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張伯行觀後感
2023-07-27 23:48:23 1
《張伯行》緊扣科考舞弊案的主幹一氣呵成,以情節的起承轉合實現結構的完整統一。下面是張伯行觀後感,快來圍觀吧。
20xx年戲劇張伯行觀後感【篇一】
清朝官吏張伯行清正為官,恪盡職守,關心民生疾苦,民間對他有「止飲江南一杯水」、「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譽。他在任江蘇巡撫時,為嚴禁下屬官吏的行賄受賄行為,發布了著名的《制止饋送檄》,留下了「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的不朽名言。康熙五十年秋,張伯行因秉公查辦科場舞弊案而遭誣陷,被朝廷免職。揚州工商市民罷市抗議,數千人圍集公館,哭聲震撼揚城。張伯行掛印離開揚州任所時,揚城百姓攜蔬菜水果等薄禮表達心意,並誠懇地說:「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後來,康熙查清事實後為張伯行平反覆職,並稱讚他是「真能以百姓為心者」。張伯行病逝後,雍正帝賜諡「清恪」,清恪即「清正為官,恪勤職守」之意,揚州百姓則建春風亭來紀念他。
張伯行是勤於供職,造福百姓,對金錢毫不染指。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從不與貪官汙吏為伍,而且敢於抵制上司的橫徵暴斂,渾身上下洋溢著一股浩然正氣。為官二十餘年,從不帶家眷上任,也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他的言行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清官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思想。正所謂無欲則剛,這正是他幾遭彈劾,終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也是時至今日,他的高風亮節仍令人感動和欽敬的根本所在。而今一些官員精神空虛,自律失控。物慾橫流,想入非非。利用人民賦予的手中權力忘乎所以,作威作福,為所欲為,貪汙腐敗,走向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的宗旨,一心一意為老百姓作想,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弘揚正氣,帶頭當清官,當好官,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深受人民愛戴,爭做人民滿意的人民公僕!
20xx年戲劇張伯行觀後感【篇二】
2月22日至23日,縣紀委(監察局)組織我縣各鄉鎮辦事處、縣委各部委、縣直各單位和各人民團體的黨員領導幹部近2000人集中觀看了優秀廉政戲劇《張伯行》。
該劇以康熙年間江南科考案為切入點,描寫了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張伯行在擔任江蘇巡撫期間,與總督噶禮等貪腐勢力展開一場場廉潔與貪腐、正義與邪惡驚心動魄的鬥爭故事。劇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動靜相間,冷熱相濟,將一個以民為本、有血有肉、敢於擔當的廉吏、幹吏形象展示在觀眾面前。那種「從官要慎重,立身貴廉明」、「正氣留天地、凡事憑公心」、「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的為官境界和愛民情懷,在今天仍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借鑑和啟迪,告誡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時刻要以廉政準則為鏡,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慎始、慎權、慎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反腐倡廉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出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從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高度,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憂患感和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鋼鐵意志,強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堅持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著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風清氣正的政治氛圍,彰顯了黨中央反腐倡廉的堅強決心。