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5a級景區名單(5A級旅遊景區名錄)
2023-07-21 21:39:40 1
蘇州園林:蘇州古典園林,亦稱「蘇州園林」,是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境內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總稱。蘇州素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境內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現存50多處。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遊,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蘇州古典園林所蘊涵的中華哲學、歷史、人文習俗是江南人文歷史傳統、地方風俗的一種象徵和濃縮,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華,在世界造園史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重大的藝術價值。以拙政園、留園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
「滄浪亭」始為五代吳越王錢繆之子錢元亮的池館。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築,傍水造亭,因感於「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滄浪亭主要景區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列建築,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園中山上石徑盤旋,古樹蔥蘢,箬竹被覆,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樸素自然,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
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嶽《閒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佔地62畝,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臺、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闢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築。
網師園布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網師園按石質分區使用,主園池區用黃石,其它庭用湖石,不相混雜。突出以水為中心,環池亭閣也山水錯落映襯,疏朗雅適,廊廡迴環,移步換景,詩意天成。古樹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見著,並與建築、山池相映成趣,構成主園的閉合式水院。池水清澈,東、南、北方向的射鴨廊、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及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變化。所以遊園時,宜坐、宜留、以靜觀為主。繞池一周,可前細數遊魚,可亭中待月迎風。花影移牆,峰巒當窗,宛如天然圖畫,所以並不覺其園小。夜遊網師園除了能品味園林夜景,還能欣賞到評彈、崑曲等節目。
蘇州市周莊古鎮景區蘇州市周莊古鎮景區: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裡,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莊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周莊舊名貞體裡。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裡改名為周莊。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裡、崑山市境內西南33公裡,是個具有九百餘年歷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澱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於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著原有的水鎮建築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築;如元末明初巨富沈萬三後裔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後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範。
周莊四面環水,為澤國,南北市河、後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築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古橋,還有那份敦厚純樸的古鎮民風,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難怪周莊一直成為攝影師、作家、藝術家、甚至電視電影的取景最佳地點。
周莊的魅力在於她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
蘇州市同裡古鎮景區蘇州市同裡古鎮景區:同裡鎮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市18公裡,距上海80公裡,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
