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完美的溼地公園(被譽為地球之腎)
2023-07-21 21:49:02 2
溼地有著「地球之腎」「淡水之源」「天然物種庫」的美稱,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家園。
作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溼地也是人類及許多野生動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環境之一。對擁有溼地資源的城市而言,溼地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改善氣候、控制汙染、美化環境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讓城市發展韌勁更足,守護好溼地資源至關重要。
【城市發展史,也是溼地利用、保護、發展史】
什麼是溼地?
溼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溼源、泥炭地、水域地帶,具有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鹹水,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介於純陸地生態系統和純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一種特殊生態環境。它既不同於相鄰的生態環境,又高度依賴於相鄰的生態環境。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除南極洲外,全球各地均有溼地分布。根據研究人員通過文獻匯總而作出的合理估計,全球溼地面積在1300萬平方公裡到4500萬平方公裡之間,不同地區溼地面積所佔比例從3%到30%不等。世界上最大的溼地是南美洲的潘塔納爾溼地,雨季時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
縱觀古今,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擇水而居、依水而興」的歷史。世界上許多著名城市的興建與發展也都和溼地有著密切的關係。英國倫敦,歐洲最大的城市溼地保護區沃爾瑟姆斯託溼地,給這座繁華都市提供了「綠肺」。加拿大的蒙特婁、魁北克等城市,均受益於聖勞倫斯河流溼地帶來的地理和經濟優勢。對於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來說,同樣也是如此。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田波介紹說,上海的發展史是一部溼地形成、利用、保護和發展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近海與海岸溼地為上海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了超出1000平方公裡的發展空間,上海市陸域面積擴大了15%;依託長江與黃浦江溼地的四大水源地,保障了2000多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佔溼地總量近80%的近海與海岸溼地為維護全球候鳥遷徙路線的完整與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於在防洪排澇、海岸侵蝕以及抗禦風暴潮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溼地是本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溼地也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本市溼地養育了70%—80%的野生動植物物種;溼地同時為本市提供豐富溼地產品和潔淨水源,以及航運交通、農業生產、排水防澇、淨化水體、改善氣候、城市景觀和旅遊休閒等經濟和生態服務。
2019年12月5日,無人機拍攝的青西郊野公園的水杉樹。位於上海青浦區金澤鎮的青西郊野公園是一個以溼地為特色的郊野公園。 新華社 發
由溼地與郊區林地(農地)、城市綠地一道構成的城市基本生態網絡,正在成為上海建設生態宜居、美好家園、美麗上海的基礎生態保障。
【全球溼地退化、喪失,亟待更規範的立法保護】
溼地資源如此重要,但溼地的喪失卻是全球普遍現象。
據《中國綠色時報》報導,研究顯示,自1900年以來,全球溼地已經減少50%,如果從1700年算起,則溼地喪失率已高達87%。尤其在20世紀至21世紀初期,溼地喪失速度是之前的3.7倍。就地區而言,北美溼地喪失速度繼續保持低速,歐洲溼地喪失的速度已經放緩,而亞洲溼地仍在快速喪失。
此外,海岸溼地目前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快的退化和喪失過程。據估計,全球海岸溼地面積75萬平方公裡,到2100年,如果海平面上升100釐米,加上人類的堤壩建設,海岸溼地損失將高達78%。有證據顯示,人類對溼地的改變正在加大其非線性變化甚至突變的可能性,這將對人類福祉造成嚴重影響,這一變化一旦發生,就難以或無法逆轉。
上海也面臨著這樣的威脅。田波表示,作為全球特大河口都市型溼地城市上海,歷史上,在長江上遊來水、來沙和東海潮流作用下,泥沙在長江河口不斷沉積,河口海岸灘涂溼地不斷淤漲,為上海城市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和城市擴展空間。但是隨著上遊來水、來沙減少,加上海平面逐步上升,上海海岸溼地淤漲趨勢減緩,部分區域已出現侵蝕後退狀況。未來10年,上海696萬畝溼地資源總量是否能守住,值得格外關注。
在這種情況下,對溼地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當前,仍有許多國家沒有制定專門的溼地保護法律,但各國一般都制定了國家層面的具有統率意義的國家溼地政策,指導溼地保護,也為地方溼地立法提供依據。
在國際層面,《國際溼地公約》是國際上唯一專門針對溼地保護而籤署的政府間公約,為各國從事溼地管理和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框架。在區域層面,為保護跨行政區域甚至多個國家的溼地,籤署跨界的區域性條約和流域水條約是普遍的做法。最為典型的區域性條約是歐洲經濟委員會於1992年通過的《跨界水道和國際湖泊保護和利用公約》,適用於整個歐洲以及美國和加拿大。在國家層面,美國是溼地保護法規相對完善的國家。《清潔水法案》是美國保護水域和溼地最直接的法律。2014年,美國又對該法案中有關溼地保護的條款進行重新規定,將幾乎所有的河流、小溪以及間歇性和季節性水域都納入法案的保護範圍,強化了對溼地的保護。
4月1日,船隻在西溪溼地水道上行駛(無人機照片)。 隨著氣溫回暖,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迎來一年一度的「西溪花朝節」,杜鵑、牡丹、百合、瓊花、櫻花等花卉次第綻放,春光旖旎,美不勝收。 新華社 發
近年來,我國自然資源系統也開展了一系列相關工作。2016年6月,原國家海洋局印發《關於全面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的意見》,將重要濱海溼地等納入海洋生態紅線;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溼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推進建立涵蓋濱海溼地的保護修複製度體系;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濱海溼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後,自然資源部通過嚴格控制新增圍填海,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加強了濱海溼地保護修復。根據《法制日報》去年11月的報導,目前,溼地保護法也已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科技手段助力溼地資源精細化管理】
為切實保護現有的溼地資源,世界各國正藉助科技手段,對溼地生態進行監測,並開展生態調查和風險評估。
以海岸溼地為例。由於全球海岸帶區域廣闊且環境複雜不一,針對不同觀測對象需要選擇特定的監測手段,或集成多種手段對海岸帶地區進行「空—天—地—水—底」的一體化立體監測。目前,海岸帶環境監測技術根據傳感器搭載平臺主要分為星載遙感監測、空載遙感監測、地面遙感平臺監測以及水面水下觀測網監測。
田波告訴記者,以圍海造田工程舉世聞名的荷蘭在海岸帶監測方面頗有經驗。可長時間內對海岸帶動力環境要素,如波浪、水流、岸線、地貌特徵等不停監測的近岸實時實地視頻觀測技術,就源於荷蘭。這一技術在海岸工程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現在,上海崇明東灘以及浙江舟山已將其引入進行海岸監測。崇明東灘建成的30米高Argus潮灘動態觀測塔,是我國淤泥質河口首個引入的實時視頻潮灘動態觀測系統。
除了應用遙感傳感器進行監測,海岸帶區域的野外原位監測不可或缺。據了解,由華東師範大學自主研製的海岸溼地生態狀況物聯網觀測系統,能夠利用水、土、氣、生多要素監測傳感器,聯合對河口溼地生態狀況和服務功能進行連續、動態與實時的原位監測。這種監測方式的優勢在於其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2019年5月27日 在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日出。 新華社 發
在田波看來,雖然在一些高精尖傳感器件方面,我國與世界領先國家尚有差距,但在衛星遙感、無人機監測、物聯網技術方面,我國已處於並跑或領跑階段。「未來,我國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和模型模擬技術將不斷為海岸帶資源監測提供更多更好的觀測手段和技術,這也將促進上海海岸帶溼地資源的進一步精細化管理。」田波說。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吳越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吳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