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尚最後入魔了是什麼電視劇(和尚從什麼時候開始燒)
2023-07-22 08:03:47 3
漢傳佛教的出家人,頭上會有戒疤(香疤),讓人以為這是佛教出家人的「特有標識」。
其實,這只是在漢傳佛教中才有的現象,且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在一些經書中,有對這種行為的解釋,如《法華經》的「藥王菩薩本事品」中有一句話:「有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身、燒臂供養諸佛。」至於燒戒疤為何成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獨有特點,一般認為此做法最早始於元代的志德和尚。
因為,在他傳教時有一個規定:受戒者頭頂要燃香。
那麼,這個燃香的過程有何講究?
《中國佛教寺院》對炙疤有一段詳細的描述:「香」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用龍眼乾做成的臘塗抹在其下方,後放置於所需烙疤之處。其實,整個過程的時間並不長,也就一分鐘。不過,燒灼的痛苦卻是會讓人做出一些「發洩」行為,如:出聲或捶打。
不要以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受戒儀式。1983年12月,《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明確規定:此儀制並非佛教原有,且損害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
其實,燒戒疤是會留下「後遺症」的。
和一時的痛苦比較,帶來的可能是視力的損傷,中毒,甚至是終身的傷害。所以,舉行儀式的時間,寺廟一般都會選擇在上午進行,這樣會有充裕的時間讓受戒者可以保持清醒狀態。
慧居寺在上午九點燃疤,南京古林寺也是一樣。當天,整日可見沙彌遊逛各處,窺視或瀏覽平時絕對禁止他們前往的房舍。晚上九點,方丈下令他們保持清醒,直到午夜十二點。過了十二點,他們才放心讓疲倦的漫遊者尋找他們等待已久的休息。
不過,在一些人看來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不就是燒個疤哪會有這麼多麻煩事?
如果你在菩薩面前撒謊,可能會帶來很糟糕的後果。按照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這種做法無疑是危險的,頭皮布滿血管和神經。不過,在堅定的信仰者看來,這些做法才能更好地表示自己的虔心。
其實,除了在頭頂燒戒疤,也有在身體上燒疤的。因為,他們明白香疤的含義,所以,在他們看來這壓根就不是什麼「殘忍」的行為,只是一種「修為」的境界而已。
這裡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戒疤的流行起源。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年蒙古軍隊四處徵戰之時,看見一些青壯男子不是屠殺就是讓他們做苦力。不過,蒙古軍隊對僧人卻很尊重。於是,天下就出現了很多出家人,為了區分真假,就要求燙戒疤,還有個附帶條件,不許還俗。以至於,很多人又重新變回了普通人。
其實,在元朝以前,出家人的頭頂是沒有任何「標誌物」的。甚至,漢傳佛教的高僧都沒有弄出這個「創意」。後來如此普及,想來也是在漢傳佛教的發展後期,因為,大家普遍信仰要在身上烙下印記,才能表明自身的完全皈依,這等於就是一個在佛祖面前的誓言。
所以,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誌。但很多人卻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甚至,在一些扮演唐、宋時期故事的電影或電視劇中,出現了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是稍有點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會覺得十分可笑。
那麼,戒疤數目有何說法?
因地而異、因人而異,一般多見三、六、九、十二個疤,而且,十二點則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薩戒」。根據一些說法,每一個疤都有很正式的名稱,如:第一顆疤,曰「清心」。
那麼,是不是「疤」越多,身份等級就越高?
江蘇省句容市的寶華山,按照不同受戒者燃疤,如: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個疤,沙彌是三個。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寺裡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院的住持,則有八、九乃至十二個戒疤。若是來自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山的出家人,就看不見頭頂有「疤」,他們的做法是在左前臂內側燃疤。
其實,和戒疤不同的是,「剃度」倒是佛家的一貫做法。
表示斬斷一切煩惱,了卻一切牽掛。尤其在中國,頭髮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而在當時的印度,因教派太多,剃了頭髮就等於告訴大家其佛教徒的身份。所以,讀那個時期的歷史故事,總會不時出來個人物,為了躲避戰亂或追殺,喬裝成了和尚逃過一劫。其實,在佛教剛傳入中國之時,很多儀式都還沒有。以至於,只要將頭髮剃了,穿上個類似袈裟的衣服,就可以說自己是和尚了。
之後,隨著漢傳佛教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後,各種儀式也慢慢的發展開來。
雖說佛教在南北朝就有了很大的發展,不過,在接下來的唐朝和宋朝,皇帝們都信奉道教。佛教雖沒有受到壓制,但流行還是會有一些影響的。
其實,「戒疤」儀式的發展,是與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脫不了干係的。元朝皇帝是信佛的,自然促進了佛教的「創新」,從而衍生出了原本佛教沒有的內容。這是漢傳佛教的特色,也可看出漢傳佛教徒對於清心世界的真正嚮往。
參考資料:
【《中國佛教寺院》、《法華經》、《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