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01:47:11 1

本發明涉及集成式冷熱水機房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
背景技術:
傳統空調系統,以空調主機加外部施工為主,所有水路及電氣控制系統均現場施工,不僅增加了施工時間及成本,而且佔用了大量的空間,大大的增加系統的故障率,系統運行能耗。對於一些沒有室內機房的建築來說,問題尤為突出,空調系統無處安放,只能另外施工,在室外重建機房。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央空調系統對能源消耗效率的要求已開始逐步提高,非集中控制系統沿用常規人為控制方式以及前期最大負荷設計,特別是在部分負荷運行時,整個中央空調系統仍然是最大功率在運行,大大增加沒必要的能量損耗,且人為操作帶來的誤動作也大大增加了整個系統的故障率,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將空調主機、水路系統、電氣控制系統等集於一身,用戶只需簡單的連接水管路及供電便可高效、智能、穩定安全運行,同時還能實現系統的能效監控及遠程控制。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包括外部的框架機構和內部的機組機構;所述機組機構包括主控單元,分別與所述主控單元連接的空調主機、空調水泵、空調回水、空調出水、地源水泵、地源出水、地源回水、第一電動閥、第二電動閥、第三電動閥、第四電動閥、第五電動閥、第六電動閥、第七電動閥和第八電動閥;所述主控單元通過變頻器與所述空調水泵連接,所述空調水泵並連有備用空調水泵;所述主控單元通過變頻器與所述地源水泵連接,所述地源水泵並連有備用地源水泵;所述空調主機包括冷凝器和蒸發器,所述冷凝器通過第二電動閥與所述空調回水連接、通過第一電動閥與所述地源回水連接、通過第四電動閥與所述空調水泵的一端連接、通過第三電動閥與所述地源水泵的一端連接;所述蒸發器通過第五電動閥與所述空調回水連接、通過第六電動閥與所述地源回水連接、通過第七電動閥與所述空調水泵和所述第四電動閥兩者連接端連接、通過第八電動閥與所述地源水泵和所述第三電動閥兩者連接端連接;所述空調水泵的另一端與所述空調出水連接,所述地源水泵的另一端與所述地源出水連接;所述空調回水、所述地源回水分別依次通過補水閥和水泵與自來水連接,所述補水閥及所述水泵均與所述主控單元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框架機構包括由槽鋼製成的底座,與所述底座連接用於形成放置機組空間的鏤空形架體,鋪設在所述架體外側用於將所述架體封閉的發泡板,以及設置在所述發泡板上的檢修門。
作為優選,所述發泡板與所述架體之間設有連接結構,所述連接結構包括與所述發泡板連接的插杆和設置在所述架體上的插孔;所述插杆包括桿頭和杆體,所述桿頭與所述發泡板螺紋連接,所述杆體沿徑向設有卡槽,所述杆體的半徑從與所述桿頭的連接端向其自由端逐漸減小;所述連接結構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架體內部並與所述插孔連通的腔體,所述腔體內部設有一弧形卡片,所述卡片一端與轉軸連接、另一端與拉簧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發泡板與所述架體連接側的周邊設有密封墊,所述架體開有容置所述密封墊的密封槽。
作為優選,所述發泡板與所述架體連接的相對側設有防水層,所述防水層包括具有碳纖維網孔狀結構的防水基層,設置在所述防水基層上表面的納米防水塗料層,設置在所述納米防水塗料層上表面的改性瀝青層,以及設置在所述改性瀝青層上表面的石蠟層。
作為優選,所述防水層與所述發泡板連接側設有由硬磁性單疇顆粒的磁粉與粘合劑製成的磁膠層,所述發泡板表面嵌設有鐵片或鐵顆粒。
作為優選,所述框架機構還包括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底座兩長邊側的平衡杆,用於連接位於所述底座同一邊側平衡杆的吊繩,以及用於支撐所述吊繩的支撐梁;所述平衡杆等間隔開設有多個吊孔,所述吊繩端部通過吊鉤與所述吊孔連接,所述支撐梁兩端對稱設有用於放置所述吊繩繩體的限位槽。
作為優選,所述限位槽設於所述支撐梁頂部,與所述支撐梁滑動連接,所述支撐梁設有數量與所述吊孔數量相同且位置與所述吊孔位置對應的卡扣,所述卡扣用於與所述限位槽卡接。
作為優選,所述吊鉤包括u型鉤體,鉤杆,和將所述u型鉤體與所述鉤杆連接的限位卡塊,所述u型鉤體底部與所述吊繩固定連接,所述u型鉤體兩端開有供所述鉤杆穿過的鉤孔。