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為「2005中國魅力名鎮前10佳」。《同裡志》記載,五湖環境於外,一鎮包涵於中。鎮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同裡鎮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水、橋多。
名人多。自宋代至清末年間,先後出狀元1名,進士42名,文武舉人93人。同裡鎮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芬、書畫家陸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學家範煙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王紹鏊、著名經濟學家金國寶家。
明清建築多。鎮志記載,自1271-1911年,鎮上先後建成宅院38處,寺、觀、宇47座。水、橋多。鎮上有各朝代的古橋四十多座,有南宋詩人葉茵建造的思本橋,元代的高觀橋等。鎮中最有名的園林是退思園,面積十畝八分,小巧玲瓏。以居住與園林相結合的江南居住建築為特點。如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等。
蘇州市金雞湖景區蘇州市金雞湖景區:金雞湖景區,全國唯一商務旅遊特質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的集中展示區。景區總面積11.5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7.4平方公裡),按照「園區即景區、商務即旅遊」的城市商務旅遊功能布局,以金雞湖為中心,投資89.53億元,精心打造了五大功能區:文化會展區、時尚購物區、休閒美食區、城市觀光區、中央水景區。十大景觀帶來綺麗的感官之旅,六大商旅體驗提供高端時尚品鑑,為商務人士、遊客、市民提供豐富的定製化旅遊產品。
從觀光旅遊到商務旅遊,金雞湖景區正以全新思維詮釋現代商務旅遊魅力,打造國際商務旅遊目的地,向海內外遊客展現二十一世紀的蘇州「人間新天堂」。
蘇州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以江南山水文化為依託,融人文、生態、休閒為一體。
虞山是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尚湖與虞山相依,湖內溼地遍布,為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湖泊。沙家浜的紅色教育遊、綠色生態遊、金色美食遊、影視文化遊享譽國內外。2013年4月11日,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沙家浜蘆葦蕩風景區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北離常熟市區10餘公裡,南達滬寧高速蘇州、無錫互通40和50公裡,東接常昆線至上海85公裡,2003年建成的蘇嘉杭高速公路在境內互通,205省道複線和錫太路與之相接,成為長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全區以「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之獨特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崛起於旅遊市場。交通便捷,東接常昆線至上海八十公裡,南達滬寧高速蘇州互通40公裡。2003年10月建成的蘇嘉杭高速、205省道複線和即將建設的錫太路交匯互通於景區邊側,成為長江三角洲公路交通網的一個重要節點。
蘆葦蕩風景區佔地2500畝,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以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為建區理念。以浩蕩的蘆葦、寬闊的水域和茂密的綠化構築成江南水鄉大自然綠色生態景區主調。以京劇《沙家浜》取材的史實、傳奇的故事和沙家浜人文歷史積澱為內容,巧妙設置景點,予景區以豐富的內涵和生命的活力;以水、漁、米、耕、戲為特色,設立表演或參與的活動項目,使遊客融溶其間。碧波之上,櫓聲咿呀、漁歌陣陣;萬綠叢中,鳥兒婉啼、葦香撲鼻。所推出的尋覓《沙家浜》故事,追尋阿慶嫂、郭建光蹤跡之「人文歷史遊」,忘卻都市喧囂,呼吸新鮮綠色空氣之「大自然生態遊」;品嘗陽澄湖大閘蟹,享受「持螯賞菊,對酒當歌」意境之「水鄉美食遊」,以獨特的魅力享譽旅遊市場。
蘇州甪直古鎮遊覽區蘇州甪直古鎮遊覽區:甪直古鎮隸屬蘇州市吳中區,位於蘇州市東部,西距蘇州城區18公裡,東距上海58公裡。甪直古鎮是具有2500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主要的景點有保聖寺、葉聖陶紀念館、江南文化園等。
甪直古鎮四周環水,澄湖、萬千湖、金雞湖、獨墅湖、陽澄湖環繞於鎮周,吳淞江、清水江、東塘江、南塘江、界浦江、大直江交錯境內。甪直古鎮中心為南市河、東市河、西市河三條主河道的交匯處,另外多條支河錯綜複雜,如密網般縱橫交錯,造就了甪直的河、橋、水巷豐富的獨特局面。
甪直古鎮先後於2001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2003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4年被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鎮 、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2012年被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蘇州木瀆古鎮蘇州木瀆古鎮:木瀆古鎮,別名瀆川,胥江,雅稱香溪,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古城西部,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素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之譽。木瀆古鎮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漢族水鄉文化古鎮,已有2500多年歷史。2008年08月,評為國家級AAAA景區 ,也是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一。
