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序研究(周易卦序的規律)
2023-07-28 02:03:43 6
「易經」卦序的安排有什麼意義
易學上的所謂太極,不同於一般哲學上所謂的太極,易學上的太極直接就是卦體,對卦體的描繪可以分為兩儀、四象;兩儀加四象就是六爻,六爻的八個「網結」就是八卦。
在傳統易學中,「太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每一個治易者不容迴避的問題。圍繞著什麼是太極,可謂眾說紛紜,要想理出一個頭緒,真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那麼到底什麼是太極呢?事情還得從源頭說起。
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繫辭,繫辭謂:「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其實這段話並不難理解,它也是描述卦體的,就描述卦體這一點看,它同河圖、同八卦沒有甚麼區別。但是,這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卻被傳統易學複雜化了。如果我們一一跟蹤各種說法的話,那就不知要耗費多少沒有價值的勞動,所以這裡我們只能簡略作個評述。
傳統上對太極的說法雖然五花八門,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結合卦體,一種是脫離開卦體。結合卦體的留在了易學領域,脫離開卦體的便進入哲學領域,與「道」一起,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特有的概念或範疇。在關於《天地之數在周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筆者曾簡略談到了「道」與「器」的關係問題,指出易經上的道器與一般哲學意義上的道器是不同的。易經上的器,就是我們說的卦體,易經上的道,就是卦體的構建和運行的幾個法則。這些法則是不能脫離開卦體的,最多它們之間有一個內在外在之分。哲學意義上的器和道是抽象的概念或範疇,它們與卦體沒有直接關係。至於它們在哲學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在本文的議論範圍之內。同樣,脫離開卦體進入到哲學領域的太極,也不在本文的議論範圍之內,就讓哲學家們去思索和推論吧,我們這裡只對結合卦體的太極,看看傳統易學是怎麼說的。
根據繫辭上面記載的那段話,人們認為,易的本源是太極,由太極生出「兩儀」,即一個陽爻和一個陰爻。兩儀再發展就變成「四象」,即所謂老陽、老陰、少陽、少陰。四象再發展就形成八卦(經卦),八卦再兩兩重合,於是便有了六十四卦。以上所言,未必是傳統易學對太極與卦體關係理解的全部,但至少這是一種主流派的理解。作為易卦起源或者一種宇宙生成學說,這種認識由來已久。直到今天,仍有廣泛而巨大的影響。人們常說的「陰陽老少」和「八卦重合說」,很大程度上是導源於此。
對這種說法,歷史上也早有人表示了懷疑和反對。比如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就說:「兩儀生四象。生者非所生為子,生之者為父之謂,使然則是有太極無兩儀,有兩儀無四象,有四象無八卦之日矣。生者,於上發生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賅具,分而言之,謂之生耳。邵子執加一倍之小數,立一二象之,象一純陽一純陰,一陽上陰下、一陰上陽下謂之四象,更加一畫而其數倍為八卦。遂畫四畫之象十六,五畫之象三十二,無名無義,但以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則可,而於天人之理數毫無所取。使以加一畫即加一倍言之,則又何不可以為七畫以倍之為一百二十八,漸加漸倍,億萬無窮,無所底止,又何不可哉?不知易但言四象生八卦定吉兇生大業,初不可損而為二爻,益而為四爻五爻,此乃天地法象之自然,事物變通之定理,不可以算博士銖積寸累有放無收之小術,以亂天地之紀也。四象者,通之象二,乾坤也,變之象二陰陽,六錯震坎艮一象也,巽離兌一象也,故又曰易有四象,若以二畫之象為四象,則易無所本,無不得言有矣。要而言之,太極即兩儀,兩儀即四象,四象即八卦,猶人面即耳目口鼻,特於其上所生而固有者,分言之則為兩為四為八耳。邵子之術繁冗而實淺,固其不足從,以經考之自見,故讀易者以不用先天圖說為正,以其雜用京房魏伯陽呂巖陳摶之說也」。
