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專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專家)
2023-07-21 20:46:23 4
《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於去年9月印發;本月初,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為我國2.98億名兒童送上了一份特殊禮物。
近年來,中國兒童中心致力於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應用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了集應用研究、城市支持、項目孵化、文化傳播、能力建設、智庫平臺等一體化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解決方案。
目前城市中有哪些地方對兒童「不夠友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要關注哪些問題?對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中國兒童中心事業發展部負責人宗麗娜。
中國兒童中心事業發展部負責人宗麗娜。受訪者供圖
適兒化空間和設施數量不充分,標識系統不夠優化
新京報:兒童友好城市理念最早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國際上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鑑?
宗麗娜: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很多專家學者開始進行兒童友好理念的研究、呼籲和倡導。自1996年聯合國兒基會發起兒童友好城市倡議以來,世界範圍內38個國家,3000多個城市和社區積極響應。我國也正在創新性地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
聯合國兒基會關於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創建框架、空間規劃體系,以及其他國家的城市實踐案例、兒童參與模式等,都值得學習借鑑。
新京報:《意見》提到,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兒童視角,推進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從兒童的「1米高度視角」來看,城市規劃建設中有哪些「不夠友好」的地方?
宗麗娜:1米視角是比喻,指的是兒童的視角。兒童指的是18歲以下的孩子,現在孩子發育得很好,幼兒園的小朋友超過1米高的也有很多。
目前,對於城市規劃和建設者而言,最難的就是從兒童視角出發,並充分理解兒童的需求。
「不友好」的地方舉例來說,首先是適兒化的空間和設施數量不充分,一些公園廣場很少有專門為孩子提供的設施。小區裡的健身器材大多是全民共用的,它的很多性能不適合兒童。
再就是質量不完善,兒童高頻次到往的社區、學校、公園等地,空間布局、動線、標識系統不夠優化。有些標識孩子看不懂,顏色也不夠有吸引力。孩子如果在某個地方走丟了,如果不佩戴兒童手錶,不夠清楚自己的位置,可能很難求救。我帶孩子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會給孩子介紹場所平面圖,告訴她如果走丟了怎麼辦,但是大部分家長沒有這個意識,所以在空間規劃上需要優化布局和動線。
我認為,要做到兒童視角,應該要了解社區、公園、圖書館周邊兒童群體年齡結構和需求,是0-3歲的多還是6-12歲多,他們主要進行玩耍、學習還是親子活動,要根據這些實際需要規劃場所,設置配套服務設施,並同步考慮運營管理。
多地積極探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新京報:《意見》提到,到2025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兒童友好城市試點有建設標準嗎?
宗麗娜: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相關的政策體系,包括指導意見和評價體系。《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已於日前印發。
對於申報兒童友好城市試點的城市,國家會按照監測指標和評價體系進行考核。目前的流程是地方創建、省裡推薦、國家覆核。去年國家出臺政策後,很多城市都在積極發力。深圳、長沙、溫州、威海、杭州、福州等城市的探索卓有成效,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新京報:如何對兒童友好城市開展動態監測和評估?
宗麗娜:在建設兒童友好城市試點中,監測和評估就已經前置了,同時滲透到建設的全過程,各地按照評估要求開展工作。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周期長達15年,目前規劃到2035年,未來可能還不止,它應該是更加可持續化的重要戰略。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建議地方政府進行年度的自我評估和城市體檢,明確優勢和不足,也鼓勵專業機構進行相關的研究,更準確地進行動態監測。
申報成為國家兒童友好城市的城市,也要按照相關監測指標和評價體系進行評估。
學校課間服務、醫院安撫服務等也是「友好」體現
新京報:《意見》提出,開展兒童友好學校和醫院建設。建設中應該有哪些關注點?
宗麗娜: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不僅是國家政策,也是對一個城市環境的重塑。學校、醫院、公園、圖書館、街區就是支撐城市環境重塑的載體。其中,學校和醫院關乎教育和健康,是跟百姓家庭關係最密切的兩個場所,尤其需要將政策、專業和行業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將兒童友好理念滲透到制度體系中,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
要關注空間和服務的統一。在學校中,不僅要關注桌椅、教學設施、燈光採光等硬體是否友好,也要關注課間互動等服務。在醫院候診區,要為患兒提供心理安撫服務,比如設置玩具、播放動畫、提供書籍、設置戶外親子互動區、開展健康科普等,消除家長和孩子就醫的焦慮。醫生與患兒的溝通方式也要與對待成年患者有所區別。
另外,還要關注家庭本身和這兩個場所的聯動統一,項目建設和評價的友好統一、參與與效能的統一。如果能有更多專業兒童工作者、醫生深度參與兒童友好城市的建設,友好的效能就能更好地釋放。
新京報:目前很多地方推進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對兒童友好的公園是什麼樣的?
