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最優秀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

2023-07-27 08:35:08

  《拯救大兵瑞恩》正義勇敢的瑞恩的內心也在經歷著痛苦和掙扎。不單單是失去兄弟的痛苦,還有對為了救他回去而犧牲的幾個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最優秀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一:

  《拯救大兵瑞恩》一劇採取了一種倒敘的方法來詮釋了大兵瑞恩所經歷過的一些故事,雖然片名叫《拯救大兵瑞恩》但是我們細心一點可以發現,瑞恩並不是該劇的主角,戲份也很少,但是整個劇情卻全部都是圍繞這他而發展的,也可以說瑞恩是該劇的一條主線。

  劇情開始的時候出現的是老年的瑞恩帶著自己的家人來到一處在我們中國叫烈士陵園的地方,看似很簡單的開頭卻蘊含著很深刻的意義,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在劇情開始處也就是在烈士陵園飄揚著美國國旗和法國國旗,按照常理的解釋可能可以這樣說,這裡是美法士兵的公墓,但是從兩面飄揚的國旗是不是表示著在那場艱苦的戰爭中,我們的盟軍消除一切隔閡而團結在一起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所表現出來的偉大呢!

  繼續劇情,瑞恩哭泣著跪在了公墓裡,他的眼淚表明了他的愧疚和他的感情,整部劇情的都是因為拯救他而發展,其實拯救他也是拯救他的母親,也是拯救數以萬計的母親,那場殘酷的戰爭讓無數的母親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讓無數的母親嘗到了生離死別的感受,瑞恩只是個例,但是整部劇情卻是在用拯救瑞恩來宣揚一種人性化的思想。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受法西斯的折磨和殖民,無數人都投入到了那場戰爭中去,我不想過多的去讚揚他們的那種無謂,因為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對他們充滿著敬意和感激,因為正是有了他們的犧牲才使得我們能過上今天這樣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我想說的是那些孩子的母親,她們是偉大而又至高無上的。

  我雖不是女性但是我也以為人父,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方面我感觸頗深,骨肉連心這是我對孩子和父母最深刻的感受,誰的孩子誰不疼,誰會讓自己的孩子到戰場上去經受槍林彈雨的考驗,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無數的母親依然的把自己的孩子送上了戰場,所以我說她們是偉大而又至高無上的,瑞恩的母親只是無數母親中的一個,她和很多母親一樣是偉大的,她把自己的四個孩子都送到了前線,她犧牲了三個孩子,但是盟軍司令部本著對這位母親無限的敬佩幫她找回了第四個孩子,也就是瑞恩。

  此舉也充分說明了戰爭裡也充滿這人性化的影子不是嗎?不惜犧牲很多人的性命來挽救一個人的性命看似是個很愚蠢的舉動,但是就是這樣的愚蠢才足以讓人們對戰爭有了新的理解。才能讓人們在認識到戰爭的殘酷和無情的同時也有著溫情的一面,也帶給了我們諸多的啟迪。

  在本帖開始的時候我重複了一句「戰爭是殘酷的是無情的」我想看過該劇的人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瑞恩那帶有悲傷的眼神中我們隨著畫面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登陸戰是那麼的血腥,那群年輕的士兵亦是那麼的無謂,冒著犧牲的危險毅然決然的往前衝去。

  看過《兄弟連》的朋友會讚嘆戰爭中的兄弟之情,在該劇和《兄弟連》中我們會看到在戰場上士兵倒下後其他士兵會品盡全力救回他,哪怕是他的屍體。在我們國產劇中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例如《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扛起伍六一往終點衝去的時候。這說明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哪個文化的薰陶下,在哪個戰爭背景下,兄弟之情都是必不可少的。

  瑞恩是幸運的,看完該劇我不得不說瑞恩是幸運的,他被救出之後就退出了那場戰爭,但是有很多人卻沒有能和他一樣幸運,很多人依然還堅守著,他們是討厭戰爭的,從劇中拯救瑞恩的那支算小分隊編制的部隊成員的話中能看出來他們是討厭甚至是厭惡這場戰爭的,從他們找到的那個和瑞恩同名的人的舉動我們也能看出這一點。但是他們雖然討厭戰爭卻還在堅持。就像在找到瑞恩之後他依然還要堅持在前線那樣的堅持著,堅持著把法西斯趕出去,把法西斯消滅。

  感謝他們,感謝拯救瑞恩的那些人,感謝那些偉大的母親,感謝那些浴血戰場的那些英雄,感謝……我不知道還要感謝什麼,可能只有感謝了!

  最優秀的戰爭片《拯救大兵瑞恩》觀後感二:

  鏡頭從一個走起路來有些跛腳的老人身後跟拍開始,背景音樂嘹亮而深遠,似一曲給英雄的輓歌。在開篇四分二十餘秒的場景中,我們幾乎聽不到半句臺詞,除了老兵在墓碑前跪下兩聲抽泣和身後的孩子輕聲地喚了一聲「Dad」,故事才開始在老兵略顯淺藍的雙瞳中回憶開去。

  1944年6月,當加勒比海溫熱的海風吹進美國大陸時,大西洋彼岸的盟軍戰士卻不得不穿帶著厚重的衣物登上奧馬哈海灘。然而,士兵們還未離開船便遭到敵方的射擊,穿過槍林彈雨,餘剩的除了運氣尙佳的人就是滿身窟窿的屍體。

  缺口剛被打開,米勒(miller)上尉便接到上頭的指令:拯救大兵瑞恩。可是瑞恩是誰?某位上將?或是重要的諜報人員?抑或是身體裡流淌著貴族血液的人?遺憾的是,瑞恩,詹姆士·瑞恩,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他頂多就是瑞恩家裡最小的那個兒子,而參謀長馬歇爾上將決定要求營救瑞恩的唯一理由就是:他是家裡目前唯一一個沒有被確認犧牲的兒子——三位兄長全部在戰役中陣亡。簡單地說,就是為了不讓瑞恩的母親在同一天下午收到四個兒子全部陣亡的消息。於是,8人臨時拼湊的小隊上路了。

