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用連接器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02:10:01 1

本發明涉及基板用連接器。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基板用連接器具備:殼體,其具有安裝槽;以及固定部(以下,稱為固定部件),其插入安裝槽而裝配到殼體並被固定在基板。在固定部件的兩個側緣設有一對防脫部。當固定部件沿裝配槽的槽面插入時,兩個防脫部以咬入裝配槽的槽面的兩個側緣部的方式卡止,從而使固定部件裝配到殼體並被保持。另外,在裝配槽的槽面的大致中央部設有1個卡止突起,在固定部件的大致中央部且在與卡止突起對應的位置設有1個卡止孔。殼體的卡止突起插入固定部件的卡止孔並與其卡止。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324189號公報(第5圖)
但是,當殼體與對方殼體反覆進行嵌合、或者對方殼體撬裝於殼體時,以固定部件的大致中央部為中心的沿裝配槽的槽面的旋轉方向(參照圖1的x-x線方向)的外力施加到固定部件,從而有可能導致裝配槽的兩個側緣部被防脫部削去。尤其是在專利文獻1的情況下,固定部件以被插入到卡止孔的卡止突起為中心進行旋轉,從而可能會有殼體被削去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基於如上述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在外力作用於固定部件時防止殼體被削去的基板用連接器。
本發明的基板用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具備:殼體,其在裝配面的兩側具有卡止部;以及固定部件,其具有殼體裝配部和基板固定部,殼體裝配部沿所述裝配面配置於所述殼體並與所述卡止部卡止,基板固定部被固定於電路板,在所述殼體的所述裝配面設有肋部,該肋部在沿所述裝配面的第1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有多個且分別沿所述裝配面在與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殼體裝配部設有多個槽,所述多個槽分別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並與各個所述肋部嵌合。
發明效果
通過固定部件的殼體裝配部沿裝配面配置,殼體裝配部的多個槽與相對應的肋部嵌合,從而即使沿與第1、第2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以固定部件的大致中央部為中心沿裝配槽的槽面的旋轉方向)的外力作用到固定部件,各肋部和各槽以抵抗該外力的方式相互卡止,因此也能防止殼體的裝配面的兩側等被固定部件削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1所涉及的基板用連接器的側視圖。
圖2是基板用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3是基板用連接器的主視方向的剖視圖。
圖4是示出固定部件被卡止於卡止部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是殼體的側視圖。
圖6是固定部件的側視圖。
圖7是固定部件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
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相鄰的所述槽之間設有狹縫,該狹縫將所述固定部件分割為多個包括所述槽的卡止區域。根據該結構,由於能通過狹縫來分割肋部與槽相互卡止的卡止區域,所以能防止各卡止區域之間的卡止力相互影響。
所述狹縫形成為在所述殼體裝配部上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所述槽和所述肋部在所述殼體裝配部上的延伸長度比所述狹縫在所述殼體裝配部上的延伸長度長。根據該結構,通過各肋部與各槽相互卡止,從而能更堅實地抵抗沿與第1、第2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外力。另外,通過將狹縫在殼體裝配部上的延伸長度設置為所需要的最小範圍,從而能確保固定部件的剛性。
以下,基於圖1-圖7對實施例1進行說明。實施例1所涉及的基板用連接器具備:合成樹脂制的殼體10;以及金屬制的固定部件60,其裝配於殼體10,基板用連接器經由固定部件60安裝並固定到印刷電路板(以下,稱為基板90)。另外,在以下說明中,前後方向是圖1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以圖1為基準。
