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濾膜封膠夾具以及超濾膜封膠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4 20:22:0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淨水設備生產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超濾膜封膠夾具以及超濾膜封膠裝置。
背景技術:
超濾膜組件具有膜面積大、單位體積處理水量大、回收效率高,處理後的水質高等優勢,在淨水處理、中水回用以及汙水處理領域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超濾膜組件的生產工藝中,封膠工藝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超濾膜組件的壽命長短和是否易斷絲。在封膠工藝中,由於膜絲與膜絲之間的毛細現象,膠水會隨著膜絲上升產生較為嚴重的爬膠現象;此外,對於超濾膜組件,尤其是大型超濾膜組件,一次封膠量較大,膠水的反應速率快,且發熱量大,經常會造成超濾膜組件因膠水反應暴聚而報廢,導致超濾膜組件的使用壽命較短。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超濾膜封膠夾具以及超濾膜封膠裝置,該超濾膜封膠夾具以及超濾膜封膠裝置能夠改善膜絲爬膠現象,提高超濾膜組件的使用壽命。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超濾膜封膠夾具,包括夾具本體,所述夾具本體的上側面上開設有注膠凹槽,所述夾具本體上在所述注膠凹槽的外周設有溫控流道,所述夾具本體上還設有注膠流道,所述注膠流道通向所述注膠凹槽的槽底面。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夾具本體包括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所述第一板體上開設有注膠通孔,所述第二板體位於所述第一板體的下側並與所述第一板體連接,所述第二板體蓋設所述注膠通孔,所述第二板體與所述注膠通孔相對應的封堵板面形成注膠凹槽的槽底面,所述封堵板面以及所述注膠通孔形成所述注膠凹槽。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注膠通孔為階梯通孔,所述階梯通孔遠離所述第二板體一側的孔徑大於所述階梯通孔靠近所述第二板體一側的孔徑。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注膠流道包括縱向流道和橫向流道,所述第一板體的上側面上開設有貫穿至其下側面的所述縱向流道,所述第一板體的下側面上開設有連通所述縱向流道與注膠通孔的所述橫向流道。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注膠流道還包括與所述橫向流道匹配對接的對接流道,所述對接流道設置在所述第二板體與所述第一板體相對的上側面上,所述封堵板面上設有擴散流道,所述擴散流道與所述對接流道連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控流道包括進水流道、出水流道以及循環流道,所述夾具本體的上側面上開設有所述進水流道和所述出水流道,所述夾具本體的內部設有環繞在所述注膠通孔外周的循環流道,所述循環流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水流道、出水流道連通。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夾具本體上設有溫度傳感器。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板體的上側面上設有第一安裝通孔,所述第二板體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安裝通孔匹配的第二安裝通孔,所述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通過固定件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板體的下側面上設有密封圈安裝槽,所述密封圈安裝槽環繞所述注膠流道與所述注膠通孔設置。
一種超濾膜封膠裝置,包括溫控組件以及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所述溫控組件包括溫控水源箱、與所述溫控水源箱連通的輸水管路以及設於所述輸水管路上的水泵,所述輸水管路與至少一個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的溫控流道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
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通過在夾具本體的上側面上開設注膠凹槽,在夾具本體上設置溫控流道,並在夾具本體上設置通向注膠凹槽的槽底面的注膠流道,對超濾膜組件進行封膠處理時,將超濾膜組件待封膠的一端插入注膠凹槽中,然後通過注膠流道注入配置好的膠水,膠水通過注膠流道逐漸流至注膠凹槽的槽底面,然後由注膠凹槽的底部逐漸流入超濾膜中,並且,在封膠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向溫控流道中通入溫控液體,加溫或降溫來改善封膠環境。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封膠過程中可根據需要調整封膠溫度,且能夠從注膠凹槽的底部實現靜態注膠,膠水的粘度相對穩定,膜絲與膜絲之間的毛細現象能夠得到較好的改善,能夠提高超濾膜組件的使用壽命。
