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世界級地標(海派城市考古大上海)
2023-07-11 00:03:25 1
曹偉
【編者按】「城市考古」是這兩年流行於城市探索領域的熱門詞,它結合了大眾參與度和歷史考據專業度,提倡每個市民、每位遊客都可以在閱讀和行走的過程中,發掘城市文化資源和人文價值,是城市網紅打卡的「進階版」。「海派城市考古」系列結合上海都市人文、建築、紅色文化等資源價值,從不同視角探尋城市空間,呈現過往百多年來上海城市發展變遷的足跡與歷程。
2021年8月29日,夜幕降臨,上海浦江兩岸華燈齊放,燈光秀出耀眼的華章,浦西最高樓與浦東的東方明珠交相輝映,美景如畫。 視覺中國 圖 本文圖片除標註及史料外均由作者提供
隨著2022年3月28日5時的到來,上海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新一輪切塊式、網格化核酸篩查。這意味著,廣義上的浦東,即黃浦江以東、以南區域與浦西間的日常交通暫時中止。
浦東浦西,隔江守望,各自珍重。疫情的猖獗,讓兩岸暫時「中斷」了物理上的聯繫。但當無人機掠過空曠的外灘萬國建築群,將過去這一個世紀來上海城市建築的精華盡收眼底時,浦東與浦西在精神上的聯繫就顯得不言而喻。一座座美輪美奐的歷史建築,正是一段段「大上海,浦東造」的往事。
在「城市可漫步,建築可閱讀」的當下,探尋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已成為上海這座城市的一股文化熱潮。只是相較於更為人所追捧的建築師、投資商以及居住於那些高樓、裡弄中的大小名人,營造商這個實際上極為關鍵的角色卻「低調」得多,而這份「低調」的背後,正是浦東與近代上海城市建設變遷的一段不解之緣。
自1843年開埠後,上海本土建築業逐漸產生變化與發展,開始從原本傳統的水木工坊逐漸轉變為更適應近代建築業發展的營造廠模式。到20世紀初,華人營造廠已佔據上海建築市場的主導地位。而這批本土營造廠中,來自浦東川沙者,具有重要的地位。
1932年12月26日《申報》上公記營造廠的廣告
1880年,近代上海首家華人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成立,創辦者就是浦東川沙青墩人楊斯盛。其在1890年代初承造了當時上海最具地標意義的西式建築——第二代江海關大樓,江湖地位也由此奠定。事業大獲成功的楊斯盛隨後重修「魯班殿」,籌建上海水木公所,成為上海營造界的一代領袖,這也直接加速了浦東川沙營造業在上海灘的崛起。
楊斯盛 近代浦東川沙營造業的先驅與領軍人物
追隨者楊斯盛的腳步,此後川沙營造廠在近代上海建築業中愈發活躍。據《上海建築施工志》記載,1880-1919年在上海註冊的十餘家一線營造廠中,有6家的創辦者都是浦東川沙人。除了楊瑞泰營造廠之外,還有顧蘭記、裕昌泰、姚新記、王發記、周瑞記等。1920年代後,又有陶桂記、公記等知名的浦東川沙籍營造廠創設。根據1970年代上海建工局的一項調查,僅川沙縣蔡路鄉一地,1918年到浦西當建築工人者就有1318人,佔全鄉男性人口20%。上海建築業中的「浦東川沙幫」之盛,可見一斑。
正是這些從川沙走出來的營造商和工人們,用他們的一磚一瓦,締造了眾多至今依然矗立於上海城市各個角落的地標建築。
揚子保險公司大樓 周瑞記營造廠承建
在外灘,顧蘭記營造廠承造了早期的怡和洋行大樓,此後又承接了英國領事館的翻建工程。禮查飯店、俄國領事館、揚子保險公司大樓等工程則出自周瑞記營造廠之手。至於外灘唯一一棟帶有中國元素的建築——中國銀行大樓的營造商,同樣是有著浦東川沙背景的陶桂記營造廠。南京路上,同樣是由陶桂記承造的永安公司至今依然是這條中華第一商業街上最具人氣的打卡之地。而公記營造廠的標杆項目大陸商場則從建成之日,就是南京路上體量最為龐大的商辦綜合體之一。
中國銀行大樓 陶桂記營造廠承建
將目光轉向城市其他角落。浦東川沙幫的足跡依舊可見。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上的國泰電影院,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上的克萊門公寓,均由趙茂記營造廠承建,貝當路(今衡山路)上的畢卡第公寓(今衡山賓館)則出自利源建築公司之手。楊樹浦一帶,創新營造廠先後參與了楊樹浦水廠、楊樹浦煤氣廠的工程建造。江灣,大上海計劃的核心之地,朱森記營造廠則留下了一件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上海市政府大樓,即人們如今習稱的綠瓦大樓。
克萊門公寓 趙茂記營造廠承建
畢卡第公寓設計圖 利源建築公司承建
上海市政府大樓(綠瓦大樓) 朱森記營造廠承建
浦東川沙的營造商們為近代上海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上海營造業發展史中佔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主要可歸結以下幾點:
首先,近代以來,上海周邊農村地區傳統經濟結構發展巨變,自然經濟遭遇巨大衝擊,不少農民相繼破產,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與此同時,咫尺之遙的上海步入了快速城市化,勞動力需求旺盛,一江之隔的浦東川沙人藉此地理之利,得以捷足先登,紛紛前往謀生。而營造業由於入行門檻較低,加之開埠前就有部分川沙人在申城經營這一行業,因此逐漸成為了上海灘浦東川沙勞動力聚集的行業之一。
其次,儘管業務上相互競爭,但浦東川沙的營造商之間也常相互提攜。20世紀初,王發記營造廠承造外灘匯中飯店時,外方業主對前者能否勝任這棟高達6層,當時外灘最高建築的施工任務曾有懷疑。這時已在第二代江海關大樓建造中贏得市場認可的楊斯盛挺身而出,為王發記營造廠提供擔保,幫助後者拿下這一項目。建造中,江邊土質鬆軟,出現地基傾斜的問題,楊斯盛又憑藉建造江海關大樓時積累的經驗,為王發記營造廠出謀劃策,幫助工程最終圓滿完成。
再次,浦東川沙的營造業者,儘管起步不高,早期從業者多為工匠出生,但他們對施工技術的探索與嘗試,卻始終與時代保持同步。周瑞記營造廠承造楊樹浦電廠泵房時,針對項目地處黃浦江畔,水流急,打樁不易的情況,充分研究黃浦江潮位資料,並在擋水壩中加入牛糞與明礬,土洋辦法並用,最終如期建成泵房。裕昌泰營造廠針對進入20世紀後上海高樓建築愈發增多的情況,為確保現澆構件的強度,在滬上率先使用筒形混凝土攪拌機。出生川沙營造世家的杜彥耿在1930年代則將這種風氣發揚光大,其一手創辦的《建築月刊》雜誌,成為當時中國建築業最重要的行業刊物,積極介紹全球建築領域的先進技術,分享世界各地的最新建築項目案例,對中國本土建築業人才提升知識水平,擴展視野,助力頗大。
來自浦東川沙的營造商,成為建設大上海的一股重要力量。而隨著闖蕩十裡洋場過程中接受歐風美雨的薰陶,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也被這些營造商們帶回浦東。如今漫步浦東川沙、高橋(當時屬於川沙管轄)等地,不少建成於20世紀上半葉的私家大宅除延續了中式建築的布局之外,在建造工藝、細部裝飾等方面,都汲取了西式建築精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這種由人員往來而帶來的文化交融,正是浦東、浦西兩岸人民水乳交融的寫照。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欒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