以上所引,除了王夫之把八卦(經卦)看作實體以外,他的看法基本上還是正確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它們無所謂先後,是同時存在,只是一個分而言之的問題。用「加一倍法」,就會「無所底止」、「有放無收」,「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則可,而於天人之理數毫無所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人們又把「二進位」引入了易學,把萊布尼茨的發明權攬到了我們祖先的頭上。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萊氏是否讀懂了易經,參透了太極,即便是萊氏的二進位是受了太極的啟示,也不能說明太極就是二進位,更不能說明易經卦體的構成或卦序的排列就是依據了二進位。而十進位在經文中是顯而易見的,如「十年乃字」(屯二)、「十年勿用」(頤三)等,另有天幹可證。
或問,說了半天,到底什麼是太極呢?其實這個問題筆者已經回答了一部分,那就是從數的角度看,太極就是零,零就是太極。在關於《零在天地之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筆者曾經談到,零是初始態,又是終極態;零是0,因為它曾經表示過「什麼也沒有」;零是一,因為它在天地之數中佔有一席之地;零又是二,因為它時而以一個天數的身份出現,時而又以一個地數的身份出現;零是三,因為它既不是天數,也不是地數,只能算個第三者;零是一個進入天地之數的數,又是一個能夠包容全部天地之數的數,所以它有無限豐富的內容。如此等等,這些內容的總合就是太極。但是必須特別說明,零或者太極包納如此眾多的相互矛盾的內容是有條件的,困難不在於指出它包含這,包含那,而在於說明是在什麼條件下,它使那些原本對立的東西獲得了同一或統一。以往對太極的研究,大多是在概念的範圍內進行的,包括我們上面從數的角度。在概念範圍內研究有它的好處,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展現思維的創造能力,但是也容易出偏,因為它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條件的限制。列寧說過:「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靈活性,達到了對立面同一的靈活性,——這就是實質所在。主觀地運用的這種靈活性=折衷主義與詭辯。客觀地運用的靈活性,即反映物質過程的全面性及其統一的靈活性,這就是辯證法,就是世界的永恆發展的正確反映」。為了避免「主觀地運用」,用所謂「主觀存在」去替代或偷換客觀存在,我把這部分內容放到對卦體問題的探討中。在前面的議論中,我們曾經談到,卦體或者說是「器」也不是單純的自然物,而是「抽象物」,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但是作為抽象過程的最後產品,它不是概念,而是「形體」,還沒有誰把卦體當作概念去研究。因此,結合卦體探討太極,也許可以避免「主觀地運用」。
關於卦體,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已經作了一些探討,那就是從數的角度看,它不過是天地之數的總和,從形狀上看,它又是一個球體。假定我們再對這個球體作一個描繪的話,那麼這裡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從哪開始。我們知道,天地之數是一個絕對數、大限數,是數外無數的數。由這樣的數構成的卦體也是一個絕對物,是物外無物的物。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沒有把的葫蘆」。葫蘆有把,說明它是有來龍和去脈的,至少是有「來龍」,這樣我們可以從它的「來龍」說起。葫蘆沒把,我們又該從何說起呢?一般的敘述,在這裡分成了兩條路線,一條是聰明的哲人們由太極想到了無極,認為是無極產生了太極。但隨後的問題就是無極又是從哪產生的?從絕對的虛無中是不可能產生出有來的,於是老子又想出了「有無相生」這個道理。另一條路線就是不承認有什麼無極,太極的本意就是極到不能再極。於是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這便是前面談到的一般人們對太極的理解。筆者的淺見是,說有「無極」還是有些道理的,葫蘆沒把,還不就是無極嗎?但這個無極,同時又是太極,因為一切的一切,又要從這裡開始,這不就是太極嗎?所以太極的第一個意義就是這個「葫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卦體,卦體就是太極,太極也就是卦體。對這個卦體的研究、描繪或敘述總得從一個什麼地方開始,這個開始的地方(點、方面、局部、部分等)就是「一」,老子的「道生一」就是這樣的一,在繫辭上叫「兩儀」。