所述超濾膜封膠裝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具備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的技術效果,能夠改善膜絲爬膠現象,提高超濾膜組件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的封膠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第一板體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超濾膜封膠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夾具本體,110、注膠凹槽,111、注膠凹槽的槽底面,120、溫控流道,130、注膠流道,140、第一板體,141、注膠通孔,142、縱向流道,143、橫向流道,144、進水流道,145、出水流道,146、第一安裝通孔,147、定位孔,148、密封圈安裝槽,150、第二板體,151、對接流道,152、擴散流道,153、第二安裝通孔,200、溫度傳感器,300、定位柱,400、輸水管路,500、水泵,10、外殼,20、膠水罐。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相反,當元件被稱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時,不存在中間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並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所示,一種超濾膜封膠夾具,包括夾具本體100。所述夾具本體100的上側面上開設有注膠凹槽110。所述夾具本體100上在所述注膠凹槽110的外周設有溫控流道120。所述夾具本體100上還設有注膠流道130。所述注膠流道130通向所述注膠凹槽的槽底面111。本實施例中,所述夾具本體100為導熱材質,導熱性能好。所述注膠流道130可以設計為多種結構,可以沿著所述夾具本體100的外側向內部開設各種形狀的流道使其最後通向注膠凹槽的槽底面111即可。
如圖1、圖2所示,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通過在夾具本體100的上側面上開設注膠凹槽110,在夾具本體100上設置溫控流道120,並在夾具本體100上設置通向注膠凹槽的槽底面111的注膠流道130,對超濾膜組件進行封膠處理時,將超濾膜組件待封膠的一端插入注膠凹槽110中,然後將膠水罐20中的膠水注入注膠流道130中,膠水通過注膠流道130逐漸流至注膠凹槽110的槽底面111,然後由注膠凹槽110的底部逐漸流入超濾膜中。並且,在封膠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向溫控流道120中通入溫控液體,加溫或降溫來改善封膠環境。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封膠過程中可根據需要調整夾具本體的封膠溫度,且能夠從注膠凹槽110的底部實現靜態注膠,膠水的粘度相對穩定,膜絲與膜絲之間的毛細現象能夠得到較好的改善,能夠提高超濾膜組件的使用壽命,可用於對超濾膜組件的封膠工藝,尤其適用於對大型超濾膜組件的封膠,能夠提高整個超濾膜組件的壽命兩至三倍,斷絲率在壽命周期內可降低到萬分之一。
本實施例中,所述夾具本體100上設有溫度傳感器200,用於檢測夾具本體100的溫度。在封膠過程中,可以通過溫度傳感器200檢測的溫度情況根據需要相應調整溫控液體的溫度,調整夾具本體100的溫度,保證膠水反應時溫度穩定,保證膠水粘度的相對穩定,有效改善膜絲與膜絲之間的毛細現象。
如圖3所示,所述溫控流道120包括進水流道144、出水流道145以及循環流道(圖中未示出)。所述夾具本體100的上側面上開設有所述進水流道144和所述出水流道145。所述夾具本體100的內部設有環繞在所述注膠通孔141外周的循環流道。所述循環流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水流道144、出水流道145連通。通過向進水流道144中通入溫控液體,溫控液體依次通過進水流道144、循環流道及出水流道145可實現溫控循環,實現對夾具的加溫或降溫。本實施例中,所述溫控流道120具體設計在下述的第一板體140上。
