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座大城市名單出爐(105座大城市名單揭曉)
2023-07-16 08:01:34
文丨西部菌
去年9月,求是雜誌公布了由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圖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況》。
該《情況》顯示,截至到2020年11月1日零時(第七次人口普查標準時點),全國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共7座城市。
特大城市則達到14座。分別為: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城市可以稱之為「大城市」呢?
最近,國家統計局出版的紙質版第七次人口普查分縣數據資料,對全國683座城市進行了詳細的規模劃分。
製圖:城市數據圖
結果顯示,中國(不含港澳臺)目前共有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84個大城市(其中14個Ⅰ型大城市、70個Ⅱ型大城市)、135個中等城市、443個小城市(其中254個Ⅰ型小城市、189個Ⅱ型小城市)。
也即,可以稱為「大城市」的共有105座(7 14 84)。這是不是比大家想像中的更多?
到底如何選城市,這份最新的「大城市」名單,或許提供了權威參考。
01
需要說明的是,城市的劃分標準,其實很多。
比如,以行政等級來劃分的話,有直轄市、副省級城市、一般地級市、縣級市等。
製圖:城市數據圖
以區域劃分的話,一般又可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等。
以經濟總量來劃分的話,GDP是否過萬億,可能是最受關注的一個標準。
此外,還有一、二、三、四線乃至新一線、強二線等說法。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城市規模劃分,則主要是根據城市城區人口規模來確定的,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以常住人口為標準的「千萬人口城市」等概念,有明顯區別。
根據國務院於2014年下發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
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500萬—1000萬之間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
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5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
20萬以上50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
20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也就是說,一座城市要拿到「大城市」的入場券,它的城區常住人口最低都要超過100萬。
02
從這次公布的結果來看,我們很容易發現,城市城區人口數量和它的行政級別有著緊密的關聯。
比如,7座超大城市,除了四座直轄市:上海、北京、重慶、天津,另外三座:深圳、廣州、成都,也均為副省級城市。
它們是中國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行政級別處於塔尖的城市。
其餘的14座特大城市,僅有東莞、佛山為普通地級市。
其他,像西安、杭州、南京、瀋陽、青島、濟南、哈爾濱、大連等都屬於副省級城市。
長沙、鄭州、昆明,雖然也屬於地級市,但屬於省會城市,是所在省絕對的中心城市。
這裡面的原因並不複雜。因為它們作為區域乃至全國中心城市(九座國家中心城市都在超特大城市之列),早就被國家賦予重任(行政級別就是體現之一)。同時,在歷史積澱、經濟產業、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是人口流入的高地。
此外,行政級別優勢,也讓它們在行政區劃調整方面,佔據先機。
比如,四大一線城市,加上武漢、天津、廈門、青島等一批二線城市,都早早完成了撤縣設區,實現了「無縣化」。如此在統計上,是很佔優勢的。
03
前面已經說過,這份統計結果,是依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距今差不多已有兩年,所以,一些城市的規模劃分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比如,根據統計結果,武漢距離超大城市,還有5萬人口的差距,但根據2021年底的人口數據,武漢應該已經在事實上邁入了超大城市之列。
武漢之外,東莞、西安也無限接近超大城市;南寧則很快有望從Ⅰ型大城市晉升為特大城市。
不過,也有的城市可能出現降級。最具代表的是哈爾濱,它的常住人口在2021年已經跌破一千萬,不排除未來從特大城市變為Ⅰ型大城市。
還有幾座稍顯特別的城市值得關注。
15個副省級城市中,僅有廈門、寧波、長春不屬於超特大城市之列。
21個超特大城市中,佛山、南京、瀋陽、濟南、昆明、大連,不是常住人口千萬城市(哈爾濱事實上也不是)。人口最少的大連,甚至不到800萬。
從經濟總量看,截至2021年底,中國有24座GDP萬億城市。
其中,蘇州、寧波、無錫、福州、泉州、南通不屬於超特大城市。
而21座超特大城市中,瀋陽、哈爾濱、昆明、大連,不屬於GDP萬億城市。
04
城區人口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Ⅰ型大城市中,石家莊、蘇州的常住人口均超過1000萬。而烏魯木齊的常住人口剛過400萬,也躋身Ⅰ型大城市。
這一點再次說明,城市的規模等級與常住人口的關係並不絕對。具體還是要看城鎮化率和撤縣設區的情況。
像蘇州,雖然GDP接近2萬億,人口超千萬,但它代管了4個縣級市;而烏魯木齊雖然常住人口僅有400萬,GDP不到4000億,但它僅下轄1個縣。
正是因為此,兩座常住人口和經濟總量有著巨大差距的城市,在城區人口數量上卻幾乎相當。
Ⅰ型大城市,主要以省會城市為主,但也有蘇州、無錫、常州這樣的強經濟地級市。
從這種構成複雜性可以看出,評價一座城市,應該要綜合多個維度,單看某個指標,難免失之偏頗。
當然,從另外角度也可以說,全方位都發展相對均衡的頂級城市,只能是少數。
05
Ⅱ型大城市達到70個,佔據全部「大城市」70%。
這些城市中,包括了蘭州、呼和浩特、海口、西寧、銀川,共6座省會城市。而全國27座省會城市中,僅有拉薩不能算「大城市」。
除了6座省會城市,其餘64座Ⅱ型大城市均為普通地級市。
這些城市中的一部分,是所在省的經濟副中心城市。
製圖:城市數據圖
比如,柳州之於廣西,徐州之於江蘇,贛州之於江西,遵義之於貴州,襄陽、宜昌之於湖北,綿陽、南充、宜賓之於四川,嶽陽、衡陽之於湖南,等等。
通俗說,「大城市」在所在區域都算是綜合實力比較靠前的。
06
不過,要指出的是,雖然上述105個城市都可以籠統算作是「大城市」。但彼此之間綜合實力的差距,很可能非常懸殊。
比如,同為超大城市,有一線和二線之分。
還有一些城市雖然人口較多,但已經出去負增長狀態。並且,很可能在未來將持續出現人口減少的情況。這類城市,個人在選擇時需要慎重考慮。
同樣的,有些城市雖然城區人口數量不大,但可能縣域經濟強,有特色產業,因此經濟發展水平高。
總之,人口數量是判斷一座城市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但並非全部。
不過,在全國總人口出現負增長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數量,的確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是構成一座城市能級的重要因素之一。
無論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地鐵,還是內需消費支撐,爭取國家政策傾斜等,人口都是城市實力和「話語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從未來來看,隨著撤縣設區的「門檻」變得越來越高,以及城鎮化率接近65%,城市人口格局的洗牌,或許不會像過去那麼陡峭。但是,城市的馬太效應依然會繼續強化。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口規模不是城市綜合實力的決定性因素,但是,人口的變化和流動趨勢,一定是衡量城市發展狀況最直觀也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