作為優選,所述限位卡塊設有包覆所述u型鉤體一端部的u型卡口,所述u型卡口底面設有豎直向上的限位柱,所述u型鉤體端部開有允許所述限位柱插入的第一限位孔,所述鉤杆設有允許所述限位柱插入的第二限位孔,且所述限位卡塊與所述u型鉤體通過鉚釘鉚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包含空調主機、水泵以及所有的水路系統,電氣控制系統,確保智能化一體式集成機房的高效、智能、穩定安全運行,同時還能對系統運行能效進行監控及遠程控制,無需專業人員值守;整體封閉可置於室外使用,框架主要由發泡板組成,發泡板材質較輕,相較其他材料,減輕機組整體重量,且發泡板不易變形、鏽蝕;發泡板與機架安裝或拆卸時,只需要將發泡板插接到機架上或從機架上取下即可,安裝拆卸非常便利;發泡板上設有密封墊,防水層和隔音棉層,防水防噪效果好;當機組框架在吊裝過程中出現不平衡時,能夠快速通過調節吊繩與平衡杆吊孔的連接位置來達到機組框架的平衡,提高了機組框架的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內部機組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外部框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框架機構未安裝發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中發泡板上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圖6為圖4中架體上連接結構的示意圖;
圖7為圖3中平衡杆與吊繩的連接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其中,1、底座,2、架體,3、發泡板,4、插杆,5、插孔,6、密封墊,7、密封槽,8、平衡杆,81、吊孔,82、吊鉤,9、吊繩,10、支撐梁。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並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智能整裝式冷熱能源站,包括外部的框架機構和內部的機組機構。所述機組機構包括主控單元,分別與所述主控單元連接的空調主機、空調水泵、空調回水、空調出水、地源水泵、地源出水、地源回水、第一電動閥、第二電動閥、第三電動閥、第四電動閥、第五電動閥、第六電動閥、第七電動閥和第八電動閥;所述主控單元通過變頻器與所述空調水泵連接,所述空調水泵並連有備用空調水泵;所述主控單元通過變頻器與所述地源水泵連接,所述地源水泵並連有備用地源水泵;所述空調主機包括冷凝器和蒸發器,所述冷凝器通過第二電動閥與所述空調回水連接、通過第一電動閥與所述地源回水連接、通過第四電動閥與所述空調水泵的一端連接、通過第三電動閥與所述地源水泵的一端連接;所述蒸發器通過第五電動閥與所述空調回水連接、通過第六電動閥與所述地源回水連接、通過第七電動閥與所述空調水泵和所述第四電動閥兩者連接端連接、通過第八電動閥與所述地源水泵和所述第三電動閥兩者連接端連接;所述空調水泵的另一端與所述空調出水連接,所述地源水泵的另一端與所述地源出水連接;所述空調回水、所述地源回水分別依次通過補水閥和水泵與自來水連接,所述補水閥及所述水泵均與所述主控單元連接。所述機組機構還包括與控制單元連接的冷熱切換閥,監控裝置。所述控制單元還通過網絡交換機與雲平臺連接。將空調主機、水路系統、電氣控制系統等集於一身,用戶只需簡單的連接水管路及供電便可高效、智能、穩定安全運行,同時還能實現系統的能效監控及遠程控制。
當空調製冷時,主控單元控制第一電動閥v2、第四電動閥v4、第六電動閥v6、第八電動閥v8關閉,控制第一電動閥v1、第三電動閥v3、第五電動閥v5、第七電動閥v7打開,使空調側接入蒸發器,源水側接入冷凝器。當空調製熱時,主控單元控制第一電動閥v2、第四電動閥v4、第六電動閥v6、第八電動閥v8打開,控制第一電動閥v1、第三電動閥v3、第五電動閥v5、第七電動閥v7關閉,使空調側接入冷凝器,源水側接入蒸發器。
如圖3至圖7所示,所述框架機構包括由槽鋼製成的底座1,與所述底座1連接用於形成放置機組空間的鏤空形架體2,鋪設在所述架體2外側用於將所述架體2封閉的發泡板3,以及設置在所述發泡板3上的檢修門。框架主要由發泡板3組成,發泡板3材質較輕,相較其他材料,減輕機組整體重量,且發泡板3不易變形、鏽蝕。