如圖2、圖3所示,所述夾具本體100包括第一板體140和第二板體150。所述第一板體140上開設有注膠通孔141。所述第二板體150位於所述第一板體140的下側並與所述第一板體140連接。所述第二板體150蓋設所述注膠通孔141。所述第二板體150與所述注膠通孔141相對應的封堵板面形成注膠凹槽110的槽底面111。所述封堵板面以及所述注膠通孔141形成所述注膠凹槽110。通過將夾具本體100設為第一板體140和第二板體150,注膠凹槽110製造方便,夾具本體100製造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注膠通孔141為階梯通孔,所述階梯通孔遠離所述第二板體150一側的孔徑大於所述階梯通孔靠近所述第二板體150一側的孔徑。超濾膜組件一般包括由多根膜絲組成的超濾膜絲束以及套設在超濾膜絲束外側的外殼10,通過採用上述結構,將超濾膜組件待封膠的一端插入注膠凹槽110中後,外殼10可位於階梯通孔的階梯上,超濾膜絲束伸出外殼10的端部可位於階梯通孔孔徑小的孔內,通過注膠流道130向注膠凹槽110的槽底面111通入膠水時,膠水由注膠凹槽110的槽底面111逐漸上升先對超濾膜絲束的伸出端進行封膠,可改善超濾膜絲束與外殼10之間的毛細現象,進一步改善膜絲的爬膠現象,提高使用壽命。
如圖3、圖4所示,所述注膠流道130包括縱向流道142和橫向流道143。所述第一板體140的上側面上開設有貫穿至其下側面的所述縱向流道142。所述第一板體140的下側面上開設有連通所述縱向流道142與注膠通孔141的所述橫向流道143。縱向流道142位於第一板體140上側面的一端用於注入膠水,然後膠水依次通過縱向流道142和橫向流道143流入至注膠凹槽110的槽底面111上,注膠方便,且縱向流道142和橫向流道143加工方便。
為了提高注膠的均勻性,加快注膠速度,可根據需要設置一條、兩條或多條注膠流道130。本實施例中,所述注膠流道130為四條,所述縱向流道142對應為四條,四條縱向流道142沿階梯通孔的周向間隔布置,所述橫向流道143對應為四條,四條橫向流道143沿階梯通孔的周向與縱向流道142對應布置,注膠速度較快,且注膠均勻。
進一步的,所述注膠流道130還包括與所述橫向流道143匹配對接的對接流道151。所述對接流道151設置在所述第二板體150與所述第一板體140相對的上側面上。所述封堵板面上設有擴散流道152。所述擴散流道152與所述對接流道151連通。採用上述結構,膠水可通過縱向流道142、橫向流道143與對接流道151對接的流道流入至擴散流道152中,進而在封堵板面上擴散,進一步提高膠水流動的均勻性,改善膜絲爬膠現象。具體的,擴散流道152的具體結構可根據需要設計,進而實現較好的擴散作用,便於膠水均勻擴散。本實施例中,所述擴散流道152包括至少兩道環形流道以及至少兩道連通所述環形流道的中間流道,擴散效果好。
如圖3所示,所述第一板體140的上側面上設有第一安裝通孔146。所述第二板體150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安裝通孔146匹配的第二安裝通孔153。所述第一板體140與第二板體150通過固定件連接。通過將固定件伸入第一安裝通孔146、第二安裝通孔153中,可實現第一板體140與第二板體150的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板體140為方形,所述第二板體150與第一板體140形狀匹配,所述第一安裝通孔146為四個,分別沿階梯通孔的周向間隔設置,第一板體140與第二板體150連接可靠。進一步的,如圖3、圖4所示,所述第二板體150的上側面上設有定位柱300,所述第一板體140的下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定位柱300匹配的定位孔147。第一板體140與第二板體150進行連接時,可先通過定位柱300實現定位,然後再進行連接,安裝方便可靠。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板體140的下側面上設有密封圈安裝槽148。所述密封圈安裝槽148環繞所述注膠流道130與注膠通孔141設置。採用上述結構,第一板體140與第二板體150連接時,密封圈安裝槽148可用於安裝密封圈,進而在注膠時能夠有效防止膠水洩露,使用安全,維護方便。
如圖1、圖5所示,一種超濾膜封膠裝置,包括溫控組件以及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所述溫控組件包括溫控水源箱(圖中未示出)、與所述溫控水源箱連通的輸水管路400以及設於所述輸水管路400上的水泵500。所述輸水管路400與至少一個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的溫控流道120連接。所述超濾膜封膠裝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超濾膜封膠夾具,具備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的技術效果,能夠改善膜絲爬膠現象,提高超濾膜組件的使用壽命。溫控水源箱能夠提供熱的或冷的溫控液體,水泵500用於將溫控水源箱內的溫控液體通過輸水管路400抽入至溫控流道120中,進而實現對超濾膜封膠夾具的加溫、保溫或降溫。當所述超濾膜封膠夾具為至少兩個時,輸水管路400將至少兩個超濾膜封膠夾具串聯連接,可實現串聯式的溫度調控,操作方便。本實施例中,所述溫控液體為水。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徵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徵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徵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範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