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12:54:41 2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是一種治療產後缺乳以中草 藥為原料的中藥組合物。屬於中藥領域。
技術背景產後乳汁甚少,或逐漸減少,或全無,不能滿足哺乳的需要,稱為產後 缺乳。產後缺乳多發生在產後數天至半個月內,也可發生在整個哺乳期。產後缺乳的發病率約佔產婦的22.2% (20% 30%),且有上升趨勢。產後缺乳 中醫又稱"產後乳汁不行"、"無乳"、"乳難"等。產後缺乳的主要原因 是乳汁化源不足和乳汁運行不暢兩方面。乳汁化源不足,中醫認為產後失血, 或素體脾虛,脾失健運,或先天稟賦不足等,均可致乳汁生化乏源,則無乳 可下。乳汁運行不暢,產後憂思過度,肝失條達,或產後恣食膏粱厚味、辛 辣剌激,損傷脾胃,痰溼內阻,或產後瘀血阻滯,外邪侵襲留滯等,均可致 乳絡壅滯不通,則乳不得下。以上原因均可導致產後缺乳。產後缺乳不外乎 虛實兩端。虛者,多為氣血虛弱,而致乳汁化源不足;實者,則因肝鬱氣滯, 或瘀血阻滯,或痰濁壅阻而致乳汁不行。臨床治療以"虛者補而行之,實者 疏而通之"為總的治療原則。中醫治療產後缺乳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 富的臨床經驗,優勢明顯。中醫在臨床上分氣血虛弱、肝鬱氣滯、瘀血阻滯、 痰濁壅阻等症型辨證治療,取得很好效果。發明一種既安全又有效的中藥制 劑,具有重大意義。 發明內容本發明是在傳統的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最新科研成果研製而 成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具有療效確切、 安全方便、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的特點。本發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成的 生黃芪 1.5 6份當歸 1.0 4份白僵蠶0.1 菟絲子 1.5 6份 知母 1.0 4份 絲瓜絡0.1 熟地黃1.5 6份 黃精1.0 4份 石菖蒲0.1 巴戟天L0 4份 續斷0. 1 2份 五味子0.1本發明的優選配方各原料藥的重量配比是 生黃芪2.5 3.5份 當歸 1.5 2.5份 白僵蠶0.5 1.5份 菟絲子2.5 3.5份 知母 1.5 2.5份 絲瓜絡0.5 1.5份 熟地黃2.5 3.5份 黃精1.5 2.5份 石菖蒲0.5 1.5份'2份 '2份 '2份 '2份<巴戟天1.5 2.5份 續斷0.5 1,5份 五味子0.5 1.5份。本發明的最佳配方各原料藥的重量配比是:生黃芪3份當歸2份白僵蠶l份菟絲子3份知母2份絲瓜絡l份熟地黃3份黃精2份石菖蒲l份巴戟天2份續斷l份五味子l份本發明中的藥物機理如下生黃芪藥性甘、溫。歸肺、脾經。具有益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 腫,託毒生肌的功效。可治療一切氣虛血虧之證,如脾虛洩瀉,肺虛咳嗽,脫 肛,子宮下垂,自汗,盜汗,水腫,血痺,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等。(《中藥大 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2813頁)。菟絲子藥性辛、甘,平。歸肝、腎、脾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固胎止洩的功效。可治療腰膝酸痛,遺精,陽痿,早洩,不育,消渴,淋濁, 遺尿,目昏耳鳴,胎動不安,流產,洩瀉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2896頁)。熟地黃味甘,性微溫。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治療腰膝酸 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 耳鳴,鬚髮早白,貧血等。(黨毅肖穎等主編《中藥保健食品研製與開發》 人民衛生出版社第197頁)。巴戟天藥性辛、甘,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助陽,強筋壯骨, 祛風除溼的功效。可治療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 孕,風寒溼痺,腰膝酸軟,風溼腳氣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 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709頁)。當歸藥性甘、辛、苦,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 痛,潤燥滑腸的功效。可治療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結聚, 崩漏,虛寒腹痛,痿痺,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疫瘍,跌扑損 傷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 第1210頁)。知母藥性苦,寒。歸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可治療溫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咳嗽,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虛煩不眠,消渴 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 1924頁)。黃精藥性甘,平。歸脾、肺、腎經。具有養陰潤肺,補脾益氣,滋腎 填精的功效。可治療陰虛勞嗽,肺燥咳嗽;脾虛乏力,食少口乾,消渴;腎虧