  然而,這是戰爭,是殘酷的。在尋找瑞恩的過程中,相繼有隊友被敵軍伏擊身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卡帕佐(caparzo)的死士因為去救一個德國小女孩而被狙擊手命中的,大雨中卡帕佐混濃的血液已經被雨水稀釋得模糊不清,他雙手捏著早已寫好的遺書吞吞吐吐地叮囑戰友要交付給家人。卡帕佐的死或許是在告訴人們:戰爭不允許同情心。卡帕佐是戰爭中廉價同情心的配送品。

  而另一位戰友厄本(reiben)的同情心更是讓戰爭諷刺得分文不值,甚至是連本加利讓自己的兩個隊友成了他可笑同情心的犧牲品。厄本是個翻譯員,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上過戰場開槍殺過人,他的理念是戰俘既然已經舉雙手投了降,就不應該殺了他們。於是,在韋德(wade)犧牲之後,一行人抓住那個納粹士兵痛揍,出來厄本。因為敵人已經投降,並假裝楚楚可憐(甚至喊出了「IlikeAmerica」和「FuckHitler」的口號),厄本向米勒請求不要殺他,但絕大部分人更樂意把這個人用手頭的M-1步槍打成窟窿。而結果是,他們放了戰俘,但這大大地挫傷了隊友的之間的手足情。對於這樣的同情,史匹柏借其中一人的口吻說「萬一他被敵軍救回,又會回來作戰的」(潛臺詞:到時候也許是你死在他的瞄準儀裡)。沒錯,可憐的同情心,影片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放走的德軍士兵親手殺了厄本的兩個戰友,而厄本的膽小和遲疑更是助長了局勢的危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厄本殺死了兩位戰友。於是最後幾個納粹成了厄本自己的俘虜時,在強忍著悲痛與內心的自責下,他開了這場戰爭中唯一的也許也是最後的一槍——殺死了當初放走又回來殺害自己隊友的敵軍士兵。是算不算是種彌補?

  這裡有個觀點是,戰爭是踐踏同情心的鐵蹄,無論你慈悲多麼憐憫眾生,戰爭是會把你那些統統抹滅的——卡帕佐就是戰爭抹殺的同情心,厄本也是,厄本甚至是被屈服被改變的。有猶太血統的史匹柏的不是不相信同情心,只是同自己的《辛德勒名單》裡那些同胞一樣,戰爭讓他們的、以及別人對他們的同情心無地自容。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作為《E.T.》《A.I.》《太陽帝國》等這些充滿著童心佳作的導演是不曾懷揣人性這最起碼的一點光輝的,只是戰爭太殘酷。

  在兩隊合作拼死守橋的最後,援軍來臨,瑞恩也因此沒有葬身廢墟之中,然而八人小組卻只剩下兩個。

  自1998年上映之後,人們一直談論至今的是:以八條生命去拯救一個大兵到底值不值,這之中的價值與代價到底孰輕孰重?老實說這是個很難的題。我們先就影片自身而論,二戰不僅是在現實生活中給全世界人們以重創,更是給人們精神上製造了許多陰影。為了振奮人們的鬥志和給一人們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給予希望,國家、政府有必要採取一些措施達到這樣的效果,「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其中之一。是的,用八條生命去為一個大兵冒險從經濟價值和戰爭價值上來說是無可爭議的不值得的,更何況是在美國這個商業化思想相當濃重的國家裡;但是它的後續價值,它在精神上的價值卻是巨大的——人們通過「拯救」一事知道這場戰爭我們的付出是值得的,國家不止是拿婦女們的兒子去戰場上堆屍山,他們同樣也在為拯救她們的兒子而努力。多年後人們或許會談及這場戰爭是多麼多麼的恐怖,但是他們同樣會記得當年「米勒上尉」帶領著「小組」是如何拯救了「瑞恩」的。此外,拋開一人與八人的價值比較看,一群人為了一個家庭婦女不至於「在同一個下午收到四個兒子陣亡的消息」而投身戰場不也是人性的一種光輝嗎?我想影片所要宣揚的精神是比讓人們關注一個爭議的話題要多一些的。

  聯繫單中國近年來時不時地傳出社會上有誰誰誰為了救誰而殉身的消息。人們一般都會說那些獻身的青年、大學生很不值,因為他們的逝去是社會財富的流失,國家和社會花了那麼多的代價讓一個孩子成長,卻在一瞬間逝去了。但是,請試問一下,假如有個老嫗落水了,只因她對社會的貢獻已經可以忽略不計,行人萬千,卻無一人伸手相助,反倒是做了魯迅筆下的「看客」居多,於是這個可憐的老嫗就此完結了她的生命。那麼從此自後人們的思想是「不救一個落水的老嫗」,所以再之後的五十年的社會會是多麼的冷漠。更何況還沒有排除那個落水的老嫗是你的親人,還有,我們每個人都是會老的,會變成一個個的老頭子老太太。怯弱和冷漠的思想是一種毒!所以這樣看上去有些「虧本」的見義勇為我們仍然不能因為它的眼前價值微弱而抹殺它的隱性價值,因為它會在社會潛移默化的進程中成為全體人民的一種美德和精神財富,更是社會的一股無形的助推力量,會長期而不知不覺地影響到每一個社會成員。

  所以,請不要忽視精神的力量,雖然它在這個該死的物質欲膨脹、房價暴漲的商品社會的今天既不值幾個錢兒又不能當飯吃…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