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縣委、縣政府遏制腐敗勢頭蔓延的決心堅定,態度鮮明,多次通過開展示範教育、警示教育、主題教育、黨課教育,引導全縣黨員幹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人生觀;通過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和加強黨內監督,把管黨治黨要求落實在日常;通過從嚴從重懲處腐敗行為,嚴肅追究腐敗行為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始終保持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
「公生明,廉生威」。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更應心中有戒尺,行動有底線,牢固樹立紀律意識、規矩意識,不斷增強免疫力,自覺抵制金錢和權力的誘惑,真正做到清正廉潔、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像張伯行那樣以江山社稷為重,「留正氣於天地,灑清白於民間」,為打贏扶貧攻堅決戰和全面提升豫皖交界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
20xx年戲劇張伯行觀後感【篇三】
《張伯行》彰顯出嫻熟的敘事技巧與智慧。噶禮借為母做壽之機大肆斂財,地方官員紛紛獻媚,所送都是「黃白情」,唯有張伯行不循常規,用「一桶青菜」讓噶母十分讚賞,因為青菜不僅「新鮮味美補家用」,而且「尚能提醒為官清」,更暗含「祝願大清永一統」的深意。這是張伯行的性格使然,也是劇作家的創意表現。兩位丑角考生戲份不多,卻場場出彩,即使是過場戲,也不露痕跡地融入了故事主幹之中,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節點。貢院門前,眾生員痛斥科場舞弊,兩位賄考中舉的醜生眉飛色舞、洋洋得意,舞弊者的有恃無恐、恬不知恥暗示了舞弊案情之嚴重;欽差審案,兩位醜生插科打諢、醜態百出,既滿足了「無醜不成戲」的審美需求,營造了機智生動、妙趣橫生的舞臺氣氛,更坐實了舞弊之舉,引出了噶禮的受賄行徑,這成為案情推進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劇中設置的太監一角,表面看來似乎只承擔著傳旨的任務,並不直接參與劇情,其實卻充分激活了其潛在的敘事功能,甚至有一石三鳥的妙用。一是交代背景和前情,使敘事更加簡潔、經濟、流暢。二是直接就劇中人的遭遇表達同情、反思或反諷之意,體現著近乎布萊希特敘述體戲劇的評論功能。三是直接與觀眾交流,引導觀眾參與劇情、展開思考和評判,有利於舞臺氣氛的渲染,收到了良好的劇場效果。
以李樹建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的出色表演,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相對於「義孝節三部曲」中程嬰、張元秀、蘇武式的衰派老生,張伯行呈現出不同的審美特點,李樹建在保持以情灌注、體驗與表現相結合、程式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李派特色的基礎上,做出了新的拓展。如果說與妻子抱頭痛哭時的長篇詠嘆最能體現李派唱腔的蒼涼悲愴,那麼「青菜賀壽」的匠心獨運、當庭審案的機智果敢、怒斥噶禮的大義凜然、金殿述懷的滿腔憂憤,則賦予了李樹建的表演藝術以大氣、壯烈、豪邁、奔放的美學風貌。
《張伯行》的幾個配角也都性格鮮明,王惠的嗓音寬闊明亮,表演豐厚圓潤,一個公而忘私、深明大義的噶母形象躍然臺上;賈文龍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唱出了康熙胸懷天下的氣概;李庚春飾演的噶禮,殘暴之中暗含狡詐;袁國營飾演的欽差總共只有幾句唱詞,但他那委婉洪亮的唐派「二本腔」一出口就是滿堂彩。尤為難得的是,魏俊英飾演的張夫人、孟祥禮飾演的老秀才儘管唱詞不多,卻都以全心投入的演唱感動了觀眾。張伯行為了不連累親人,要忍痛與夫人離別,張夫人做出了這樣一番告白:「你坐監我給你把飯送,你殺頭我給你收屍身。披麻戴孝回老家,安安穩穩送進墳。每頓飯照樣給你盛一碗,清明節我給你把紙錢焚。百年後跟你葬一起,下輩子還做你的人!」這樣的語言平凡質樸之極,魏俊英唱來卻是字字融深情,句句含熱淚,怎能不令人潸然淚下?賄考者飛揚跋扈,眾生員無辜被抓,老秀才忍無可忍,終於失聲痛哭:「可憐我寒窗苦讀數十冬,從少年讀成白頭翁。……一生科考一場夢,夢到盡頭恨無窮!」孟祥禮這段唱如泣如訴,酣暢淋漓,將滿腔的憤恨、懊惱、悲傷、無奈傾瀉而出,把人的心都要唱碎了。這個僅有一段唱詞的老秀才就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腦海中,以唱傳情、以情動人的豫劇之美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