腰膝酸軟,陽痿遺精,耳鳴目暗,鬚髮早白,體虛羸瘦,風癩癬疾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2830頁)。續斷藥性苦、辛,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調血脈, 止崩漏的功效。可治療腰背酸痛,肢節痿痺,跌扑創傷,損筋折骨,胎動漏紅, 血崩,遺精,帶K,癰疽瘡腫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二版第3172頁)。白僵蠶藥性辛、鹹,平。歸肝、肺、胃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 解毒利咽的功效。可治療驚癇抽搐,中風口眼歪斜,偏正頭痛,咽喉腫痛,瘰 癧,痄腮,風疹,瘡毒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 術出版社第二版第1021頁)。絲瓜絡性味甘,平。歸肺、胃、肝經。具有通絡,活血,祛風的功效。 可治療痺痛拘攣,胸脅脹痛,乳汁不通等。(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 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第91頁化學工業出版社)。石菖蒲藥性辛、苦,微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豁痰開竅,化溼和 胃,寧心益志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神昏,痰厥,健忘,失眠,耳鳴,耳聾,噤 口痢,風溼痺痛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 社第二版第854頁)。五味子藥性酸,性溫。歸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寧 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療久咳虛喘,夢遺滑精,尿頻遺尿,久瀉不止,自汗盜汗, 津傷口渴,心悸失眠等。(《中藥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海科學技 術出版社第二版第520頁)。本發明遵循中醫"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用生黃芪、菟絲子和熟地黃為 君藥;用巴戟天、當歸、知母、黃精、續斷和白僵蠶為臣藥;用絲瓜絡、石菖 蒲和五味子為佐使藥。諸藥相合,共具益氣補腎,下乳安神的功效。治療產後 缺乳具有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 本發明藥物臨床使用結果表明,有如下優點1、 本發明選用的中草藥各組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利 用各味中藥的綜合作用治療產後缺乳,對人體無毒無害。經動物急、慢性毒性 實驗表明被實驗的動物未見任何毒性反應,其主要臟器也無明顯的改變,藥物 安全可靠。2、 本發明藥中富含蛋白質,葡萄糖,葡萄糖醛酸,揮髮油,果膠,果糖,有機酸, 卵磷脂,維生素,胺基酸,還含皂甙,植物甾醇和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利於人體吸 收,增強體質。3、 本發明不僅可有效的治療產後缺乳,對產後缺乳的預防也有很好的作
用,治療產後缺乳具有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服用方便,價格低廉的特點。為表明本發明藥物對治療產後缺乳的治療效果,經臨床試驗結果如下;治 療產後缺乳患者30例。服用實施例湯劑,每次1袋, 一日二至三次,飯前半小時 服用。七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三個療程觀察療效。痊癒21例佔70%,好轉7 例佔23. 33%,未愈2例佔6. 67%,總有效率達93. 33%。經三個療程治療後,病人 無任何不良反應,三大常規化驗及肝腎功能檢測未發現異常。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湯劑按下述重量稱取原料藥生黃芪3份當歸2份白僵蠶l份菟絲子3份知母2份絲瓜絡l份熟地黃3份黃精2份石菖蒲l份巴戟天2份續斷l份五味子l份。製備方法是取上述原料藥洗淨去雜,晾乾,粉碎成顆粒,加水浸泡l小時,置多功能提取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總藥材10倍量的水,煎煮1.5 2小 時,取煎液,濾過。第二次加總藥材7倍量的水,煎煮1 1.2小時,取兩次煎 液,濾過,熱封袋中,105'C高溫滅菌,包裝即得。本發明製成的治療產後缺 乳的湯劑為塑封袋裝,每袋210ml, 口服, 一次一袋,每日二至三次。七天為 一個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製成的生黃芪1.5~6份當歸1.0~4份白僵蠶0.1~2份菟絲子1.5~6份知母1.0~4份絲瓜絡0.1~2份熟地黃1.5~6份黃精1.0~4份石菖蒲0.1~2份巴戟天1.0~4份續斷0.1~2份五味子0.1~2份。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其中各原料藥的重 量配比是當歸 1.5 2.5份 白僵蠶 0.5 1.5份 知母 1.5 2.5份 絲瓜絡0.5 1.5份 黃精1.5 2.5份 石菖蒲0.5 1.5份 續斷 0. 5 1. 5份 五味子 0. 5 1.5份。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其中各原料藥的重 量配比是生黃芪 菟絲子 熟地黃 巴戟天2. 5' 2. 5' 2. 5' 1.5'《5份 《5份 '3. 5份 '2. 5份生黃芪3份當歸2份白僵蠶l份菟絲子3份知母2份絲瓜絡l份熟地黃3份黃精2份石菖蒲l份巴戟天2份續斷l份五味子l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它是以白僵蠶、絲瓜絡、知母和菟絲子等10多味中草藥為原料。具有益氣補腎,下乳安神的功效。本發明是在傳統的中醫辨證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最新科研成果研製而成的。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產後缺乳的中藥組合物。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方便、無毒副作用、價格低廉的特點。
文檔編號A61K35/56GK101129782SQ200710122308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4日
發明者王信鎖 申請人:北京藝信堂醫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