殼體10具有罩部11,罩部11形成為沿從基板90的表面立起的方向(上下方向)的筒狀。罩部11向上方開放,未予圖示的對方殼體從上方內嵌於罩部11。在罩部11內向上下方向突出地配置有未予圖示的端子零件,端子零件與基板90的導電部連接。
在罩部11的左右兩面的下端部,如圖2以及圖5所示,成對地設有裝配區域l、r,裝配區域l、r用於裝配固定部件60。裝配區域l、r由沿上下方向的裝配面12和隔著裝配面12在前後兩側成對的卡止部13構成。裝配面12為與罩部11的左右兩面的上部無臺階地連續的平坦面。
卡止部13從罩部11的下端部向前後兩側外伸,並且形成為以覆蓋裝配面12的前後兩個側緣的方式向左右方向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狀。如圖2-圖4所示,在卡止部13設有狹縫狀的裝配槽14,裝配槽14沿上下方向延伸並向上方以及裝配面12側開放。如圖4所示,裝配槽14在上下方向中途具有多個臺階部15、16,形成為通過各臺階部15、16而使槽寬度隨著朝向下方逐漸變窄。具體地講,多個臺階部15、16由上段以及下段的臺階部15、16構成,分別沿前後方向配置。另外,在裝配槽14的開口緣設有引導部17,引導部17朝向上方擴展成錐形。
如圖5所示,在罩部11的裝配面12設有多個肋部18。肋部18在裝配面12的下部以在沿著裝配面12的前後方向(第1方向)上隔著間隔且相互平行地成對的方式配置。另外,肋部18形成為突條,肋部18以沿著裝配面12與前後方向交叉、詳細地講為正交的上下方向(第2方向)上細長地延伸,在從側方觀察時上端部形成為半圓狀、且除了上端部以外的部分以大致恆定的寬度尺寸沿上下方向延伸。肋部18的下端位於與罩部11的下端相同的高度,肋部18的上端比裝配面12的一半高度位於下方。另外,卡止部13的下端比罩部11的下端位於下方。
接著,對固定部件60進行說明。固定部件60是金屬制的板材,如圖2以及圖3所示,在設於罩部11的左右兩面的裝配區域l、r成對地裝配。具體地講,如圖6以及圖7所示,固定部件60具有:殼體裝配部61,其形成為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後方向的平板狀;以及基板固定部62,其與殼體裝配部61的下端相連,並形成為向從裝配區域l、r離開的方向較短地突出的沿前後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平板狀。
如圖2以及圖6所示,基板固定部62隔著後述的狹縫72前後成對地配置。當固定部件60裝配到裝配區域l、r時,基板固定部62的下表面載置於基板90的表面並通過焊接而被固定。基板固定部62的突出端的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部開設有方形凹狀的缺口部63。
殼體裝配部61以在前後方向長、在上下方向短的方式形成,並且如圖2以及圖3所示,沿裝配面12配置。如圖6所示,在殼體裝配部61的前後兩個側緣,沿上下方向排列設置有多個卡止接受部64、65、66。各卡止接受部64、65、66之中,上段卡止接受部64形成為上端與殼體裝配部61的上端無臺階地連續並向前後兩側較大地突出的突片狀,下段卡止接受部66形成為從殼體裝配部61的上下方向中途以具有比上段卡止接受部64小的突出量的方式突出的突片狀。
上段以及下段的各卡止接受部64、66具有與殼體裝配部61的板面對齊相連的板面。另外,上段以及下段的各卡止接受部64、66在突出端緣具有咬入突起67,咬入突起67形成為隨著朝向上方逐漸向外側擴展的錐形。咬入突起67的上端以朝向上方稜狀地變尖的方式形成。
當固定部件60裝配到裝配區域l、r時,殼體裝配部61面對裝配面12,如圖4所示,上段卡止接受部64與上段臺階部15抵接並被其支承,下段卡止接受部66與下段臺階部16抵接並被其支承。此時,通過各咬入突起67咬入裝配槽14的槽緣,從而使固定部件60以定位狀態被保持於殼體10。
如圖6以及圖7所示,各卡止接受部64、65、66中的在上下方向上位於上段以及下段的卡止接受部64、66之間的中段卡止接受部65形成為從殼體裝配部61的前後兩個側緣折彎而向側外方(圖6的紙面跟前側)突出的突片狀。中段卡止接受部65具有與殼體裝配部61的板面交叉(詳細地講,正交)的板面。如圖3以及圖4所示,通過中段卡止接受部65與裝配槽14的槽緣卡止,從而進行固定部件60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在殼體裝配部61設有加強部68,加強部68向與和裝配面12面對的一側相反的一側鼓出,並向前後方向延伸。殼體裝配部61通過加強部68能確保規定的剛性。
如圖6所示,在殼體裝配部61設有多個槽69,多個槽69沿上下方向(第2方向)細長地延伸並向下端開口。如圖2所示,各槽69的下端向基板固定部62的根部開口,並且配置於隔著基板固定部62的縮頸區域70而與缺口部63相對的位置。另外,如圖6所示,在各槽69的下端部設有導向緣71,導向緣71朝向基板固定部62側(下側)擴幅為錐形。
