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旅遊業發展的條件與優勢(大理之問祥雲答卷)
2023-07-15 14:04:36 2
自大理州委州政府將工業發展和產業培植的差距問題立為「大理之問」以來,祥雲縣文旅行業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相關要求,認真梳理本部門產業發展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措施清單、目標清單和行動方案以及當前急需突破的重點工作,直面文化挖掘面源不廣、力度不強,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不夠,「旅遊 」和「 旅遊」項目單一薄弱,文旅產業招商引資阻力重重,落地實施見效緩慢等困難和癥結,緊緊圍繞目標任務,用實實在在的舉措解答好「大理之問」。
突出縣域優勢,開發紅色旅遊產品
活化革命文物,夯實紅色旅遊基礎。祥雲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四個階段留下了眾多的革命遺蹟,目前有革命遺蹟舊址80處。革命文物保護狀況持續改善,一批紀念設施逐步新建,紅色旅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斷完善,紅色旅遊發展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修繕布展陳列項目、祥雲紅色傳承教育館建設布展及王家莊紅色文化廣場建設項目、全國優秀村官普發興同志先進事跡陳列室建設布展進行改造提升項目、中國人民解放軍「邊縱」八支隊紀念碑修繕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第八支隊和祥雲人民武裝鬥爭紀念館建設項目、縣檔案館「中國共產黨祥雲史教育館」布展工程、王孝達烈士故居修繕布展項目、米甸鎮插朗哨村的無名紅軍烈士墓修繕項目等系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
以「紅」帶「綠」,豐富紅色旅遊內涵。王家莊村位於祥雲縣劉廠鎮東南角,其中王德三烈士故居是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為省、州、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雲南省廉政文化示範基地。除此之外,王家莊溫泉素有「滇西第一鹼水溫泉」的稱號,土鹼加工工藝也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實施王復生、王德三故居修繕及布展成列工程、 「紅色傳承」教學基地項目、「紅色鄉村·幸福家園」行動計劃試點項目、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相關項目,完善王家莊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遊客服務中心、村莊道路、「月牙塘」、路燈、停車場及泰鑫莊園等項目建設,形成了「紅色旅遊 鹼水溫泉 休閒採摘」三位一體的資源組合,實現了與休閒採摘、非遺手工體驗、溫泉度假養生的深度融合。藉助王家莊紅色文化影響力及遊客流量,泰鑫莊園進入全省重點建設的100個精品莊園行列。2020年,祥雲縣王家莊紅色旅遊區共接待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2216場、19292人次。
推出紅色劇目,增色紅色旅遊文化。以中共雲南省委第一任省委書記王德三革命事跡為藍本,祥雲縣編創了花燈劇《省委書記王德三》,該劇以1928年王德三在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後奉黨的指示回雲南開展革命工作為切入點,生動再現了王德三傳播革命火種、組織武裝鬥爭、團結少數民族、開展土地革命乃至獄中鬥敵、壯烈犧牲等光輝事跡,將真實的同志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刻畫至深,是一部將鮮明的時代特徵、民族精神及文學藝術性相融合的舞臺精品。201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花燈劇《省委書記王德三》代表雲南省唯一劇目參加2019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並取得圓滿成功。2020年2月,省委宣傳部趙金部長到祥雲縣調研時提出進一步打造紅色花燈劇《省委書記王德三》,為2021年建黨100周年獻禮。截止目前,該劇已在全省範圍內演出40餘場,讓廣大遊客直接地感受到祥雲紅色旅遊文化的魅力,為祥雲紅色旅遊文化增添了更鮮紅的底色。
整合文化、體育,旅遊 成為亮點
堅持以融合為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組織非遺傳承人技能培訓。開展「彝族葫蘆笙舞」傳承人群技能培訓,組織東山鄉彝族刺繡民間藝人進行加工技能、宣傳推廣、商務銷售等領域的培訓,組織開展了大營土陶製作技藝等5個項目5期傳承人培訓。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系列活動。邀請了土陶製作技藝、銀器製作技藝等7個非遺類別15位傳承人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舉辦「禮享祥雲」旅遊商品展、「雲南省非遺展——祥雲站」等活動,推動非遺與旅遊商品的深度融合。以銀飾品加工、刺繡、泥塑、土陶等為主的民間工藝從業隊伍不斷壯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保護傳承和產業發展體系。汪情琺瑯銀器自2016年的年銷售額752.5萬元到2020年銷售額998.4萬元,銷售額增速為33%,帶動加工戶157戶597人增收,帶動貧困人口、殘疾人口26人實現就業增收。汪情琺瑯銀器建成了集傳承傳習、銀器展示、收藏品展示、傳統加工流程展示、製作體驗、產品銷售於一體的「祥雲縣汪情琺瑯銀器傳承基地」,成為祥雲首家將非遺項目運用到旅遊商品開發的成功典範。
堅持以保護為主旨,文物保護利用水平取得新成效。持續推進雲南驛、水目山文物保護規劃的前期工作,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完成第七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申報工作,新增七項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紮實推進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項目,雲南驛古建築群修繕工程、消防工程、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水目寺塔保護設施建設項目、東城門洞和鐘鼓樓消防工程、大倉玉皇閣保護修繕工程項目及祥城倉聖閣及尊經閣修繕工程有序推進,目前工程實施已接近尾聲。文化設施的旅遊化利用,利用王德三烈士故居、王孝達故居、馬幫文化博物館、二戰紀念館、汪氏銀器博物館為展示窗口,讓文物資源「活」起來,2020年共計接待學習參觀人數16000人次。
堅持以創新為突破,體育 旅遊成為旅遊增長新引擎。打造「體育 旅遊」精品賽事,「中美籃球交流賽」「全國現代五項青年錦標賽暨全國現代五項群眾跑雷射賽」「中國CBA未來之星高原籃球對抗賽」等大型賽事悉數落戶祥雲。中央電視臺、新浪、騰訊等23家國內主流媒體先後滾動報導,對提升祥雲旅遊知名度起到積極作用,住宿業、餐飲業帶動明顯。
抓品牌建設,增強旅遊發展動力
以「雲南之源」文化小鎮為龍頭,抓實文旅特色小鎮建設。「雲南之源」文化小鎮文物保護項目穩步實施、三個展館完成布展並對外開放。青海湖康養小鎮完成項目策劃,正在推進青海湖入湖口溼地公園項目。
持續推進旅遊革命相關工作,劉廠鎮王家莊村於2020年5月由省文旅廳認定為省級旅遊名村。2021年,雲南驛鎮認定為省級旅遊名鎮、禾甸大營社區認定為省級旅遊名村。
大力推進行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依託縣、鎮(鄉)、村等各級生態文化旅遊的特定優勢,深入調研,遴選銀器、土陶、刺繡、竹編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豐富文化內涵的非遺項目作為文創產品作為創業扶貧切入點,帶動全縣範圍內4個門類20餘種有鮮明地域和民族風格的文創產品,完成旅遊扶貧基地認定工作,特色手工業扶貧基地105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扶貧基地1142家,東山幹海村被認定為州級旅遊扶貧示範村,祥城象鼻村為縣級旅遊扶貧示範村。
下一步,祥雲縣將搶抓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機遇,整合各方資源,全方位提升「祥雲旅遊」內涵和外延,以「雲南源」大景區為目標,打造大理州東部新興旅遊度假區。
圖文作者 通訊員羅 丹
責任編輯 楊仕宇
圖文審核 張敏來
圖文總審 胡林果
講好祥雲故事 傳播祥雲聲音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媒體地址 龍溪小區308號(縣融媒體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