木瀆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鄉。歷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銀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陸子岡、繡聖沈壽等名家高手,他們的作品都是國家級收藏的珍品。有嚴家花園、虹飲山房、古松園、靈巖山、天平山等著名文物景點。
木瀆古鎮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沉積,經國家批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1983年被列為太湖13個風景區之一,享有「秀絕冠江南」之譽。鎮西有風景名山靈巖山,山上建有「館娃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遺蹟。雄距山頂的靈巖寺為梁代建築。靈巖山以中國佛教和遊覽勝地著稱於世。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與靈巖山遙遙相對的天平山位於鎮西北,更以「紅楓、清泉、怪石」三絕聞名江南,「天平觀楓」成為江南的一大奇觀。木瀆古鎮明清文化遺存豐富,清代《姑蘇繁華圖》描寫木瀆景致佔一半。明清時代鎮上有私家園林30餘處,享有「園林之鎮」的美譽。
蘇州崑山市錦溪古鎮蘇州崑山市錦溪古鎮:位於江蘇省,崑山市的錦溪古鎮,東與上海近鄰,西與蘇州接壤,距上海虹橋機場60公裡,距古鎮周莊8公裡。古鎮錦溪,因鎮內一條彩若錦帶的小溪而得名,澤浸環市,街巷依水,古橋聯袂,素有「36座橋,72隻窯」之美譽。
錦溪自古為文人騷客薈萃之地,西漢名將馬援在此練兵;三國輔吳將軍張昭墓葬於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此隱息;唐朝文學家陸龜蒙晚年的大部分時間在此居住;宋代詩人吳文英,狀元衛徑,元人馬致遠,以及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等輩相繼在此步酬吟唱,為之留下了大量的詩歌文章。
錦溪又為南宋皇妃的香肖玉殞之地。史載,南宋紹興末年,孝宗趙昚寵妃陳妃病歿,水葬錦溪五保湖上,錦溪因此亦被趙昚皇帝御旨改名長達800餘年。
崑山市千燈古鎮遊覽區崑山市千燈古鎮遊覽區:古鎮千燈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古鎮物華天寶,人文薈萃,素有「金千燈」之美稱。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愛國學者顧炎武先生的故鄉,其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直激勵著天下無數仁人志士。遠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已有先氏生存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她美麗、富饒、古老而充滿生機,至今仍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和「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貌。
千燈歷史上的名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顧炎武,顧堅等,古蹟有:秦峰塔,古戲臺等,文化特色的店鋪有:聚珍堂,雅玩閣等;就歷史文化名人顧炎武而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的這一名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顧炎武作為封建時代的偉大學者,他的道德言行,學問文章雖然帶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但其對後世的進步影響還是不可磨滅的。
秦峰塔--又稱釋迦佛塔,位於千燈鎮尚書浦西岸,始建於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由裡人王束捐宅,僧從義開山,建波若寺,裡人王珏捐宅以廣寺基,建造此塔。因位於秦柱山之陽,名秦峰塔。至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般若寺改為延福禪院,秦峰塔亦進行重建,從那時算起,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了。
蘇州市吳江震澤古鎮景區蘇州市吳江震澤古鎮景區:震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西南部,為江南五大桑鎮之一。鎮內慈雲塔高聳,遺「三國孫吳流風;禹跡橋拱伏,傳上古聖賢偉業;小巷悠長,古韻猶存;師檢堂、思範橋,訴說百年沉浮。天文學家王錫闡博覽群書,學究天人,兼通中西之學,其所著的《曉庵新法》三百年來稱頌學界。在繼中國亞麻絹紡名鎮、中國麻紡集群產業基地等稱號後,吳江震澤又添新的國字號桂冠。震澤被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授予「中國蠶絲被之鄉」。