在殼體裝配部61的下部,且在沿前後方向(第1方向)隔著間隔的多個部位、具體為2個部位以相互平行地成對的方式配置各槽69。各槽69以能在與肋部18對應的位置嵌合肋部18的方式形成。詳細地講,槽69形成為在從側方觀察時上端緣呈半圓狀、且除了上端緣以及導向緣71以外的緣部以大致恆定的寬度尺寸沿上下方向延伸。槽69的上端配置於在加強部68的附近位置中與下段卡止接受部66沿上下方向重疊的位置。
如圖6所示,在殼體裝配部61的下部的各槽69之間的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部以切口的方式設有狹縫72。狹縫72以跨在殼體裝配部61和基板固定部62上的方式配置,狹縫72在殼體裝配部61上沿上下方向延伸,並且形成為在基板固定部62上沿左右方向延伸並向基板固定部62的突出端開口。狹縫72在殼體裝配部61上的沿上下方向的延伸長度比槽69在殼體裝配部61上的沿上下方向的延伸長度短,狹縫72的上端相比於槽69的上端位於下方。除了所涉及的延伸長度的區別以外,殼體裝配部61的狹縫72具有與槽69大致同樣的形狀。另外,固定部件60通過狹縫72被分割為前後一對卡止區域73a、73b,在各個卡止區域73a、73b的前後方向大致中央部配置有槽69。
接著,對本實施例1的基板用連接器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在組裝時,固定部件60的殼體裝配部61以沿罩部11的裝配面12的方式相對於裝配區域l、r從上方滑動地插入。於是,上段以及下段的各卡止接受部64、66被引導部17引導而進入裝配槽14,並分別與上段以及下段的臺階部15抵接,並且各咬入突起67咬入卡止於裝配槽14的槽緣(參照圖4)。
在固定部件60的裝配過程中,殼體裝配部61的對應的槽69從上方套裝到設於罩部11的裝配面12上的各肋部18。此時,通過肋部18的上端部被槽69的導向緣71引導,從而使肋部18向槽69的插入動作順利地進行。在固定部件60的正規裝配時,肋部18幾乎無間隙地嵌合併插入到槽69的上部(除了下端部(導向緣71)以外的部分)(參照圖4)。然後,固定部件60的基板固定部62通過回流焊接而被固定到基板90,並且未予圖示的端子零件通過焊接連接到基板90的導電部,從而基板用連接器被安裝到基板90。在固定部件60被固定到基板90後,殼體10與未予圖示的對方殼體嵌合。
但是,在殼體10與對方殼體反覆進行嵌合,或者對方殼體撬裝於殼體10的情況下,沿從裝配區域l、r拔出的方向的外力施加於固定部件60,並且有時沿以殼體裝配部61的大致中央部為中心的旋轉方向(圖1的x-x線方向)的外力施加到固定部件60。假設根據這樣的旋轉方向的外力等而使固定部件60從裝配區域l、r拔出時,咬入突起67削去裝配槽14的槽緣,在之後裝配固定部件60時,各卡止接受部64、65、66不與卡止部13適當地卡止,從而會使固定部件60的殼體裝配部61在裝配區域l、r產生晃蕩。
然而,在本實施例1的情況下,各肋部18和各槽69沿與殼體裝配部61的旋轉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第2方向)延伸,並且肋部在與旋轉方向交叉的前後方向(第1方向)隔著間隔配置有多個肋部18和多個槽69,各肋部18和各槽69以抵抗殼體裝配部61旋轉的方式相互卡止,所以能抑制固定部件60沿旋轉方向進行旋轉。其結果,限制固定部件60向旋轉方向傾斜,能防止裝配槽14的槽緣被削去的情況。
並且,固定部件60通過狹縫72被分割為前後一對卡止區域73a、73b,所以在沿旋轉方向的外力作用於固定部件60時,即使因為肋部18與槽69卡止而使一個卡止區域73a產生變形,也能防止該變形的影響涉及到相鄰的其他卡止區域73b。其結果,固定部件60更穩定地保持在殼體10。而且,在殼體裝配部61中,槽69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長度比肋部18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長度長,所以使肋部18與槽69的卡止更堅實地抵抗沿旋轉方向的外力,並且能將狹縫72的形成區域設定為所需要的最小範圍,從而能確保固定部件60的規定的剛性。
以下,對其他實施例簡單地進行說明。
(1)殼體的罩部也可以向與基板的表面方向平行的橫向開口。
(2)也可以在殼體的裝配面設置3個以上的肋部,在固定部件的殼體裝配部設置3個以上的槽。
(3)槽也可以與狹縫同樣地形成為在基板固定部上沿左右方向延伸並向突出端開口。
(4)也可以在固定部件設置多個狹縫,通過各狹縫設置3個以上的卡止區域。
(5)第1、第2方向只要是相互交叉的方向、且朝向與旋轉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因此,與上述實施例1相反地,也可以是第1方向指向上下方向,而第2方向指向前後方向。此外,第1、第2方向也可以朝向與上下方向以及前後方向交叉的傾斜方向。
附圖標記說明
10…殼體
12…裝配面
13…卡止部
18…肋部
60…固定部件
61…殼體裝配部
62…基板固定部
69…槽
72…狹縫
73a、73b…卡止區域
90…基板(印刷電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