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體是怎樣的感受(說說三體裡兩個讓人不快的地方)
2023-07-13 05:49:45 1
多年前有個同事,常說一句口頭禪:「你們這群蟲子!」這位仁兄是看過《三體》的「另一類人」。
當時有一句話:看過《三體》和沒看過《三體》的,是不同的兩類人。
《三體》裡面講到的是一些太過終極的問題,精神上被它刺激過一番之後,對世界的看法就會變得有點不一樣。
如果某一天,人類突然要面臨來自大自然、宇宙的滅頂之災的考驗,其實不算是意外的事。正如第三部《死神永生》裡所說的:
雲天明懼怕太空,同每一個學航天的人一樣,他比別人更清楚太空的險惡,知道地獄不在地下而在天上。
這些可能的來自太空的威脅,遠遠遠遠遠不是人類對付得了的。倒不大可能有外星人來入侵我們;外星人大概率有,但宇宙太大了,他們就算有心侵略也過不來。
主要威脅來自大自然:宇宙裡隨便砸一顆石頭過來,隨便爆炸一顆恆星,隨便飄過來一個黑洞,都可以隨便捏碎我們。
也是為什麼《進擊的巨人》前面的劇情如此震撼,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我們脆弱地生活在地球搖籃裡,高牆外面是未知的強大而兇惡的巨人。偉大的飛蛾撲火般英勇地與巨人鬥爭的調查兵團,就是現實生活裡,以及將來可能會有的那些偉大的探索者,就是《流浪地球2》裡面那些為生存而戰的人。
邏輯真實的作品,才能夠真正地打動人心。
國內的電影和動畫片,在畫面製作上,這幾年水平已經完全上來了,其實已經不比好萊塢的的大片差了。只是常常缺少好的劇本;好像電影的投資人在劇本這個環節上,仍然一點也不重視;也不知道為什麼。
《三體》得到「雨果」獎後,多多少少彌補了一點這方面不足吧。《三體》以前其實比較小眾,只有科幻迷在閱讀。獲得大獎後,影響力大增,大眾的接受度很高,而劉慈欣所寫的故事又足夠精彩。
當年我在那位同事的推薦下看的《三體》。通常當我們抱著較高的期望去看一部作品時,很容易失望,但《三體》沒有。《三體》的確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說。
從最初淺的層面上,《三體》給了讀者足夠強烈的閱讀刺激,基本上翻開去讀之後就很難合上。小說能寫到這樣,其實已經算是成功了。但《三體》卻還創造了一個很大的世界,讓人在經受刺激和震撼之餘,還能夠久久地思考。
假設有重大的滅頂之災降臨頭上,人類會如何自處?
會有心理扭曲的背叛者,祈望三體人在自己的幫助下先消滅同類,最後再消滅自己。我們有時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這樣的變態者的。會有調查兵團一樣,明知以卵擊石,仍然拼死一戰的探索者。會有章北海這樣內心絕望,偽裝樂觀的失敗主義者。會有史強這樣不考慮太遠,先把眼前的事做好這樣的實用主義者。會有階梯計劃、面壁計劃,組建太空軍這樣的掙扎。也許會有大低谷這樣空前的血淚災難。……《三體》也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性格各異,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史強、章北海、丁儀、羅輯、葉文潔、維德、程心、雲天明,等等。
能夠真正把人寫活,是很了不起的。在一部作品中寫活一大群人,更是了不得。我們常說《水滸傳》之所以名列「四大名著」,是因為它把人寫活了,108條好漢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面貌。但其實這有點貼金了,108人裡真正性格鮮明的,大概只有二十來個人而已。
出於人的同理心,我們喜愛一部作品,往往是因為作品裡的那些人,是因為他們在那個假設的世界裡閃耀出的人性光輝,給了我們激勵、啟發、反省或撫慰。比如《進擊的巨人》裡,利威爾、三笠的堅毅,比如史強的冷靜和實用主義。
從這一層面上,《三體》也是成功的。
