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鑄造模具的火焰預熱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08:09:51 2

本發明涉及鑄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鑄造模具的火焰預熱結構。
背景技術:
在鑄造過程中,由於工藝需求,需要在鑄造前對鑄造模具進行預熱,使鑄造模具達到一定溫度。當前主要採用人工手持天然氣噴槍,並利用天然氣燃燒產生的火焰對鑄造模具進行烘烤。由於採用人工操作,加熱後鑄造模具的溫度通常與預設溫度存在較大差異,滿足不了工藝要求。另外,天然氣燃燒產生大量不同種類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隨著附著在鑄造模具上,容易對模具造成腐蝕,從而影響鑄造模具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用於鑄造模具的火焰預熱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用於鑄造模具的火焰預熱結構,包括傳送帶、傳送輪、燃氣管、導熱套、固定柱、加熱棒和支撐柱;
兩個所述傳送輪相對設置;所述傳送帶繞過兩個所述傳送輪並構成環形;多個所述鑄造模具設置在所述傳送帶上;
所述導熱套設置在所述傳送帶的正上方;所述導熱套一端開放,另一端封閉;所述燃氣管通過所述導熱套的開放端插入所述導熱套中;所述導熱套內周面與所述燃氣管的外周面之間存在環狀空間;所述所述導熱套內周面與所述燃氣管的外周面通過多個支撐柱連接;所述燃氣管上設置有多個燃燒器;
所述固定柱的下端與所述加熱棒連接,所述固定柱的上端與所述導熱套的封閉端可轉動地連接,以使所述加熱棒能夠進入所述鑄造模具中並脫離所述鑄造模具。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將天然氣通入燃氣管中,天然氣從燃燒器噴出後被引燃,產生的火焰對導熱套進行加熱。導熱套內周面與燃氣管的外周面之間的環狀空間用於容納供天然氣燃燒的空氣。導熱套的熱量通過固定柱傳遞至加熱棒。傳送輪轉動帶動傳送帶運動,在傳送帶運動過程中,鑄造模具靠近加熱棒。鑄造模具的外側面對加熱棒施加作用力,使固定柱轉動,加熱棒的高度提升。隨著鑄造模具的運動,加熱棒落入鑄造模具中,從而對鑄造模具進行加熱。鑄造模具繼續運動,鑄造模具的內表面對加熱棒施加作用力,使固定柱轉動,加熱棒的高度提升,最終加熱棒脫離鑄造模具。由於傳送帶能夠運送運動,使得加熱棒能夠對每個鑄造模具加熱相同的時間,每個鑄造模具能夠被加熱至預設溫度,滿足了後續鑄造工序的工藝要求。同時,本發明不採用天熱氣的火焰直接對鑄造模具加熱,避免了鑄造模具被腐蝕,大大提高了鑄造模具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柱包括與所述導熱套的封閉端可轉動地連接的第一柱體,與所述加熱棒連接的第二柱體,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柱體和所述第二柱體的彈簧。
固定柱包括第一柱體、第二柱體和彈簧。如此加熱棒進入鑄造模具後,在彈簧的作用下加熱棒能夠抵靠在鑄造模具內表面,提高了熱傳遞效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鑄造模具加熱至預設溫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傳送帶的兩側設置有多個相對的夾具,所述夾具包括固定板、固定彈簧和夾持板;
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傳送帶的側面;所述夾持板正對所述傳送帶的外周面,並通過所述固定彈簧與所述固定板連接;
相對的兩個所述夾持板分別抵頂於所述鑄造模具的兩端。
鑄造模具被夾具夾持,避免鑄造模具與傳送帶之間產生相對運動,確保每個鑄造模具與加熱棒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一致,能夠減小不同的鑄造模具之間的溫度差異,提高了鑄造模具預熱溫度的一致性。
進一步的,所述夾具還包括導向杆;所述導向杆的一端與所述固定板連接;所述導向杆的另一端可滑動地插入所述夾持板內;所述導向杆與所述固定彈簧的軸線平行。
設置導向杆,避免夾持板在夾持鑄造模具時產生歪斜,能夠更加穩定的夾持鑄造模具。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將天然氣通入燃氣管中,天然氣從燃燒器噴出後被引燃,產生的火焰對導熱套進行加熱。導熱套內周面與燃氣管的外周面之間的環狀空間用於容納供天然氣燃燒的空氣。導熱套的熱量通過固定柱傳遞至加熱棒。傳送輪轉動帶動傳送帶運動,在傳送帶運動過程中,鑄造模具靠近加熱棒。鑄造模具的外側面對加熱棒施加作用力,使固定柱轉動,加熱棒的高度提升。隨著鑄造模具的運動,加熱棒落入鑄造模具中,從而對鑄造模具進行加熱。鑄造模具繼續運動,鑄造模具的內表面對加熱棒施加作用力,使固定柱轉動,加熱棒的高度提升,最終加熱棒脫離鑄造模具。由於傳送帶能夠運送運動,使得加熱棒能夠對每個鑄造模具加熱相同的時間,每個鑄造模具能夠被加熱至預設溫度,滿足了後續鑄造工序的工藝要求。同時,本發明不採用天熱氣的火焰直接對鑄造模具加熱,避免了鑄造模具被腐蝕,大大提高了鑄造模具的使用壽命。
2.固定柱包括第一柱體、第二柱體和彈簧。如此加熱棒進入鑄造模具後,在彈簧的作用下加熱棒能夠抵靠在鑄造模具內表面,提高了熱傳遞效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鑄造模具加熱至預設溫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3.鑄造模具被夾具夾持,避免鑄造模具與傳送帶之間產生相對運動,確保每個鑄造模具與加熱棒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一致,能夠減小不同的鑄造模具之間的溫度差異,提高了鑄造模具預熱溫度的一致性。
