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四五文旅規劃全文(成都市十四五文化廣電旅遊發展規劃給出哪些機遇)
2023-07-11 08:50:49 2
近日,本報報導了我市發布《成都市「十四五」文化廣電旅遊發展規劃》的消息,引來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如何優化完善文廣旅空間和產業布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傳承弘揚天府文化、打造廣電視聽發展高地?《成都市「十四五」文化廣電旅遊發展規劃》給出了成都文廣旅發展密碼。
完善文廣旅空間和產業布局提升極核城市和核心區能級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依託古蜀、三國、詩歌、大熊貓、世界遺產、時尚創意、安逸休閒等天府文化,大力提升成都作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極核城市和全省文旅經濟發展核心區的能級,協同開發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和成都都市圈的環龍門山、環龍泉山文旅資源,增強成都旅遊的輻射引領帶動功能,實現「雙圈共振」,聯動協同發展。
我市將構建「極核輻射、一圈環構、兩翼齊飛」的文創發展新格局;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構建「一核引領、兩極支撐、三帶共興」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著力構建「兩核驅動、五片協同、多點競發」的音樂產業發展格局;打造優雅靜謐的音樂消費場景,塑造國際級音樂生態示範區,全面實施文創、旅遊產業「建圈強鏈」,形成錯位協同、集聚集約、多點聯動強力推進的發展新格局。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動規劃建設新時代城市十大文化地標
我市將推進藝術創作生產「再攀高峰」大力繁榮文藝創作生產。生產一批彰顯天府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大作」「大戲」「大劇」「大片」。「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實施「群藝馨興」群眾文藝創作繁榮專項行動計劃,每年孵化本土原創群眾文藝作品不少於200個,推動更多群眾文藝作品走向全國和省級舞臺。
我市將推動國家等級公共文化場館形成2個以上服務品牌,實施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提品質」工程。健全市、區(市)縣、街(鎮)、社區(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全面提高全市公共文化設施每百萬人擁有量;優化「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打造230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建設社區美空間(小微博物館)235個,建設文化街區和天府綠道「沉浸式文化空間」100個。推進「閱讀 」融合服務,打造一批彰顯天府文化特色、體現生活美學的「城市閱讀美空間」,建設書店和城市閱讀空間達到4000家。
我市將推動規劃建設東華門遺址公園、成都圖書館總館、天府大劇院、天府藝術中心、天府科技藝術中心、中國皮影博物館等新時代城市十大文化地標。
傳承弘揚天府文化全市博物館數量力爭達到320座以上
我市將加強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推動邛窯遺址、寶墩遺址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構建高品質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實施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公共服務均衡覆蓋計劃和類博物館培育計劃,加快建成成都自然博物館、四川大學群、張大千藝術博物館等重點博物館項目,完成一區(市)縣一館建設和基本陳列「煥新」目標,建設100個鄉史、村史、社區(小微)博物館,全市博物館數量力爭達到320座以上。
與此同時,我市還將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傳承,完善調查記錄體系,對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進行全面系統記錄。建立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打造廣電視聽發展高地實現縣級應急廣播系統覆蓋率達到100%
我市將實施廣播電視、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工程,推出和扶持一批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推出一系列蘊含天府文化、展現成都發展的優秀廣播電視節(欄)目、電視劇等;建立全市廣播電視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全面建成市縣鄉村多級聯動、功能豐富、高效可靠、覆蓋城鄉、終端多樣、安全可控的智慧應急廣播體系,實現縣級應急廣播系統覆蓋率達到100%,農村應急廣播通組率、城鎮應急廣播通社區率達到80%,為全市群眾提供災害預警、政務信息發布和政策宣講等服務。
高水平建設世界文創名城打造天府文創金融生態圈
我市將強化數字文創引領,深入推進文創產業數位化戰略,運用數字科技重塑文創產業鏈條,圍繞「補鏈、強鏈、擴鏈」,構建「基礎研究 技術研發 成果轉化 產業創新 推廣應用」全過程文創生態鏈,推動文創產業數位化、智能化升級。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大數字文創科技研發投入,推進數字文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激發數字文創產業潛能;加快推動國際化文創產業社區建設,優化提升生產空間、生活社區和公共服務體系,將文創產業社區打造成為產城一體的城市文化新空間。
我市將實施文創金融深度融合工程。全面提升文創金融服務水平,深化文創金融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文創金融發展的新領域、新路徑、新模式,促進金融資源與文創資源高效對接,爭創國家文化金融合作示範區,打造具有示範帶動效應的天府文創金融生態圈。
高標準建設世界旅遊名城
力爭成功創建國家旅遊休閒城市
我市將打造世界級的核心產品,創新打造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推進三國蜀漢城建設,加快三國文化研究展示中心改造提升項目,打造世界三國文化旅遊目的地,推進成都中國書法館、草堂·詩歌文創園區等項目建設,聯動罨畫池、楊升庵祠、薛濤紀念館等詩詞名勝,打造成都詩歌文化勝地。
我市將發展國際化的度假精品。塑造特色化的國際品牌。強抓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天府旅遊名縣5個核心旅遊品牌建設,力爭成功創建國家旅遊休閒城市,新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個、國家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4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1個、國家休閒旅遊街區1個。
高品位建設國際音樂之都力爭全市大中型音樂演藝場所超60個
我市將扶持引培音樂人才,實施音樂創意人才扶持等引才計劃,聚集一大批具有國際認知度和帶動力的音樂人才在蓉發展,扶持本土優秀青年音樂人才工作室建設,大力培育城市街頭藝術人才,促進川籍音樂人才「歸巢」;積極孵化原創作品,推動「成都音樂」引領中國文化潮流;做強做優多元市場主體,全力引進一批全球領先的音樂企業來蓉發展,每年開展線上線下音樂產業招商投資推介活動3至5場,促成一批音樂大企業、音樂類大項目、音樂演藝「音樂 」大平臺落地成都。
我市將推進園區載體建設,鼓勵各區(市)縣和市場主體新建、改建、提升各類演藝設施,力爭全市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中型音樂演藝場所(音樂廳、劇場)超60個;打造10個音樂城市地標、20個音樂文化街區、100個音樂文化場景、200個音樂活動空間、50個音樂文化社區、200個音樂文化院落。招募街頭音樂藝人200餘組,設置街頭表演點位100個,年均開展街頭表演2000場。
構建現代文旅市場體系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5G網絡全覆蓋
我市將以文旅產業鏈為核心,支持通過資源整合、技術創新、品牌輸出、跨界經營、兼併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文旅骨幹企業,打造大型現代文旅集團;分步推進以智慧城市治理體系為統攬,以智慧文旅平臺為依託,實現「可見、可控、可算」功能的智慧文旅體系建設;完善成都文化旅遊大數據中心功能,持續優化「一部手機遊成都」相關服務,開展全市智慧文旅示範單位創建評比,打造一批智慧博物館、智慧旅遊景區、智慧酒店。推動旅遊信息基礎設施升級,實現國家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和省級及以上旅遊度假區5G網絡和固網寬帶專線全覆蓋;引導旅遊地圖、旅遊資訊在數字終端的全面普及,鼓勵各旅遊景區在線導航、語音導覽、VR全景等智慧化服務。推動在線旅遊、直播雲遊、智慧文博等新業態發展壯大,積極運用5G、超高清、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技術,開發雲端都市遊、文博遊、節會遊、民俗遊等具有成都特色的沉浸式體驗型文旅消費業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嘉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劉永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