《三體》有些特別的細節,我認為作者是經過深思熟慮,背後可能有一些深刻道理的。
末日之戰中,「青銅時代」號和「量子」號因為接受了丁儀的建議,預先進入深海狀態,因此能夠逃脫。但是由於它們缺少燃料,又以為永遠不能再返回地球,兩艘戰艦互相猜疑,爆發了黑暗戰爭。「青銅時代」號消滅了「量子」號,並吃掉了「量子」號上所有的船員。
在人類與三體世界建立威懾平衡後,「青銅時代」號返回了地球,並受到審判。吃人這樣反人類的行為在法庭上引起巨大的厭惡感,他們被質疑打破了人類道德的底線。副艇長回答道:
「考慮到未來漫長的航程,把那麼多寶貴的蛋白質拋棄在太空不加以利用,才是打破道德底線。」
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事實上,人的認知與道德,都很難不受到資源的限制。對於同一個人而言,擁有更多的資源,會有比較多的機會當一個聰明人和好人。這是我們應該追求財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程心與維德爭做執劍人。至少從表面上,程心更善良,更有愛心,更像是好人;維德冷血,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但在執行威懾這件事上,讓好人上位,結果卻是帶來毀滅,維德反而能夠在這個位置上保護地球。
評價一件事的好壞,有時候不能夠簡單地根據它是否更顯得具善意來判斷,而應該看實質。民主制度和新聞自由,正是典型的這一類例子。它們的實質問題,遠比表面上的美好要複雜得多。
《三體》是好小說,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當然,我們無需苛求完美,僅僅是就事論事地討論而已。
田園奧派的人,最討厭劉慈欣的集體主義、國家主義傾向,因為這跟他們宣傳的主張相反。其實我覺得,這未必是劉的主張,他只不過是將集體主義當作應對危機的諸多策略之一而已。儘管比重顯得很多,但作者本人並未從上帝視角作出評價和選擇。
我比較不喜歡的是,劉慈欣熱心地專注於把人類寫死的做法。翻開《三體》,我的感受是,大劉是站在外星人那一端,和他們一起說出「你們這群蟲子」的。人類能力弱雞,道德敗壞,地位渺小,死了活該。
人類是不是會死掉,其實誰也不能確定。只是作為一介俗人,我不喜歡自己被預先安排去領飯盒而已。不管前途是光明還是黯淡,人類天然的情感,仍是希望自己好一些,希望奮力掙扎一下。而劉的作品裡,這一方面基調,基本上是陰暗的。
接下來估計會拍劉慈欣的作品好多年,在這一方面的基調上,我個人是支持像《流浪地球2》的編劇一樣,去做一些改編的。刻意地整得特別陰暗其實沒什麼意思,《魷魚遊戲》就是那一類。《流浪2》拍得不錯,拍得越好,影響力就越大,不再是小眾的遊戲。
《三體》確實存在過於陰暗的問題,黑暗森林的設定其實不太能夠說服人,我們只能在小說裡姑且接受這個邏輯。其實考慮到太陽和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十分平庸無奇的星球,而這樣的星球數以萬億計,我們很自然會推斷道:類似地球一樣擁有生命的星球,一定有無數個。
如果宇宙中竟然真的只有地球一個行星上有生命,那麼上帝就一定存在。當然也不排除這種可能。
外星人一定存在,但我們從沒見過,是因為宇宙尺度實在太大了,根本過不來。連發個信號這種事都幾乎做不到。外星人當然未必就善意,但也幾乎不可能像劉所寫的那樣惡意。
另外,《三體》裡羅輯的愛情,其實也寫得比較扯。愛上自己創作出來的人這種事,大概是出自於希臘神話。有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雕刻了一座少女的雕像,然後愛上了她。《天龍八部》裡也有這樣的橋段。
我覺得呢,在文藝作品裡,這是極好的段子。但在現實生活裡,年輕人千萬不能這樣去談戀愛。想像力是個好東西,但我們仍然要選擇真實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