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美文鑑賞:棉花盛開的沙上風情
2023-07-22 06:43:47 1
散文通常是作者自身的感受,帶著生活的一些痕跡,聽起來瑣碎,卻蘊含著大道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散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棉花盛開的沙上風情】
八月的沙上是一片翠綠的棉海,點綴了星星般的白花黃花和紫花。只有棉花在試花的季節裡,不知不覺地變換了三種顏色。仿佛女大十八變越長越美麗,引來一群群蜜蜂忙碌地往返採蜜。
空氣裡瀰漫了花香蜜甜的炎熱氣息。村路兩旁,幾個穿紅著藍的噴藥青年像花蝴蝶一般,在翠綠的棉海裡遊弋。從七月中旬開花到結棉鈴果,大約需要半月時間。進棉田的人只是噴藥水,除草培土的活六月已做好幾遍了。棉株已經合攏,人進棉壠僅露出個頭,而且要當心別碰斷掛果的棉枝。
棉鄉自有令人振奮的新事,棉海鋪開了無涯無際的綠色希望。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我走進久違的三家村,不禁記起了那個長年生病的小隊會計。他妻子在河灘淘米,遠遠看見我就喊會計出來,把我讓進了屋。他客氣地拔了兩根甜蘆穄,我們邊嚼邊談。話題自然轉到棉花上。他說,現在的政策是對的。按理今年棉花早期紅蛛蜘,後期逢旱,長勢哪能這麼好?都為承包了,都是自家的,噴藥時仔仔細細,葉子正反面都噴到了。從前幹活大呼隆,搶的是工分,哪肯這麼幹?他算了筆帳,六畝棉花以畝產皮棉一百二十斤計,可得一千二百元。收入比前年翻了一番呢!我真為這個老鄉有了新的憧憬而高興。
棉花盛開的季節,秋雲在頭頂飄蕩,一堆堆白得可愛,讓人想起溫柔的心思。雲隙中湛藍的秋空是那麼純潔,像小溪裡的水,透著眼睛般的聰慧。一大片雪白的棉花,斑斑點點地灑在綠褐色的棉林裡,只看見摘棉人的涼帽慢慢移動。空曠的田野沒有任何打擾,人的興趣自然地流露出來。有人哼起棉鄉小曲,有人想著高興事嘴角掛起微笑。摘棉是令人欣喜的,大把柔和的棉花捏在手心,仿佛連著心肺溫暖如春。我喜歡在自家的棉林裡摘棉。雖然彎腰曲背很累,帶個隨身聽掛在棉枝上,打開按鈕,優美的戲曲、好聽的歌聲、有趣的廣播劇接踵而來。此刻勞累的活變成輕鬆的事,你的手在輕輕地摘,心卻飛了起來。
棉林是人工的森林。三尺高的棉林裡,枝葉茂盛綠蔭蔥蘢。綠葉覆蓋下,有初生的嫩草,飛舞的蚊蟲。花背的瓢蟲在棉枝上細細爬行。水溝裡積水清涼,癩蛤蟆躲在棉根下吃蟲子。細蛛蜘交錯在棉枝上掛起了飄蕩的網,專門捕捉那些看不見危險的小昆蟲。連小鳥也誤以為這是森林,而在其中做窩生蛋過起了家家。無盡的棉林隱藏了一種神秘感。這裡不但是蛤蟆蟲蟻小鳥們的世界,早年間還聽說棉林下男女的幽會。浪漫的野性衝破束縛,唱了一曲心靈碰撞之歌。
長江畔秋雲變幻莫測,雷陣雨眨眼而來眨眼而去,有「雨下不過田埂」之說。常通港上,一橋如虹長臥水面,清得發亮的河水裡映出了滿天晚霞。一條掛槳船,響著突突的馬達揚長而去。空氣中飄著炊煙味,瓜熟蒂落的香甜,玉米成熟和水稻灌漿的清馨,還有這熱烈的棉花氣息。故鄉的田野向著廣闊而深邃的遠方伸展,地平線上有矮矮的孤樹和毛毛的秋草。八月,一個躁動興奮、充滿期待的季節,棉海把你帶進自由的境界裡遨遊,我都要在棉花香裡醉暈了。
閃爍的銀河自南而北地橫過了星空,地球已轉過了九十度,來在太陽的秋分角。棉鄉的鄉謠唱道:天河南北環,家家摘新棉。綠油油的棉鈴在陽光中迅速地成長,開出了豐滿雪白的第一朵柔棉。從初摘到二摘三摘四摘,時光也從初秋來到初冬。棉鄉的曬場上堆高了白乎乎的新棉,坐滿了笑嘻嘻的揀棉村婦。
直至北風呼呼地嗚叫,棉葉飛滿了田間,棉農還要去赤條條的棉林中,收拾殘留在棉殼裡的「眼屎花」。他們的心裡是不能容忍一點點的浪費的。從二月起,苗床施肥、打缽、間苗、移缽、陳肥、培土、鋤草、整枝、噴藥,不知經過多少遍工,才盼到七月試花,八月結果,九月初摘。種棉的繁複辛苦,只有棉農知道。
沙上人喜種棉不但基於自身的溫飽需求,而且是這樣一個吃苦耐勞的族群,在沙地上精耕細作,把大批的優質長絨棉送進紡織廠織出各式花布,給了天下人溫暖美麗。說他們是衣食父母毫不誇張。