所述發泡板3與所述架體2之間設有連接結構,所述連接結構包括與所述發泡板3連接的插杆4和設置在所述架體2上的插孔5。所述插杆4包括桿頭和杆體,所述桿頭與所述發泡板3螺紋連接,所述杆體沿徑向設有卡槽,所述杆體的半徑從與所述桿頭的連接端向其自由端逐漸減小。所述連接結構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架體2內部並與所述插孔5連通的腔體,所述腔體內部設有一弧形卡片,所述卡片一端與轉軸連接、另一端與拉簧連接。
安裝發泡板3時,先將插杆4的桿頭與發泡板3通過螺紋固定連接,然後將杆體插入插孔5中,杆體通過插孔5後會位於卡片的邊側,隨著杆體的進入,杆體會與卡片接觸並通過拉簧將卡片往外推,直到卡片到達卡槽的位置,卡片會由於拉簧的彈力迅速進入卡槽中,以將卡槽和卡片固定,從而使得發泡板3與架體2牢牢固定。
拆卸發泡板3時,先轉動插杆4的桿頭,使得插杆4與發泡板3分開,然後稍微向外拉動桿頭並使杆體向遠離卡片端轉動,使得卡片脫離卡槽,從而使發泡板3與架體2分開。該連接結構使得發泡板3與架體2連接或拆卸非常便利。
所述發泡板3與所述架體2連接側的周邊設有密封墊6,所述架體2開有容置所述密封墊6的密封槽7。所述發泡板3與所述架體2連接側的周邊設有密封墊6,所述架體2開有容置所述密封墊6的密封槽7。發泡板3與架體2連接時,密封墊6會位於密封槽7內,將發泡板3與架體2的邊側密封連接,可防止雨水從發泡板3的邊側進入框架內部。
所述發泡板3與所述架體2連接的相對側設有防水層,所述防水層包括具有碳纖維網孔狀結構的防水基層,設置在所述防水基層上表面的納米防水塗料層,設置在所述納米防水塗料層上表面的改性瀝青層,以及設置在所述改性瀝青層上表面的石蠟層。通過防水基層,納米防水塗料層,改性瀝青層和石蠟層可大大提高發泡板3的防水性能。
所述防水層與所述發泡板3連接側設有由硬磁性單疇顆粒的磁粉與粘合劑製成的磁膠層,所述發泡板3表面嵌設有鐵片或鐵顆粒。當防水層被損壞或被腐蝕時,只需要將舊的防水層通過磁膠層從發泡板3上撕下並更換新的防水層即可,不需要重新更換發泡板3,降低了框架機構的維護成本。
所述框架機構還包括分別對稱設置在所述底座1兩長邊側的平衡杆8,用於連接位於所述底座1同一邊側平衡杆8的吊繩9,以及用於支撐所述吊繩9的支撐梁10。所述平衡杆8等間隔開設有多個吊孔81,所述吊繩9端部通過吊鉤82與所述吊孔81連接,所述支撐梁10兩端對稱設有用於放置所述吊繩9繩體的限位槽。當框架機構內部重量分配不均時,可通過調整吊鉤82在平衡杆8上的多個起吊點位置,以達到框架機構的起吊平衡,確保框架機構吊裝安全方便。如當底座1長邊左側偏重時,可以將吊鉤82向外移動至與相鄰外側的吊孔81連接,使得框架機構能夠達到平衡。具體操作時,先將四個吊鉤82均放於最內側的起吊點a處進行試吊,若物體平穩,即可進行吊裝,若物體傾斜,將偏重一側的吊鉤82換到與起吊點相鄰的起吊點b處再進行試吊,以此類推,直至使框架機構起吊平穩為止。
所述限位槽設於所述支撐梁10頂部,與所述支撐梁10滑動連接,所述支撐梁10設有數量與所述吊孔81數量相同且位置與所述吊孔81位置對應的卡扣,所述卡扣用於與所述限位槽卡接。當需要將吊繩9與平衡杆8上不同位置的吊孔81連接時,還需要調節限位槽在支撐梁10上的位置,使限位槽與相應吊孔81的位置對應,從而保證吊繩9的平衡。
所述吊鉤82包括u型鉤體,鉤杆,和將所述u型鉤體與所述鉤杆連接的限位卡塊,所述u型鉤體底部與所述吊繩9固定連接,所述u型鉤體兩端開有供所述鉤杆穿過的鉤孔。安裝吊鉤82時,先將u型鉤體倒置在平衡杆8上,然後將鉤杆依次穿過u型鉤體一端的鉤孔、吊孔81、和u型鉤體另一端的鉤孔,最後通過限位卡塊將u型鉤體與所述鉤杆牢牢固定,從而使得吊繩9與平衡杆8牢牢固定。
所述限位卡塊設有包覆所述u型鉤體一端部的u型卡口,所述u型卡口底面設有豎直向上的限位柱,所述u型鉤體端部開有允許所述限位柱插入的第一限位孔,所述鉤杆設有允許所述限位柱插入的第二限位孔,且所述限位卡塊與所述u型鉤體通過鉚釘鉚接。安裝限位卡塊時,將u型卡口套在u型鉤體的端部,使限位柱依次插入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以將u型鉤體和鉤杆固定住,最後通過鉚釘將限位卡塊與u型鉤體固定連接,使得吊鉤82,吊繩9和平衡杆8牢牢固定。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並非對本發明的構思和範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本發明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經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