為什麼老子說一這裡說二呢?原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球體,球體有這樣一個特性,那就是球面上的任何一點(或面)只要一經確定,那麼與它相對立的球面的另一點(或面)也便同時被確定下來,就是說這一點(面)非它莫屬,其它任何點(面)是不能代替的,這就是太極生兩儀。太極是「二」,這就是太極的第二個意義。兩儀一經確定,則兩儀之間的「四象」也就同時確定下來。不難看出,「兩儀」加「四象」就是卦體的六爻,六爻在球形卦體上正好有八個交匯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六爻之網的「網結」,這八個網結就是八卦。六爻卦不是八卦兩兩重合的結果,而是八卦的總合構成了卦體,或者簡單說八卦就是卦體,卦體也就是八卦,只是這裡對八卦的理解不是三爻卦,而是卦體上的八個樞紐。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它們確實無所謂先後,不是誰「生」誰的問題,只是個「分而言之」的問題。分而言之是敘述,敘述的順序不等於「事情」的順序,甚至也不等於研究的順序。把敘述的順序誤認為「事情」的順序,由此導出「陰陽老少」和「八卦重合說」等,這就是用「主觀存在」代替客觀存在為我們釀成的一顆苦果。
談到太極,不能不說說太極圖。世傳太極圖多種多樣,大多為宋以後,作者有的可考,有的不可考。就筆者所見到的太極圖看(所見極少),從形式上看,差不多都是平面圖,或者包括作者在內都理解為平面圖。從內容上看,有的試圖同八卦(三爻卦)掛勾,有的試圖同五行掛勾,也有的試圖同六十四卦或氣象等等掛勾。對此筆者的認識是,輕言否定是不妥的,試圖引申甚麼也需謹慎。因為不論是什麼樣的太極圖,都已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都是試圖把概念還原、轉化、或過渡為形體,這是易經同一般哲學的一個重大區別。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還原、轉化或過渡的準確性問題。在諸多太極圖中,筆者最有興趣的是來知德的「太極河圖」,其圖解認為:「河圖雖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實皆陽上而陰下;雖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實皆陰左而陽右;雖曰以五生數統五成數,其實皆生數在內,而成數在外;雖陰陽皆自內達外,其實陽奇一、三、七、九,陰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漸盛。不可分裂將其幾點置某處。陰陽左右雖旋轉而無定在。陰陽合於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氣,故不可拘執河圖虛中五十無位之說」。來氏此說雖未脫離「平面」之見,但畢竟是把太極圖與河圖結合的一種嘗試。如果預知河圖所描繪的是一個特定的球體,那麼把太極圖也設想為一個球體,那就不是多難的事了。
《周易》六十四卦順序,為什麼乾卦居第一?
春秋戰國時期,群英治《周易》六十四卦秘訣:縱橫一氣無上下,爻辭內外論情誼。
此情為友誼的情。乾卦純陽一氣,陰陽不雜,代表哥們毫無猜忌的純潔友誼,為友誼最純寓意卦象。這是乾卦排第一的真正原因。
發現這一排卦序的思想依據,再看爻辭友誼發展歷程描寫,更證明此論正確。
初爻:潛龍勿用。還沒有了解對方底細,不可輕易交往;
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古代的田是田獵,群體定期圍場打獵。見龍在田,意思是平常一起在獵場相互了解過,熟悉耳鬢相摩並肩作戰過。利見大人,不是見或現大人,是敞開心扉,以大人情懷交往;
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相互猜疑但誰也不衝動點破,互留情面無差錯;
四爻:或躍在淵,無咎。只是暫時的誤會分開,沒大礙的;
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光明磊落的英雄啊!值得傾心交往;
六爻:亢龍有悔。太高傲!後悔跟他交朋友。
春秋戰國孔子等人,就是以卦象爻辭綜合配友誼純度排六十卦序的。後人對爻辭誤解,望文生義,使漢字語義一度斷層扭曲不可理解。如「利見大人」只會想到權勢大人,何曾想到大人情懷?所以說,《易經》乃君子之謀,小人無用!唯一不怕偷的知識技藝就是《易經》思想內涵,因為你偷得之後,已經是君子了,我又何憂?
以上圖片均得自網絡,屬原版權所有。鄭重聲明:上文爻辭意僅僅是春秋戰國時期誤解爻辭所致,真正爻辭意義相異極遠。而孔子時代確實如此理解過,並用於六十四卦排序!
