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旅遊攻略自駕遊線路(漢中12條經典自駕遊線路重點推薦)
2023-07-11 09:59:39 1
工作太辛苦,不如趁著假期跟隨小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遊,放鬆一下緊張的心情。
1、漢中褒斜道
褒斜道因南口名「褒谷」(位於漢中市城北),北口名「斜谷」(在眉縣),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國古代橫跨秦嶺,連接關中、巴蜀鑿石架木而成的棧道,又叫閣道。由褒谷口經留壩縣東北,越衙嶺山,至眉縣西南的斜谷口,全長250公裡,是一條很古的通道。古書稱:「褒斜之道,夏禹發之,漢始成之。南褒北斜,兩嶺高峻,中為褒水所經,春秋開鑿,秦時已有棧道」,至唐宋褒斜道是兵家行軍必經之路,同時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產,通過棧道運抵關中。唐在褒斜道上建了11個驛站。唐宋以後,由於連雲棧道的暢通,褒斜道逐漸衰落。
褒斜道地處秦嶺深處,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流湍急,樹密草深,開鑿極為困難。從現存的遺蹟看來,鐵器的出現方使褒道斜道的開鑿成為可能。始建褒道時,火藥尚未發明,「石堅不受斧鑿」,人們只好採用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施工方法是:先用火燒石面,待石溫很高時突然用涼水激衝,熱石受冷裂肅。「遇大石塞路,則所錘碎而通之;遇峭壁懸崖,則在崖壁上鑿孔,架橫木,上復木板,鉗釘以通之;遇溝險澗,則石欄以通之。」樓閣的建造,大多是在崖壁上鑿成30公分見方、50公分深的孔洞,洞中插木柱、石柱,分上、中、下三排,上排鋪板成路、下排支木為梁。榫卯結合,遠望如空中懸閣。有的僅安橫梁,沒有立柱,即《水經注》中所說的「幹梁無柱式」,多用於危險難以施工的地方。
2、漢中紫柏山
紫柏山位於留壩縣西南,與寶雞市接壤。系秦嶺主峰太白山支脈。海拔1300—2600米,山勢巍峨壯觀,山上古樹多紫柏,故名紫柏山。此地雨量充沛、氣候爽朗;草木蔥茂,蒼翠欲滴;山頂雲霧繚繞,山下溪水淙淙,青山綠水,風景如畫。
紫柏山巖谷地貌奇異,自然風景秀麗,野生動植物較多,森林覆蓋面積4000公頃。山下張良廟背靠紫柏山,其最高建築「授書樓」屹立山顛,掩映在紫柏青松之間,隱現於雲海霧濤之中,雄偉壯觀。
3、漢中拜將壇
拜將壇亦稱拜將臺,位於漢中石城南門外。南環中路南側有南北兩座土臺組成,臺高3米多,面積為7840平方米,相傳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史稱:韓信足智多謀善用兵,為蕭何賞識,向劉邦推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並採納了韓信迎三秦東向以爭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漢統一大業。
南臺四周用漢白玉欄杆圍砌,臺場平坦寬敞,臺腳下東西各樹立一石碑,東碑陽刻「拜將壇」3個字,碑陰刻《登臺對》。西碑陽刻「韓大將韓信拜將壇」8個字,碑陰刻七絕一首:「辜頁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兩碑相望,更為古壇增添色彩。北臺上建有一亭,頂部是斜山式。鬥拱飛簷翹角,下邊枋檁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蘇式彩畫。此亭形體舒展而穩重,氣勢雄渾而大方,金碧輝煌,十分壯觀!
