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划龍舟跟什麼有關(端午節划龍舟的各種地方習俗和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2023-07-16 03:54:04
賽龍舟,或稱龍舟競賽、龍舟競渡、龍舟競漕、扒龍舟、扒龍船,是賽艇運動之一,也是一些東亞地區的地方民俗活動,於端午節或特定的喜慶場合舉行。現時龍舟競賽已發展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在世界各地一些沿海、沿河地方亦有定期舉行。它除了是中國全國運動會的項目之一外,也於廣州主辦的2010年亞洲運動會,首次成為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學者指龍舟演變自百越的獨木舟,百越獨木舟是以蛟龍為圖騰的。對於龍舟和龍舟競渡的實際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而龍舟競渡流傳最廣的起源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龍舟競渡所之起源,最早見諸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採雜藥。」但原文尚未提到屈原。直到隋朝杜公瞻為該書作注,才提到:「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另在《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楫齊馳,棹振水陸,觀看如雲。」
考古學的發現證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宋朝時賽龍舟是違法活動,從事者將受重罰,賽龍舟在眾多地方習俗上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與宗教色彩,當時夏季蚊蟲與疾病多發,五月被定為毒月,要在毒月求平安就由附近數村組織龍舟賽,誰最先到達下遊的河上祭壇將酒和祭品倒入河中祭祀,勝者就能獲得龍神保佑且在地方上成為壓人一頭的強勢村或強勢家族,而所有敗方的社會地位下降且可能沒有保佑而毒病多發,由此競賽勝敗掛勾了太重的利益,導致圍觀者熱血激動,參賽者也不計手段要贏各種作弊方式多發。
宋朝時的迷信使得賽龍舟經常性在社會上發生因龍舟賽糾紛引起的大規模械鬥,皇帝下令禁絕但法律實質上未能禁止賽龍舟風氣,民間依然熱絡。
在不同的地方傳統,龍舟競渡有不同的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巖紅窩、越南人紀念陳朝大將陳慶餘抗元,臺灣原住民祈福或是紀念先人的儀式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端午節是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忱的屈原被疏遠了、被放逐了,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才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無道的楚平王所冤殺,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並且助吳伐楚,五戰而攻入楚國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屍三百,以報父兄被屈殺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國更加強大,攻打越國,一舉取得勝利,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此時的吳王夫差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輕信陷害伍子胥的讒言,逼迫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後便拔劍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說法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水亡於江中,打撈數日也找不到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悲痛欲絕,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後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作辭頌揚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紹興,墓前有曹娥碑,傳此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更名為曹娥江,而人們也就在曹娥投江尋父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來祭奠她。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也有一種說是為了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當代花木蘭、秦良玉的美譽。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革命起義,不幸在開會時為清兵所捕,堅貞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秋瑾雖然是六月初五殉國的,但是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復哀其忠勇事跡,乃將其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並論,合併舉行紀念儀式,也在端午節這一天紀念這位女英雄、女詩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苗族賽龍舟的傳說就與中原地區的傳說不同
相傳過去江河邊住著一個名叫保的苗家漁民,有一天他帶著獨子九保下河打魚,突然風雨大作,一條龍躍出把九保拖進龍洞,於是保潛水進龍洞救子,卻發現惡龍已把他兒子殺死並當作枕頭,就決心為子報仇,於是放火燒死龍,龍洞的煙霧瀰漫整個地區。之後是一連九天九夜天昏地暗,直至一個婦女帶著孩子到江邊濯衣,孩子把母親的捶衣棒在水裡劃上劃下邊嬉戲邊念著:「咚咚多!咚咚多!」,天上頓時雲消霧散,太陽再出來,被燒死的惡龍也被發現漂浮在水面。各寨的人知道後便先後趕到江邊分龍肉,最早發現並分得龍頭是勝秉寨(另一說是龍頭先分殺龍的保),施洞分到了龍尾,楊家寨只分得龍腸子。另一說法是殺龍和分龍肉後才風雲變色,連日不開,直至小孩用捶衣棒拍打江水和模仿鼓聲,天就亮了。
後來死去的龍託夢給苗人,叫他們行好,用杉樹仿照它的身軀造成舟,在清水江、小江河一帶模仿龍的動作劃上幾天,它就能興雲作雨,保他們五穀豐登。起初他們做幾隻龍船試劃,果然遇有大雨,於是各寨紛紛仿效。眾人本來商定在農曆五月初五、初六舉行龍舟賽,但為免妨礙生產,各寨又互相協商划龍舟的日子,最後決定勝平、平挑兩寨於五月初五划船、平寨於農曆五月二十四日、塘龍二十五、榕山十六、施洞的二十六日,這個次序就傳世至今。
2016年義大利龍舟錦標賽
國內還有許多地區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像越南、日本、印度尼西亞...等等對於賽龍舟習俗有著自己的傳說,知道更多傳說故事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分享[靈光一閃]
#人人能科普,處處有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