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前圍板衝壓成形的拉延模面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16 03:55:21 2

本實用新型屬於衝壓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前圍板衝壓成形的拉延模面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衝壓件主要採用冷衝壓成形,其成形過程主要包括拉延、修邊衝孔、翻邊整形等工藝內容,而衝壓件拉延工藝將直接影響製件成形效果及產品最終質量,如衝壓件是否有起皺、開裂、修邊止口不齊等質量問題。
拉延模具通常是由凸模、凹模、壓邊圈三大部分構成,拉延過程中通過上模和壓邊圈先坯料周圈壓緊,然後共同向下運動,凸模再將坯料拉伸變形,形成最終的產品形狀。
修邊模具通常由下模鑲塊、壓料板、上模鑲塊等組成,修邊過程中壓料板將工序件壓在下模鑲塊上,通過上模鑲塊與下模鑲塊作用完成修邊。
翻邊模具通常由下模鑲塊、壓料板、上模鑲塊等組成,翻邊過程中壓料板將工序件壓在下模鑲塊上,通過上模鑲塊與下模鑲塊作用完成翻邊。
前圍板通過拉延成形、修邊、翻邊工藝完成衝制,圖1、圖2為該衝壓件的拉延模面結構,具體結構:製件01、第一圓角02、第二圓角05、頂部補充面03、第三圓角06、斜面04、第四圓角及壓料面07。製件的翻邊部分攤平在頂部補充面上,通過第一圓角和和二圓角與製件過度連接,頂部補充面與壓料面之間通過第三圓角06、斜面04、第四圓角連接。
成形過程:板料通過拉延成型後,經過修邊工序沿修邊線將除製件外的補充部分修剪掉後,此後經過翻邊工序沿第一圓角與第二圓角的下部切點進產品行翻邊08,至此完成前圍板的衝制。
如圖3和圖4所示,由於在拉延工序的頂部補充面為按產品方向延伸,在修邊工序中對於帶豁口的翻邊處處理時存在缺陷,其修邊方向為衝壓方向,此種方法使修邊後的翻邊立面即修邊橫向部位09邊緣留出較鋒利的尖角010,易劃傷操作人員,且塗裝後產品此處易發生鏽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前圍板衝壓成形的拉延模面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翻邊豁口處修邊止口出現尖角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前圍板衝壓成形的拉延模面結構,包括製件、第一圓角部、第二圓角部、頂部補充面、斜面及壓料面;
所述製件、所述第一圓角部、所述第二圓角部、所述頂部補充面、所述斜面及所述壓料面順序平滑連接;
所述頂部補充面包括下凹部、修邊平面及上凸部;所述下凹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圓角部平滑連接,所述下凹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修邊平面的一端平滑連接,所述上凸部的一端與所述修邊平面的另一端平滑連接,所述上凸部的另一端與所述斜面平滑連接。
所述下凹部及所述上凸部均為圓弧形結構。
所述下凹部與所述上凸部之間的修邊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小於14度。
所述修邊平面的寬度為以修邊線為中心,且修邊平面的一邊距離所述修邊線6mm。
還包括第三圓角部和第四圓角部;
所述第三圓角部設置於所述上凸部與所述斜面之間;
所述第四圓角部設置於所述斜面與所述壓料面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術方案通過在頂面補充面上設置下凹部、修邊平面及上凸部,使得修邊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減小,使得翻邊豁口處修邊止口的夾角增大,即提高了修邊質量,也能夠避免劃傷及產生鏽蝕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方案拉延模面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方案拉延模面剖視圖;
圖3為修改邊刃口示意圖;
圖4為修邊橫向部位修邊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A處放大圖;
圖7為豁口處頂部補充面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01製件,02第一圓角,03頂部補充面,04斜面,05第二圓角,06第三圓角,07壓料面,08產品翻邊,09修邊橫向部位,010尖角,1製件,2頂部補充面,3壓料面,4第二圓角部,5上凸部,6下凹部,7斜面,8第三圓角部,9第四圓角部,10修邊平面,11第一圓角部,R1圓角,R2圓角,13原修邊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本申請提供一種前圍板衝壓成形的拉延模面結構,如圖5至圖7所示,包括製件1、第一圓角部11、第二圓角部4、頂部補充面2、斜面7及壓料面3。
製件1、第一圓角部11、第二圓角部4、頂部補充面2、斜面7及壓料面3順序平滑連接,如圖5和圖6所示。
頂部補充面2包括下凹部6、修邊平面10及上凸部5;下凹部6的一端與第二圓角部4平滑連接,下凹部6的另一端與修邊平面10的一端平滑連接,上凸部的一端與修邊平面的另一端平滑連接,上凸部5的另一端與斜面7平滑連接。
下凹部6及上凸部5均為圓弧形結構,其中下凹部的圓弧結構為圓角R1,上凸部的圓弧形結構為圓角R2。
下凹部與上凸部之間的修邊平面10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小於14度,這樣修邊刃口與修邊平面10之間的夾角與原修邊平面13與水平面的夾角相比增大,在修邊後,修邊橫向部位修邊止口的角度相對增加,這樣減小了對操作人員傷害的風險。
修邊平面10的寬度為以修邊線為中心,且修邊平面的一邊距離修邊線6mm,即修邊平面的寬度為12mm。
還包括第三圓角部8和第四圓角部9;第三圓角部8設置於上凸部5與斜面7之間;第四圓角部9設置於斜面7與壓料面3之間。
實施過程:
拉延成形時,坯料放在壓邊圈上,上模與壓邊圈先將坯料周圈壓料面部分壓緊,然後隨著上模繼續向下運動,凹模與壓邊圈共同向下運動,凸模與坯料接觸開始成形,成形時將翻邊豁口處頂部補充部位的下凹部、上凸部及修邊平面拉出。
修邊工序在修邊平面部位對豁口處進行修邊,翻邊工序將修邊後的豁口處翻下得到產品形狀。
本實用新型已通過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盡的說明。然而,通過對前文的研讀,對各實施方式的變化和增加也是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所顯而易見的。申請人的意圖是所有這些變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保護的範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