震澤鎮是蘇州市吳江區西南部的一個重要集鎮,是江蘇省的重點中心鎮和歷史文化名鎮。震澤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震澤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從事農業、漁獵,在此生息繁衍。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設鎮,因瀕臨太湖而得名於太湖別稱「震澤」。清雍正四年曾被設縣,夏禹治水留下過足跡,萬代陶宋事業發祥地,清代「學究天人」王錫闡、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施則敬和「兩彈一星」功勳楊嘉墀的家鄉。
清代《百城煙水》云:「震澤鎮,在雙楊村西四裡,北濱太湖。《書》曰『震澤底定』,因名。」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別稱具區、笠澤、震澤,煙波浩渺,三萬六千頃,震澤鎮借太湖之光,因以命名。不過,雖說借光,卻並非無根無據牽強附會,而是名之有源,名實相副。
明朝洪武竇德遠編纂的《松陵志序》言:「禹導水源至此,故曰震澤底定,言底於定而不震動也。距邑西南九十裡,有橋曰底定。《吳越春秋》謂範蠡於此乘舟出三江口,其地亦有橋曰思範,至今遺蹟不泯。」
蘇州市寒山寺蘇州市寒山寺:霞光微曦時或暮色蒼茫中,於江岸湖邊,聽幾聲隨風飄來的鐘聲,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懷古的幽思。在數不盡的名寺寶剎的鐘聲裡,最教人心馳神往的莫過於蘇州城西寒山寺的鐘聲了。
六朝古剎寒山寺始建於梁天監年間(502年-527年),但它的聞名於世要歸功於唐代詩人張繼。當年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鬱郁還鄉,途經蘇州,夜宿楓橋,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古銅鐘為唐代鑄造,但後來被毀。明代嘉靖年間本寂禪師重鑄銅鐘。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蘇寒山寺化鍾疏》中記敘甚詳,說此鐘聲音宏亮,聲聞十裡。但這口銅鐘也不復存在。關於嘉靖銅鐘的下落有一種說法:它被日本浪人盜去,為此曾釀起風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寒山寺重建時,日本人士募捐鑄仿唐青銅0鍾兩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於日本館山寺,並有銘文鐫刻其上:「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銅鐘,空於張繼詩中傳耳。嘗聞寺鐘傳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將新鑄一鍾齎往懸之。」現今這口銅鐘仍懸於寒山寺大殿右側。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婦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貞觀年間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由天台山來此住持得名。後來拾得和尚東渡日本傳道,在日本建「拾得寺」,與寒山寺為姊妹寺,同時,把佛家叩鐘一百零八下的規矩也傳到日本。日本人相信,聽鐘聲能驅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專程來寒山寺聽鐘聲,以清除一年的煩惱,這已成為此地的一個特有的旅遊項目。
蘇州樂園蘇州樂園:蘇州樂園原址位於蘇州高新區獅山板塊,現已搬遷至「城市綠肺」大陽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南側,是由蘇州高新股份公司斥資打造的全新一代森林主題休閒娛樂目的地。搬遷升級後的蘇州樂園深耕森系旅遊板塊,旗下涵蓋森林世界、森林水世界、四季恆溫水樂園、蘇州樂園植物園四大主題景區及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特色餐飲、主題演藝等多元綜合業態 ,正致力於打造森林主題休閒娛樂目的地——蘇州樂園森林度假區。
蘇州市西園戒幢律寺蘇州市西園戒幢律寺:西園戒幢律寺簡稱西園寺,坐落於蘇州城西閶門外,東靠以古典園林聞名的留園,西鄰幽寂的寒山古寺,北倚美麗的虎丘風景區,南臨閶門運河,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西園寺是巧妙融合佛教殿堂與蘇州園林為一體的寺院。寺內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綠茵曲水,鳥語花香,經聲梵樂中怡然使人步入了一個清淨莊嚴的伽藍聖地。臨鬧市而無喧囂,近塵寰而不汙染。鍾魚梵唄,滌除煩惱之擾;綠蔭亭閣,緩解人生辛勞;白雲流水,怡然漫步,於身於心,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這裡,您既可以目睹五百羅漢的各異神態,又可領略曲徑通幽的悠閒情趣,如果有幸一睹四百歲神黿暢遊池中,更是其樂無窮。
西園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僕寺卿徐泰時構築東園(今留園)時,把已經衰落的歸元寺改建為宅園,名西園,徐泰時故世後,其子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古歸元寺,並於崇禎八年(1635),延請報國禪寺茂林律師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經茂林律師及爾後數代住持的努力,西園寺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列為江南名剎。
可惜在清代鹹豐十年(1860),毀於兵火,光緒年間,浙江按察使盛康與吳郡士紳同倡議修復西園寺,請紫竹林寺方丈榮通及其徒廣慧負責重建。廣慧法師重振寺宇,勞苦功高,在30年中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設施,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築規模,使西園寺再度成為吳門首剎。文革期間,西園寺又一次面臨存亡的考驗,為使寺院免於危難,明開、安上兩位法師不顧個人安危,捨身護寺,搶救文物,更由於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和遲浩田將軍的保護,使西園寺成為蘇州唯一沒受到破壞、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