【暢想,源於希望】
那是個月輝如洗的晚上,立在合肥西郊大蜀山頂,我俯視腳下的城市,它是我目前棲身的場所。夜空燈火璀璨,道路流光溢彩,如同一個碩大的舞池,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載歌載舞,缺乏鄉村的悠閒,也沒有大都市的侷促和緊迫,我的鄰居們以平和的姿勢,不急不慢地把日子向前推進。
能夠這樣置身於城市之外,冷靜地旁觀屬於自己的城市,這樣的機會是不多的,但必須要有,否則,時間長了,會忘記置身何處,失去方位感。
日子總是一天天雜沓而去,時光總是一年年倏然消逝。不經意間,我們的身邊就多了陌生的面孔,還有的人走著走著就不見了,我們不知道他的去向。城市化的生活早已沒有了炊煙,炊煙才是一個人真實的蹤跡……
一個人只能做一個時代的事,這是一位先哲說的。可是,時代對於一個具體的人意味著什麼呢?在物質的年代,我們甚至感受不到身處時代的脈搏,只是,隱約的,從水底傳來一般,能聽到時代的心跳。如果我們還有信念,如果我們還有執著,如果我們還有動力,一定是來自這微弱的心跳。在未來的日子裡,這樣怦怦的節奏,還會像遠古戰場上的金鼓,或者無邊草原上的獵獵旗風,讓我們的暢想慷慨而不失溫暖,悲壯而全無懈怠。
那天晚上,我在心裡一遍遍念叨,「何時再有蔡元培?」
1907年,一位年在不惑的中國人踏進了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校門,他懷抱研究德國教育興國,以便借鑑的決心。他叫蔡元培,前清的舉人。在此之後,他先後三次留學德國,長達6年多,深受以德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薰陶影響,其中洪堡教育思想對他影響頗深,是其改革北京大學的重要思想來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從此畢生致力於中國教育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極力倡導和推進現代教育,其理論建樹和對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深刻影響了我國20世紀上半葉的教育發展進程,成為當之無愧的我國現代教育之父。
深厚的國學積澱,稚子繞膝的家室之歡,40歲的年齡,沒有成為蔡元培孜孜求學的障礙和託詞,相反,成熟的心智卻成了他思考和改革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一座高臺。
之所以會想到他,不是說我對中國當下的高等教育有什麼認知,也不包藏著什麼樣的鴻鵠之志。而是因為,自己恰好處在先生拋妻別雛遠赴異國他鄉的年齡。這樣的年齡段,實在很尷尬。下不能歸入青年,上不被中年接納,可是不遠處,暮年之氣已經依稀可見,稍不當心,就會被攜裹而去。
這是我不願面對的趨勢,也不該是自己的宿命。事實上,對未來的憧憬和暢想,在每個人心裡一刻都不會停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海和繁花,都在春天的空氣裡醞釀盛開,而春天,就是每個人對將來時光的希冀。
在這樣的年尾,任何夢想都一定是指向春天的。
如果我們的身邊再少一些暴戾和浮躁,如果我們的心態多一些平和與向善,如果我們的生活少一些傲慢和狂妄,多一些對生命和尊嚴的敬畏,如果我們的眼中不再只有花花綠綠的紙幣,而多一些正義和平等,那麼,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無論蟄居在怎樣的鄉村,都能感受到炊煙正在升起,雞棲於塒,牛羊下來。感恩,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寧靜,是世界反哺於人的恩賜。
在我的暢想中,物質的、文化的、道德的、意識的,能夠同步奔向和諧。這就不是哪一年的暢想,而是人類永恆的、年復一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