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歲寶寶抓周有什麼講究(小孩抓周的習俗)
2023-07-28 00:17:35
我國民間在給嬰兒慶周歲生日時,常有「抓周」儀式。抓周,又稱試兒、試周。「抓周」儀俗,各地基本相同,當日,父母為其沐浴後,穿上外婆家送來的新衣服鞋襪,抱到廳堂八仙桌上去「抓周」。桌上擺著書、筆、算盤、秤、尺、剪刀、玩具等,任小孩自由抓取,以此預測小孩日後的前途、性格、志向和興趣。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裡.也曾寫到過「抓周」這個禮儀.賈寶玉在周歲那天抓了胭脂釵環。85版《濟公》中有這麼一個片段,濟公周歲的時候,父母請來德高望重的高僧,為孩子作法祈福,作法完畢後給孩子抓周測預卜。在抓周的過程中,孩子哭鬧不已,不要印章、不要寶劍、不要元寶、也不要毛筆,最後抓起一串佛珠,孩子呵呵的笑了起來。長大後,這個抓佛珠的小孩,選擇出家當和尚,之後便成了靈隱寺中的濟癲。
相傳,抓周起源於三國東吳的「孫權選嗣」。孫權稱帝不久,太子孫登因病去世,其他的兒子們便各自在母家的支持下,結交權臣,爭奪嗣位,於是擇一吉日,端出一個擺滿珠貝、象牙、犀角、翡翠、簡冊、綬帶等物的小盤子,請皇子各自抱自己的兒子來抓取。其中只有孫和的兒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綬帶,其餘都是抓那些金銀財寶。群臣擁戴孫皓接位,此法傳開,抓周漸成風氣。
抓周一般在嬰兒周歲時進行。家長通常在桌子上放些紙、筆、書、算盤、玩具、食物和紙制生產工具等,任其抓取,以預測孩子將來的志向。「抓周」,其實是寄託了上一輩對下一輩子的希望。
據考證,「抓周」習俗由來已久。從歷史文獻記載看,抓周最早出現於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風操》中記述道:「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
唐宋時期,這種習俗更為盛行。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釧杯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記述:「(小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於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彩緞花朵,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由此可以想像當時那種賓朋滿座的熱鬧場面。
到了清代,才有「抓周」之稱。清朝皇宮抓周禮儀非同一般,所陳設物品與民間大不一樣。如《國朝宮史續編》記載:「(皇家)抓周例用玉陳,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圓,犀鍾一棒,文房一件,果筵一席,內宮殿監奏交內務府預備。」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人們已不再相信抓周預測未來之說,而今抓周活動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取樂逗趣的遊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對小孩志趣愛好和未來職業的關注,則是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務實細緻的教育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