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電影看起來為什麼這麼逼真(立體效果差引發觀眾抗議)
2023-07-11 14:49:27 2
科幻電影大片《沙丘》上映以後,很多觀眾對該片3D版本的效果提出了質疑,繼而引發了一波抵制3D版本的熱潮。而電影院也被迫重新調整了3D版本的排片比例。
1、3D電影效果被質疑不少觀眾反應,該片的3D版本除了字幕以外,其他內容基本感覺不到立體感。同時還失去了2D版本的品質,解析度從4K降低到2K,亮度也因為眼鏡對光線的過濾而大幅降低,影片中的沙漠風光場景顯得很昏暗,3D版本觀影體驗相當差。
其實,這不是觀眾第一次反應3D電影的效果差。在很多的3D電影中我們都感覺不到那種強烈的立體視覺衝擊。相信很多觀眾都還記得《阿凡達》給我們帶來的美輪美奐的三維立體視覺享受,包括後來的《龍門飛甲》等電影的立體效果都讓人眼前一亮。那麼,為什麼大部分的3D影片會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呢?
電影院觀看立體電影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拍攝的方式完全不同。一種是從一開始就按照3D的要求採用兩臺攝像機同步拍攝的真3D電影,而另外一種則是先用一臺攝像機拍好2D電影,然後後期轉製成3D格式的偽3D電影。很多的電影的3D版本其實就是採用第二種方式製作出來的,因此效果會比不上第一種。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鐵達尼號》的3D版本就是採用後期加工轉製成3D效果的。
那麼,2D電影是通過怎麼樣的方式轉換成3D電影的呢?為什麼效果會比不上原生的3D影片呢?讓我們從3D電影的技術原理著手分析一下。
2、人的眼睛是怎麼分辨物體的遠近的?人有兩隻眼睛,當兩隻眼睛同時看向一個物體時,因為左右眼的視線角度有微小的差別,所以左右眼看到的物體影像也是有細微差別的。兩幅圖像傳送到大腦,然後大腦根據兩幅圖像的差別合成為該物體的立體影像。
從左右眼兩幅圖像的差別大小,大腦還可以根據經驗計算出這個物體距離人的遠近。兩幅圖像差別越大,說明物體離人越近,反之差別越小,則物體離人越遠。
感知到了視野裡面每個物體的遠近後,人也就看到了一幅具備景深空間的立體影像了。
左右眼影像存在差異
3、3D電影是如何實現立體效果的3D電影之所以能形成立體效果,完全是模仿了人眼看東西的原理。和2D電影採用一臺攝像機拍攝不同,3D電影同時架設了兩臺攝像機來模擬人的左右眼進行拍攝。兩臺攝像機的架設位置也會有一定的距離,用來模擬人的左右眼的位置差別。
左右攝像機分別獨立拍攝了兩路視頻影像,在電影院放映的時候,也是通過兩臺放映機來放映,將兩路有著細微差別的影像同時放映到銀幕上。然後採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使得觀眾的左眼睛只能看到左邊攝像機拍攝的影像,而右眼睛只能看到右邊攝像機拍攝的影像。這裡所說的技術手段,大部分時候就是我們所戴的立體眼鏡,這種眼鏡通過一種叫作「偏振」的光學原理,在左眼鏡片上過濾掉了右邊攝像機拍攝的圖像,而在右眼鏡片上就過濾掉了左邊攝像機拍攝的圖像。
通過這樣的過程,在電影院觀眾的左右眼中看到的就是左右兩路有著微小差別的影像,這樣在大腦中就能感受到每個物體的距離遠近了,從而完美的模仿了人的左右眼看到了現實中的立體場景。
立體電影雙鏡頭拍攝
4、已經拍攝好的2D電影怎麼轉換成3D電影對於已經拍攝好的2D電影,相對立體電影就缺少了一路影像(左眼或者右眼的)。假設我們將已經拍好的這一路影像給左眼去看,那麼就需要想辦法補全右眼的那一路影像。問題是,另外一路影像本應該是有一定的差別的,有的地方會少一點,有的地方會多一點。更複雜的是,距離觀眾越近的物體,這種差別就越大。也就是說場景裡面的每個物體這種差異的大小是不同的。那麼,要完成這一路影像的補全,就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確定每個物體距離觀眾的遠近
因為已經拍攝的影像是平面的,缺少距離(景深)信息,所以需要依靠人工的經驗,結合電影前後的場景、物體的運動軌跡來判斷物體距離觀眾的遠近。當然現在也有一些軟體可以輔助來進行計算判斷,但是並不是非常可靠。
2)物體摳圖
將每一個場景空間根據距離觀眾的遠近劃分成不同的平面,然後將場景中的每個物體的圖像摳出來,放到不同遠近的平面中。
兩路影像
3)補全差異部分
根據每個平面的距離遠近對這個平面的圖像進行差異計算,然後採用一定的方式(現在主要還是靠人工去繪製)去補全這種左右眼視覺差異的部分。
4)合成影像
採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去將這些平面的圖像再次合成為一種完整的影像。
5)逐幀製作
對電影每一幀畫面重複上面1-4步的工作(大部分電影每秒是24幀,一部90分鐘的電影大概就是13萬幀畫面需要逐幀處理)。
完成了上述步驟後,就補全了另外一隻眼睛需要的影像了,2D電影就會出來了3D效果。
5、2D轉3D的電影立體效果怎麼樣?因為少了一路實際的影像記錄,主要靠人工的經驗來判斷補繪,有些信息甚至需要無中生有,因此跟實際的數據會有一定的差別。所以2D轉3D的電影的立體效果肯定距離原生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如果是按照上面的流程對每幀圖像都認真做計算和補繪的話,這種轉制而成的3D電影仍然可以達到能被人接受的立體效果。
只是,轉制的過程費時費力,一部電影的轉制動則需要幾百人來工作幾個月,很多製片方本身對3D版本的質量並不重視,加上趕著發行放映,所以經常會偷工減料。這樣,就造成了像《沙丘》這種3D影片除開字幕外其他幾乎沒有立體元素的情況。
imax立體電影
6、電影公司為什麼更願意事後轉制而不是一次性拍攝成3D版本大量的影片的3D版本採用了事後轉制而非原生拍攝的方式,應該主要是考慮了下面的原因:
1)設備成本的考慮
3D電影拍攝需要2臺攝像機及配套設備,而這些設備都非常昂貴。
2)人員配備的考慮
3D版本的拍攝需要配備3D方面的專業人員,包括燈光設計、機位布置、運鏡協調、兩臺攝像機焦點同步等問題的處理等等,都需要團隊人員具備豐富的經驗,而這方面經驗豐富的人才市面上現在還不多。如果因為人員不專業導致到返工拍攝就會損失很大。
3)後期特效製作成本的考慮
因為同時拍攝了兩路有差別的影像,後期製作的成本也相應地需要多處理一路影像,因此製作成本也會隨之增加不少。
imax立體電影拍攝
結語當然,根據業內人士透漏,一部2D影片轉制3D的成本也並不小,原生3D拍攝帶來的成本提升影響並不算特別大,投資越大的影片這種提升比例就越小。對於大部分選擇轉制方式來製作3D版本的製片方來說,一方面可能是考慮了技術風險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也許對於3D版本的質量本身就不夠重視,從而期望通過降低轉制的工藝要求來節約成本吧。
只是觀眾總有回過神來的時候,用一部2D的電影草草貼上一個3D的標籤,從而收取更高的票價,這顯然低估了觀眾的智商,肯定也不是一個可以長期倚靠的盈利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