蘇州工業園區重元寺蘇州工業園區重元寺:重元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與同時代興建的寒山寺僅隔一年,距離現在已經有1504年的歷史了。
史上重元寺作為禪宗的佛教場所,香火極盛。重建後的重元寺,地處風景秀麗的陽澄湖半島之中,最大的特色要屬水上觀音院內高達33米的觀音聖像了,是體現重元寺蓮花佛國、觀音道場獨特風貌的一處景觀。
寺廟的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大雄寶殿建築面積達2100平方米,是國內寺廟中最大的單體建築。寺廟前的觀音島上供奉著目前中國室內最大的高33米的觀音主像。
陽澄湖上遠眺重元寺,雄偉的大雄寶殿氣勢恢弘,飛簷翹角的觀音閣偉岸壯觀,加上寺院層層推進的主體建築和堪稱海內巨製的觀音像、銅腔皮革鼓、海島觀音壁以及能發出唐朝第一律第一聲的銅鐘等等,再現了當年重元寺的風採。
蘇州西山景區蘇州西山景區:蘇州西山景區,是西洞庭山的簡稱,南北寬11公裡,東西長15公裡,面積79.8平方公裡,系太湖第一大島。西山景區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精華。
蘇州西山景區,以群島風光、花果叢林、吳越以來的古蹟見長,以瀏覽、度假為主的湖島區。它擁有湖中群島、湖灣山水、山中塢谷、山頂峰巒四個風景層次。全區規劃建設縹緲雲場、水月問茶、林屋晚煙、消夏漁歌、甪裡犁雲、玄陽稻浪、肖山遺蹤、毛公積雪、西湖夕照、石 公秋月,風凰煙雨、金鐸松篁、文化巽峰、大沙觀帆、羅漢古剎、雞籠梅雪、明灣古村、甪角風濤、天王魚國、橫山旭日等二十個景點。
蘇州市太湖國家溼地公園蘇州市太湖國家溼地公園:太湖國家溼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原始時尚休閒景區,匯集了生態環境、度假休閒、旅遊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
景區在突出「自然、生態、野趣」的基礎上,融入觀景、人文、休閒和遊樂等要素,全面展現了現代水上田園的自然生態景觀。
景區內五十餘座名稱造型各異的橋梁,與五裡木棧道蜿蜒相連,錯落有致地貫穿整個溼地公園。桃源人家、七桅古船、漁磯臺、槿籬茅舍、半島茗茶、客至畫舫、煙波致爽等景點,讓人時而如同打開一冊底蘊深厚的志書史籍,時而又有輕鬆翻閱風情風物掌故逸興讀物的美妙感覺;而溼地科普宣教中心、候鳥觀賞點、生態浮島景觀、溼地之塘景觀及溼地科普知識長廊等景點又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科普知識的教育園地,讓遊客汲取生態科學知識,提升自然生態的環保理念。
蘇州市常熟蔣巷鄉村旅遊景區蘇州市常熟蔣巷鄉村旅遊景區:蔣巷村,江南水鄉一顆璀璨明珠,位於江蘇省常熟市的東南,緊鄰沙家浜紅色旅遊風景區,處於蘇嘉杭、沿江、蘇州繞城等高速公路的環抱之中,3分鐘可上高速公路,204國道、錫太一級公路交叉經過鎮區,旅遊交通條件十分便捷。
蔣巷村位於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東瀕上海、南臨崑山、西接蘇州、北依常熟。全村186戶,800多人,村轄面積約3平方公裡。先後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文明村鎮建設先進村、十佳小康建設紅旗村、國家級農村現代化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江蘇省文明村、衛生村、百佳生態村、循環經濟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人居環境範例獎。
1000多畝集約化經營、機械化耕作、標準化生產、生態化種植的無公害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全面實施「儲糧于田」的低碳工程,確保糧油產量質量安全。建設生態種養園,扶持養殖專業大戶,全面發展多種經營。以蔣巷生態園為基地,以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定位,以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集體榮譽和常德盛書記個人聲譽為依託,投資建設村史展覽館、江南農家民俗館、農藝館、蔣巷圖書館、青少年科普館、實踐基地中心大樓、農耕實踐區域等景區景點,增建三星級蔣巷賓館、度假村、釣魚臺、採摘區、遊樂區、動物觀賞區、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彩彈射擊場以及商業貿易、停車等旅遊服務、休閒娛樂等設施,發展新農村建設考察遊、生態田園觀光遊、農家-樂趣遊、農耕文化體驗遊、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遊。
張家港市鳳凰山景區張家港市鳳凰山景區:鳳凰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在60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在此繁衍生息的先民,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從春秋到元末明清,這裡都是屬於吳郡,當時稱河陽;明嘉靖年間,河陽鎮因倭寇擾亂而被毀,後移至恬莊。自梁大同六年起一直屬常熟縣管轄,1962年劃歸沙洲縣(1986年撤銷沙洲縣,設立張家港市)。2003年原港口、鳳凰、西張三鎮合併為新的鳳凰鎮。先後獲得了「中國吳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榮譽稱號。2011年8月鳳凰山景區成功創建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2年12月成功創建為江蘇省自駕遊基地。