4.設置導向杆,避免夾持板在夾持鑄造模具時產生歪斜,能夠更加穩定的夾持鑄造模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下面將對描述本發明實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圖作簡單的說明。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下面的附圖,得到其它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
圖3為導熱套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其中:10-傳送帶,11-傳送輪,20-燃氣管,21-燃燒器,30-導熱套,31-固定柱,311-第一柱體,312-第二柱體,313-彈簧,32-加熱棒,33-支撐柱,40-鑄造模具,51-固定板,52-固定彈簧,53-夾持板,54-導向杆。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而易見的,下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於本發明記載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實施例,均在本發明保護的範圍內。
實施例1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用於鑄造模具的火焰預熱結構,包括傳送帶10、傳送輪11、燃氣管20、導熱套30、固定柱31、加熱棒32和支撐柱33;
兩個所述傳送輪11相對設置;所述傳送帶10繞過兩個所述傳送輪11並構成環形;多個所述鑄造模具40設置在所述傳送帶10上;
所述導熱套30設置在所述傳送帶10的正上方;所述導熱套30一端開放,另一端封閉;所述燃氣管20通過所述導熱套30的開放端插入所述導熱套30中;所述導熱套30內周面與所述燃氣管20的外周面之間存在環狀空間;所述所述導熱套30內周面與所述燃氣管20的外周面通過多個支撐柱33連接;所述燃氣管20上設置有多個燃燒器21;
所述固定柱31的下端與所述加熱棒32連接,所述固定柱31的上端與所述導熱套30的封閉端可轉動地連接,以使所述加熱棒32能夠進入所述鑄造模具40中並脫離所述鑄造模具40。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將天然氣通入燃氣管20中,天然氣從燃燒器21噴出後被引燃,產生的火焰對導熱套30進行加熱。導熱套30內周面與燃氣管20的外周面之間的環狀空間用於容納供天然氣燃燒的空氣。導熱套30的熱量通過固定柱31傳遞至加熱棒32。傳送輪11轉動帶動傳送帶10運動,在傳送帶10運動過程中,鑄造模具40靠近加熱棒32。鑄造模具40的外側面對加熱棒32施加作用力,使固定柱31轉動,加熱棒32的高度提升。隨著鑄造模具40的運動,加熱棒32落入鑄造模具40中,從而對鑄造模具40進行加熱。鑄造模具40繼續運動,鑄造模具40的內表面對加熱棒32施加作用力,使固定柱31轉動,加熱棒32的高度提升,最終加熱棒32脫離鑄造模具40。由於傳送帶10能夠運送運動,使得加熱棒32能夠對每個鑄造模具40加熱相同的時間,每個鑄造模具40能夠被加熱至預設溫度,滿足了後續鑄造工序的工藝要求。同時,本發明不採用天熱氣的火焰直接對鑄造模具40加熱,避免了鑄造模具40被腐蝕,大大提高了鑄造模具40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柱31包括與所述導熱套30的封閉端可轉動地連接的第一柱體311,與所述加熱棒32連接的第二柱體312,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柱體311和所述第二柱體312的彈簧313。
固定柱31包括第一柱體311、第二柱體312和彈簧313。如此加熱棒32進入鑄造模具40後,在彈簧313的作用下加熱棒32能夠抵靠在鑄造模具40內表面,提高了熱傳遞效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鑄造模具40加熱至預設溫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進一步的,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傳送帶10的兩側設置有多個相對的夾具,所述夾具包括固定板51、固定彈簧52和夾持板53;
所述固定板51固定在所述傳送帶10的側面;所述夾持板53正對所述傳送帶10的外周面,並通過所述固定彈簧52與所述固定板51連接;
相對的兩個所述夾持板53分別抵頂於所述鑄造模具40的兩端。
鑄造模具40被夾具夾持,避免鑄造模具40與傳送帶10之間產生相對運動,確保每個鑄造模具40與加熱棒32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一致,能夠減小不同的鑄造模具40之間的溫度差異,提高了鑄造模具40預熱溫度的一致性。
進一步的,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其中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夾具還包括導向杆54;所述導向杆54的一端與所述固定板51連接;所述導向杆54的另一端可滑動地插入所述夾持板53內;所述導向杆54與所述固定彈簧52的軸線平行。
設置導向杆54,避免夾持板53在夾持鑄造模具40時產生歪斜,能夠更加穩定的夾持鑄造模具40。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於這些說明。對於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