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候選人(11個城市進入候選)
2023-07-12 20:58:49 1
關於「中國第一城」是北京還是上海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兩方的支持者誰也說服不了誰。單論地位,北京毫無爭議是中國第一城。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首」就是第一,「都」則是城市的意思,所以只要北京是首都,就會坐穩「中國第一城」的位置。那麼問題來了,新中國成立時有11座城市進入了首都候選名單,為啥偏偏是北京?
北京故宮
北京不是唯一選項,11座城市入選1949年9月,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並確定為首都這件事。北京人民歡呼雀躍,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看似輕鬆的決定是經過中央領導人的反覆思考和大範圍的辯論才做出的,與北京一同競爭首都的,還有另外10座城市。
首先我們來看下新中國首都的候選名單,它們分別是:北京、哈爾濱、上海、西安、延安、成都、重慶、開封、洛陽、南京、廣州11座城市。如今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城市,發現它們的文化底蘊和經濟發展都非常好,那麼北京市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對於任何政權來說,確定首都都是頭等大事,關乎民心、安全、穩定性、未來發展等多方因素。而在新中國首都選址過程中,哈爾濱是第一個被提到的名字。
哈爾濱
哈爾濱是我軍拿下的第一座大城市,東北局、行政委員會都在哈爾濱。解放東北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和政委羅榮桓就將黨中央遷往哈爾濱去電請示,毛主席也順理成章將哈爾濱設為「特別城市」,準備在哈爾濱建立新中國。哈爾濱群眾基礎穩固,離蘇聯又很近,便於得到蘇聯方面的援助。不過隨著國民黨不斷增兵東北,東北戰局吃緊,毛主席果斷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哈爾濱。
西安和延安都屬於陝西,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延安是紅色首都。但新中國成立前後國內形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這兩地偏安一偶,不足以影響和覆蓋全國,因此沒有入選。
抗戰陪都重慶
重慶和成都在抗戰時期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但兩地多山,交通不便,退能保平安但進取很難,不符合未來中國的長遠規劃。
上海和廣州是新中國的兩大經濟中心,背靠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延續了近千年的商業繁榮。然而兩地地處沿海,在新中國海空軍力量薄弱的情況下,很難應對臺灣方面和美國的襲擾。
而不選擇南京一部分原因是「宿命論」。在與毛主席的見面中,王稼祥說:南京雖然是六朝古都,但都是短命王朝,國民政府也是如此。我們雖然不信這個,但也要考慮在內。
毛主席、周總理
高瞻遠矚,毛主席選擇了北京其實在哈爾濱被排除之後,毛主席的眼光就鎖定在了北平。
1948年9月8日「政治局擴大會議」在西柏坡召開,會議圍繞準備戰略決戰和籌備新中國建設兩個問題進行討論。會議期間,毛主席詢問徐向前如何解決太原問題,得知派去和談的代表被閻錫山殺害後,明確提出:太原不可不打,但最好北平不要打!
平津戰役打響後,黨中央和毛主席力主和平解放北平,不破壞北平的文化遺產,最大限度滿足傅作義的條件。最終傅作義率部起義,北平和平解放。
王稼祥
1949年2月,時任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長的王稼祥到西柏坡向黨中央匯報工作期間,與毛主席談到新中國首都選址問題。毛主席問:「我們很快就將取得全國勝利,我們的政府選在什麼地方?中央雖有考慮,但還要聽聽你的意見。」
王稼祥對幾座候選城市進行逐一分析,認為北平才是首選之地。王稼祥提出的理論數據,是和黨中央的意見是高度契合的,這更堅定了毛主席定都北平的決心。毫無疑問,毛主席的決策對新首都的確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建國時的北京
為什麼是北京?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北京的全能優勢。
1. 地形優勢
北京地處咽喉要地,北靠環山、南壓中原,連通東北與華北,是北方與中原的門戶,即氣運和龍眼所在。而且北京東西南北都有大城市鎮守,還有內海出口,敵人想進攻北京絕非易事。
2. 經濟基礎
雖然北京不像上海、廣州那樣憑藉沿海港口獲得巨大的國際貿易紅利,但北京也處於經濟發達圈內,且元明清在北京建都700年,北京的城市建設已經基本完備。隨著北平和平解放,工業基礎、城市設施、文化遺產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選定北京作為首都,會節省大筆城市建設費用。這一點對黨中央也很寶貴。
五四運動
3. 文化基礎
北京作為元明清三朝古都,人民群眾早已習慣了在王城下繁忙的生活節奏,從心裡上更願意接受北京作為新中國首都。另一方面,北京歷來是新舊文化碰撞之地。1919年5月4日,北平大量學生和進步青年走上街頭,高舉「還我青島」的血書,反對北洋軍閥賣國求榮,喚醒了中國民眾,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發展。30年後共產黨重返北平,有充足的理由在這裡建立首都。
4. 政治考量
1949年11月8日,毛主席在與薄一波的談話中提到:「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支持他的是江浙資本家,我們把國都建在北平,也能找到我們的基礎,就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
毛主席一番話,意味著要和蔣介石政權相對立,南京也因此落選。
北平從國際政治地理位置上來講,相比許多候選城市更靠近蘇聯,便於得到蘇聯方面的援助,當然中蘇關係破裂這是後話。
開國大典
另一方面,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時,廣州、成都這些城市還沒有解放,南京、上海也是在4、5月通過戰爭解放的。如果在南方舉行開國大典,很容易受到反動勢力的襲擊,共產黨根基未穩,冒然在南方建都很有可能功虧一簣。
1949年9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代表一致通過定都北平,北平改名為北京,選都問題由此劃上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