4、漢中武侯祠
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劉禪才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於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全國唯一由皇帝下詔並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大殿兩側、山牆及正面簷下,碑石林立,上刻歷代文人墨客及軍政名流詩詞歌賦。後簷柱懸掛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對聯:「大名垂宇宙,遺像肅清風。」大殿正中神龕上端坐諸葛亮塑像,極顯慈祥睿智。他左手持六韜兵書,右手撫膝。琴童書童待立身旁,一持寶劍一捧印綬。龕下關興、張苞護衛在側。神龕上方藍底金字匾額上「忠貫雲霄」4個楷體大字為清代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皇帝領琰御書於皇宮,「驛發」到勉縣,由欽差工部侍郎來勉縣代表皇帝將匾懸掛於此的。
大門兩側有聯道:「未定中原,此魂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定軍。」此聯道出了諸葛亮臨終時的曠古遺憾。 武侯祠自魏晉以來,歷代名人留下墨跡甚多。唐朝李商隱、宋朝陸遊、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禎等,都曾來此賦詩題字。目前保留下來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聯20餘幅。在眾多石碑中,首數唐貞觀十一年(公元795年)沈迥刻立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並序」一碑最為珍貴。除此之外漢柏、漢桂、旱蓮、銀杏等古樹名木30餘株,遍布各處,其中漢柏18株,據測定樹齡均在1700年以上。旱蓮被證實為世界稀有花木,現被定為漢中市市花。
5、漢中張良廟
位於秦嶺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裡處的廟臺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
相傳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的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就「激流勇退」,託名「辟穀」,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風,在這裡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稱「張良廟」。
6、漢中博物館
漢劉邦駐漢中宮廷遺址。現為遊覽勝地。位於(陝南)漢中市城區中心稍偏東南方,又名「七星臺」,由三級臺地構成,臺高7米,南北長156米,東西寬72米,佔地面積11230平方米。以此漢中市博物館在古漢臺闢有石門十三品,出土文物、古書畫、漢中近代史、古生物化石、宗教造像等陳列室,珍藏各種文物達12000多件,成為漢中文物的薈萃之地。漢中八景中的「梁山石燕」、「月臺蒼玉」與褒斜棧道、石門石刻均為文化珍品。有「國之瑰寶」、「漢中石門,日本之師」等題詞的讚譽。
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違背盟約,變立沛公(劉邦)為漢中王。劉邦於公元前206年四月由關中南至漢中,採納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訓整軍馬,一方面又收運、儲藏馬匹的糧草。在此同時,以「明修棧道」麻痺敵人。同年八月又由漢中北上,「暗渡陳倉」奪取關中。後與楚爭衡,最後戰勝了項羽,統一全國。劉邦在漢中時間雖短,但遺留的古蹟很多,古漢臺就是其中的一個。
7、漢中南湖公園
漢中南湖公園湖面5700畝,湖水迂迴於七山八溝之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亭立榭臥,為一處幽美的遊覽勝地。南湖,即原強家灣水庫,始建於1954年,該區方圓4公裡。近年來省、地、縣投資近500萬元,將南湖初步建成為以山水自然景觀見長的公園。主要遊覽區的湖心島,南側建有動物園,北有釣魚臺,西有兒童樂園,東有湖心亭。百花園中栽有多種名花木,可供觀賞;湖區碼頭備有各類遊艇,可供泛舟;釣魚臺設有漁具,可供垂釣,還建有仿古式賓館和餐廳,可供食宿,接待各種會議和遊客。登攬月樓,可觀賞全湖風景。
水上遊覽區是年輕人的世界。湖面碧翠如染,青年男女泛舟湖上,笑語盈盈。湖水被七山八溝截分,形成了六七十個大小不一的湖面,大的上百畝,小的四五十畝,湖與湖相連,當遊船快速行駛在寬闊的湖面時,山影、雲影、樹影一齊在湖中蕩漾。船後泛起層層浪花,引來許多鳥兒緊緊相隨,鳴叫不已,使人興趣盎然。
8、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漢中盆地西南部,大巴山腹地,南鄭縣元壩鎮境內,這裡保存有留法農墾碩士安漢創辦黎坪墾區的遺蹟。它是以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及現代人文景觀為主體,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氣候景觀和田園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4萬公頃,景區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蓋率達88.2%,經權威機構評估資源資產總價值約60億元人民幣。現已探明的精品景點160餘處,面積9403公頃,共劃分為黃楊河、黎坪、石馬山、冷壩四大景區。
9.紅寺湖風景區
美麗的紅寺湖,猶如一個天然碩大的盆景,鑲嵌在南鄭縣西南的綠水青山之中。景區面積約35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88.2%,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25公裡,是漢中最具魅力的生態風景旅遊區之一。
10、漢中石門
漢中石門是世界上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通車山體隧道,開鑿於公元1世紀,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的古棧道-褒斜道上。是我國古代用於交通的穿山隧道,其內壁寬度、高度皆在4米以上。漢代一軌之寬僅1.5米,可以知道石門內可容納兩車並行。北魏《石門銘》云:「穹隆高閣,有車轔轔。……千載絕軌,百輛更新」,如實描繪了石門通車的盛況。石門是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明帝下詔開鑿的,檢索現有史料得知,石門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可供行人和車輛往來的山體隧道。
11.佛坪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有130多隻熊貓,平均每2.3平方公裡就有一隻,幸運的話進入保護區當天就可以看到熊貓。很多國外遊客在四川臥龍看到熊貓後還要到佛坪來,因為佛坪的大熊貓頭部更為渾圓可愛、憨態可掬,而且保護區內熊貓都為自然繁殖。棕色大熊貓丹丹就是在佛坪發現的。
12.洋縣朱䴉自然保護區
位于洋縣的姚家溝、金家河、三岔河等地,是全球極危鳥類朱䴉的最後棲息地。目前唯一能看到野生朱䴉種群的保護區。保護區內共有野生朱䴉155隻,人工種群145隻。朱䴉救護飼養中心附近的草壩村是野生朱䴉的夜宿地,每天晚上有60多隻朱䴉及其他伴生鳥類千餘只在此夜宿,鳥語花香,十分壯觀。
說到這兒,屏幕前的你是否心動呢?歡迎在評論區給小編留言,表達出你的見解吧! 喜歡的話記得點讚收藏 關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