衛淨土。他將敵人領進沼澤地,看著魔鬼走向地域痛苦而微笑的稚臉,讓我印象深刻。這個民族微息尚存就反抗到底,絕不容欺凌。藏族人民愛憎分明,不屈列強的侵略,誓死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尊嚴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可歌可泣。影片末尾,一個老阿媽,手中搖著尼瑪輪,帶著小男孩叫嘎嘎,走在雪山上,遙遠的雪山上傳來古老的歌聲,歌聲飄向那一座座相連的山川,表現了藏族同胞們的不屈和對生命的美好詮釋。那是一個神秘的土地,那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每一座山都是一個神的傳說,每一個湖泊都是藏傳佛教的一個聖地。我用盡我所有的眼淚,我流動的血,為你讀白,為你祈禱。
我希望能夠讀懂西藏,卻發現也許,沒有人能夠真正讀懂她,因為她,正如影片中所說的一樣,是世界的最後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