鳳凰自古文風興盛,人才輩出。唐至晚清,先後有三十六人取得欽賜進士功名,堪稱進士之鄉。蘇州第一位狀元陸器、清順治狀元孫承恩、清康熙狀元汪繹、汪應銓、書畫雙絕的父子宰相蔣廷錫、蔣溥、篆書篆刻名重一時的清代書法家楊沂孫等,構成了一道星輝璀璨的人文風景。元末明初小說家施耐庵曾寓居永慶寺,在文昌閣寫過不朽巨作《水滸傳》。
鳳凰山景區包括恬莊古鎮區、永慶寺、河陽山歌館、紅豆園、萬畝桃園、金鳳凰溫泉度假村、鳳凰湖生態公園等。
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蘇州市平江歷史街區: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隅,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宋元時候蘇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平江路一帶是蘇州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它至今保持著路河並行的雙棋盤格局,體現著小橋、流水、人家以及悠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還有為數眾多的老建築,許多古橋、古井、古樹、古牌坊散落其間。
平江路實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條古道,在蘇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圖宋代《平江圖》上,就有平江路這條街道,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幹道,800年來,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並行的格局、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平江路兩邊小巷特別是東邊,還較好地保留了多條水巷,是今天蘇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處古街區。
平江路南起幹將東路,北越白塔東路和東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裡」,較早出現了1834年的《吳門表隱》中,說道:「平江路古名十泉裡,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一,苑橋北一」,很詳盡。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長是1606米,也就是三裡路長,北面是拙政園,南面是網師園,兩側伸出眾多歷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獅子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港、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懸橋巷等。平江路現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蒼翠蔥鬱,撐出一片綠蔭。駁岸上,一行石欄,石桌石凳點綴其間。在這裡,隨意拐進一座老宅,都可以觸摸到吳地深厚的文化底蘊。
「先有平江府,再有蘇州城。」平江,原為蘇州府之名。據歷史載: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升蘇州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蘇州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後,改設蘇州府。在二百五十多年中,蘇州城作為平江府、路所轄若干縣的統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稱,街名平江路即源於此。
蘇州市七裡山塘景區蘇州市七裡山塘景區:山塘街位於江蘇省蘇州古城西北,東至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至「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全長約3600米,約合7華裡,故稱「七裡山塘到虎丘」。唐代,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開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稱為山塘街,沿街均為古建築。古建築大多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築,為幾落幾進構成的建築群體,縱向為落,橫向為進。
山塘街上河道多,橋多的特徵充分體現了蘇州這個水城的街巷特點。其河道逶迤平行,綿延至虎丘長達七裡。山塘河的東段民居大多都是臨水構築,水榭和水閣都是由木樁支撐著的。河的西段水面則疏朗寬闊,兩岸種植花木綠樹。水面上橫跨的古橋或平或拱、或單孔或三孔。
2010年,山塘街獲評「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典範單位」,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5年,山塘街被中國住建部、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常熟服裝城購物旅遊區常熟服裝城購物旅遊區:中國常熟服裝城佔地3.71平方公裡,擁有35個專業市場,內設商鋪2.8萬個,5000多個服裝服飾品牌,8萬多名來自國內外的經營者在此落戶,日均客流量20多萬人次,日均貨運量2500多噸,並先後開通了247條輻射全國1000多個城市的客貨運專線。該服裝城現主要包含時裝中心、男裝中心、褲業中心、萬豪國際輕紡城、中心文化廣場,並擁有五金市場、裝飾面料市場等,使常熟招商城成為一個集休閒、娛樂、購物、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閒購物旅遊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