宗麗娜: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配備了很多兒童遊戲設施的公園,不等於是兒童友好公園。其規劃設計、設施配套、服務供給、運營管理等都需要做到友好。《導則》依據公園的體量、位置等進行了分類,郊野公園、綜合類公園、專項類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等的改造也不盡相同。
總體來說,公園要有安全的環境,坡度要緩和,近岸2米範圍的水深不能大於0.7米。自然綠植要多,配置上少使用玫瑰等有刺、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的植物。兒童活動區域適合配置喬木,不僅有遮風避雨的功能,視線高度也比較好。公園還可以配設有驅蚊功能的植物。
除了設置無障礙通道、母嬰室、家庭衛生間,兒童遊樂設施的材質也要納入考量,夏天高溫時,塑料材質會散發味道,也可能引發過敏,還要避免使用金屬,以免燙傷孩子。
公共空間改造的第三衛生間等要成為標配
新京報:此前,「第三衛生間」廣受關注,解決母親帶年幼兒子或者父親帶年幼女兒出行遇到的如廁難題。城市公共空間推進適兒化改造還應該關注哪些方面?各地新建和改造量大嗎?
宗麗娜:《導則》對兒童高頻活動的城市空間進行了分類,提出對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出行、公園綠地三類空間進行適兒化改造,我們認為這非常有必要。同時,校外活動場所、遊憩設施需要進行新建,因為實施「雙減」政策後,孩子需要有更適合的素質教育載體,這兩類空間仍然有缺口。
《導則》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重點區域要有視頻監控、緊急報警系統;兒童活動場所不能有遮擋看護人視線的物體,整體來說非常細緻。一些文旅場所經常有大型演藝活動,大型遊樂場會放出特別大的音樂聲,這些都需要控制分貝數,確保不會給兒童的聽力造成損害。
另外,公共空間改造的母嬰室、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可以推嬰兒車的無障礙通道等要成為標配。母嬰室地面要求防滑、有嬰兒尿布臺、消毒設施、垃圾桶等。
新京報:《意見》提出,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向兒童免費開放,推動有條件的公共體育設施向兒童低收費或免費開放。但公眾反映,體育場館和設施因擔心事故和責任問題沒有向兒童開放,這些問題如何破解?
宗麗娜:因為擔心出問題而不作為,這種導向是不對的。會出問題是因為公共場所的設施是為大人準備的,所以首先要解決設施適兒化的問題。比如在圖書館中,給學齡前兒童看的書,不能放在2米高的架子上,防止兒童攀爬時摔傷。
另外要關注管理和機制的問題,出了問題,要有應急處理機制,再分析問題出在哪裡,而不是一味追責,要給場所和運營方一定包容度。比如孩子在空曠的公共場地上跑,摔倒磕掉門牙,對於非場館原因發生的意外,家長向場館索賠,這是沒有依據的。同時,針對兒童開放的公共場所還可以購買公共責任險,以便發生問題時能夠更好地應對。
新京報:開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還有哪些難點和挑戰?如何突破?
宗麗娜:首先還是理念和認知有待提升。一些地方基於慣性思維,仍然覺得兒童工作更多是單一部門的職責,比如教育局或婦聯。其實,應該把兒童工作和城市建設融合在一起,從城市人口可持續發展、城市社會治理的高度去理解這項工作。再就是經費保障不足的問題。
在破解上,要在城市規劃中融入兒童友好理念,相當於花同樣的資金做了兩件事兒,避免日後進行二次改造。另外,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要有經費保障機制。
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而非簡單地複製其他城市的經驗,地方政府也要配備相關的專業人才。兒童友好融合了教育、醫療、文體、法律等多個領域,目前各地專家和專業資源不夠,地方政府要有意識地藉助專業力量,少走彎路。
總結起來,就是要在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過程中,把孕育、生育、養育、教育、共育和特殊教育統籌在一起,系統地推進這項工作。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楊許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