作者版權,嚴禁抄襲!我將連出六十三卦卦序,敬請關注。
周易卦的演變
這是由六爻中的動爻變出不同的變卦的緣故。如果你用三枚銅錢搖六次從來沒搖出三面相同的時候便意味著沒有變卦。一般有變卦的都是六次中至少一次搖到三面相同的時候。易經的原則也是變。所以六十四卦中會有32對,每對有2卦,分別叫做本卦和變卦。本卦代表現在的事情的發端,開端的態勢,變卦代表這個事情的變化的趨勢和結果。
易經六十四卦的卦序
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
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
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恆;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
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
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
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鹹,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 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 訟自遁變泰歸妹,否從漸來隨三位。
首困噬嗑未濟兼,蠱三變賁井既濟。
噬嗑六五本益生,賁原於損既濟會。
無妄訟來大畜需,鹹旅恆豐皆疑似。
晉從觀更睽有三,離與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過來,解升二卦相為贅。
鼎由巽變漸渙旅,渙自漸來終於是。
周易中的64卦的具體解釋(不要文言)
《易經》概述
中國儒家典籍,六經之一。原名《易》、《周易》,漢代人通稱為《易經》。「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一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傳是對經的解釋。《易經》則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爻辭而言。
《易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和爻辭中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
《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像,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於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兇的辭句。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
《易經》雖屬佔卦書,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蘊含著較深刻的理論思維和樸素的辯證觀念。例如,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個對立卦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辭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兇、得和失、益和損、泰和否、既濟和未濟等一系列對立統一的現象,它還承認對立事物的互相轉化。從《易經》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後期,對《易經》的研究逐漸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些系統闡釋《易經》的文字陸續被收集起來,匯成《五傳》。至漢代,經學興起,其中關於《周易》經傳的解釋,稱為易學。易學源遠流長,歷時2000餘年,形成了許多流派,如象數學派、義理學派等。許多著名哲學家,依據《周易》經傳提供的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易經》的版本,流傳下來影響大的是三國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疏,亦稱《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義》,為宋代以後通行本。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古今解易者影響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朝程頤《程氏易傳》、宋朝朱熹《周易本義》、現代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和高亨《周易古經今注》。
作者簡介:周文王
中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古公亶父死,季歷繼位,後又傳位於昌。昌即位後,禮賢下士,周國勢日強。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紂殺九侯、鄂侯,昌不滿,為崇侯虎所譖,被囚於羑裡(今河南湯陰北)。得釋後,昌向商獻洛西之地,請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當時商王朝內部矛盾劇增,政事日非,諸侯逐漸歸附於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陸北.)、芮(在今陝西大荔南)兩國爭訟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時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獲勝,繼因密須(在今甘肅靈臺西南)侵犯阮(今甘肅涇川東南)、共(今甘肅涇川北)一帶,出兵滅密須,使周的西北方得到鞏固。隨後又向東發展,戰勝黎(或作耆、飢)國,引起商賢臣祖伊的恐慌,告紂,但紂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陽西北),逼近商王畿邊境。最後,攻克崇國(在今陝西長安西北),並在其地修建新都豐。西伯昌自岐邑遷都於豐,後卒於程(今陝西鹹陽東北),葬在畢(今陝西鹹陽東北),相傳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終身沒有稱王。其子武王伐商後,始追稱他為文王。古書記載文王在被囚羑裡時,因困於憂思,「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
易經六十四卦白話講解
易經六十四卦是《未濟卦》,原文和白話講解如下:
原文: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
白話:《未濟卦》象徵事未完成:經過努力可以得到亨通;小狐狸渡河快到對岸了,卻浸溼了尾巴,則沒有什麼吉利。
原文:《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話:《象辭》說:《未濟卦》的卦象是坎(水)下離(火)上,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大火燃燒,水波浩浩,水火相對相剋,象徵著未完成;君子此時要明辨各種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質,努力使事物的變化趨向好的方面,這樣做則萬事可成。
原文:初六,濡其尾,吝。
白話:初六,小狐狸渡河時被水浸溼了尾巴,會有麻煩。
原文:《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白話:《象辭》說:「小狐狸渡河時被水浸溼了尾巴」,說明其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使多大的氣力,急躁冒進,結果招致麻煩。
原文:九二,曳其輪,貞吉。
白話:九二,向後拖拉車輪,使車不快進,堅守正道可以得到吉祥。
原文:《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白話:《象辭》說:九二爻之所以可獲吉祥,是因其恃中不移,端正不偏倚,有所節制,這樣行事必獲吉祥。
原文:六三,未濟,徵兇,利涉大川。
白話:六三,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但有利於渡過大河急流。
原文:《象》曰:「未濟,徵兇」,位不當也。
白話:《象辭》說:「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說明此時所處的位置不當。
原文: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白話:九四,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以雷霆萬鈞之勢徵討鬼方國,經過三年的激烈戰鬥終於得到了勝利,被封為一個大國的諸侯。
原文:《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白話:《象辭》說:「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說明實現了建功立業的志向。
原文: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白話:六五,堅守正道或獲吉祥,沒有什麼悔恨;這是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有誠實守信的德行可以獲得吉祥。
原文:《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白話:《象辭》說:「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說明此時正在事情即將成功的關鍵時刻,應該具有誠實守信、光明正大的美德,才能獲得成功,光彩煥發,得到吉祥。
原文: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白話:上九,滿懷信心,充分信任眾人,這時可以安閒自得地飲酒作樂,沒有什麼災禍;縱情濫飲,被酒淋溼了頭,則說明過分信任他人,將會損害君子的正道。
原文:《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白話:《象辭》說:「縱情濫飲,被酒淋溼了頭」,這樣喝得醉醺醺的,就會誤了大事,就有滅頂之災,這是放縱自己沒有節制的結果。
擴展資料:
《易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佔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
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