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國企為什麼這麼累(奇瑞是如何一步步從一個小地方國企)
2023-07-12 22:39:16 1
奇瑞不僅創造過連續14年自主品牌銷量第一的記錄,同時還正向自主研發了中國第1臺汽車發動機。
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是國產品牌裡面絕對的老大。
奇瑞作為安徽省蕪湖市的地方國企,到底是怎樣做到的?今天我們來講講奇瑞的故事。
奇瑞成立於1997年,當時是叫做「安徽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零部件公司?因為當時它是沒有汽車生產資格的。
開始幾年奇瑞造車子,都是偷偷摸摸進行的。奇瑞的造車項目,其實早在92年就開始布局了。
當時蕪湖剛剛經歷過洪災,得趕快恢復經濟。市政府一聽:「「哎」蕪湖一個村辦工廠,靠著一個簡單的設備,一年造了幾百臺車,創造了1個多億產值?」
心裡想:造車這麼掙錢,造啊!
最開始蕪湖市找來了一汽這個大腿,「啪」一抱,就成立了一汽揚子底盤廠。但沒想到因為銷量不佳,才過了2年,各奔東西了。
抱著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蕪湖人就決定自己幹。和一汽打過交道,決定去一汽挖人。
於是在96年,奇瑞從一汽挖來了一個對奇瑞非常重要的人物,叫尹同躍,也就是後來奇瑞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尹同躍到了蕪湖的時候,一臉懵逼,發現條件不是一般的艱苦,手上只有30萬市政府批下來的資金,這個錢在當時頂多就買臺思域。
沒辦法,研發團隊前2年只能在破舊的毛廠房裡面上班,沒空調的,夏天人扛得住,但是電腦總是要死機,太燙了;冬天大家手上全都是凍瘡。
熬到1997年,政府大筆投資才真正下來,奇瑞才算是正式踏上了造車的道路。
造發動機被外國人欺負說來也巧,大家都說奇瑞發動機厲害,而且奇瑞最開始就是先造的發動機。
1997年,奇瑞因為買不到發動機,只好花了2980萬美元,引進了一條福特汽車的二手發動機生產線。
當時國外技術人員還提出了一個「交鑰匙協議」的不平等條約。
什麼意思?就是國外技術人員組裝的時候,中國人不可以進去看的,只能等設備全部裝好了之後,才能拿啟動鑰匙。
說白了:東西是可以給你,想學技術?沒門!
不僅如此,這些國外技術人員還喜歡「摸魚」,幾個月都沒裝好一臺生產線。
最後奇瑞真的是等不住了,決定讓國外人員:「你們回去吧,我們自己來裝。」
500多天自我鑽研,生產線最終在98年年底,完成了安裝和調試。又過了5個月,第1臺發動機點火成功。
這就意味著這個難題終於算是解決了,之後還要解決車身和底盤。
因為尹同躍是一汽來的,所以奇瑞就決定照著捷達來吧,車身也不能完全照搬,對吧?
所以奇瑞採取了「曲線救國」的一個策略:從西班牙的西雅特汽車公司,買來了Toledo車型的技術。
因為Toledo和捷達,本來就同一個平臺出來的,所以說,車身造出來,直接能和底盤搭配,根本就是不要改,繞一圈。
就是這樣,1999年12月18號,經過千辛萬苦,第1輛奇瑞風雲正式下線,奇瑞終於把車子給造出來了。
車子造出來卻沒有「準生證」好不容易車子是造出來了,但是奇瑞沒有造車許可證。奇瑞風雲成了「黑戶口」,是不能光明正大地往市場上賣車的。
這就有點像:現在的電動車、老頭樂、四輪的殘疾人專用車,有點這種感覺,有些不是也沒牌照嗎?
蕪湖市政府又只能「曲線救國」了,把奇瑞納入了客車目錄,打著擦邊球,所謂的「偷偷摸摸」地當計程車賣。
銷量也不怎麼樣,1年賣了大概2000臺左右的樣子。
奇瑞和上汽「聯姻」獲得生產資格好不容易「生」出了兒子,不能一直這樣當「黑戶」啊,沒名沒分的。
但是在國家那邊拿個「準生證」,幾乎又是不可能的,申報難度太大,而且自己本身就是背後搞小動作的,一申報不就是自投羅網了嗎?
「「哎」爸爸,我幹了一件你以前不讓我幹的事情,你現在能不能同意一下?」
現在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國內大型車廠合作,加入它們,也就變相地拿到了生產許可證。
就有點像:有些朋友就特別想要一線城市的戶口,人也不在那邊,搞了個「協議結婚」,落戶,有一點像。
開始問過一汽、東風:「你誰啊?」都不理你的,後面再問上汽,最開始也是不同意的,說白給也不要。
但是最後在市政府的努力斡旋下,還是成了。你看,這個政府還是很有作為。
以前的奇瑞車上,你是可以看到「上汽奇瑞」的字樣的,也就是那個時候繞出來的東西。
不過上汽一開始是沒給奇瑞好臉色的,規定了一個「四不」原則,啥意思?不投資、不分紅、不參與管理、不承擔風險,而且奇瑞還得給上汽20%的股份。
這就和一些為了拿戶口的協議夫妻簡直是一模一樣,一個給錢,另外一個什麼都不給的,就是要一個名分,要一個身份,對吧?
奇瑞也沒辦法,你要就給你,有生產資質就可以了。
奇瑞快速發展、開始騰飛01年到03年,奇瑞銷量快速上漲靠著上汽,奇瑞這下是名正言順有了身份,可以放開手腳來賣了。
當時奇瑞風雲靠著8.8萬元的定價,比同級別的捷達便宜1/3,而且底子、外觀本來就借鑑捷達的,很快就被市場接受了。
而且在2001年,立馬開始大賣2.8萬臺,相比前一年,銷量上漲了1400%。
最後扣除成本,盈利13億,連當時奇瑞高管都在感嘆:「原來造車這麼掙錢啊。」
接著02年、03年,銷量繼續是成倍地上漲,分別是5萬臺和9.03萬臺。
而且03年,也算是奇瑞關鍵的一年,不光是推出了最著名的車型——QQ,同時間,奇瑞和奧地利的發動機公司AVL合作,設計了多達18款發動機。
這個也為以後奇瑞研發自主發動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這邊上汽看到奇瑞銷量暴漲,於是就和奇瑞說:「要不我多投點,你讓我多入點股份?」
我這麼想想,奇瑞大概是這麼想的:當初我找你的時候,愛答不理,還說不投資了、不承擔風險了、白要我20%的股份了,現在開始獻殷勤了?不同意!
上汽多次增股不成,在03年和奇瑞結束了這一段「聯姻」,而這一年奇瑞自己也拿到生產資格了,算是有「獨立戶口」了。
但是憑良心公平講,上汽也沒有那麼勢利,合作幾年,的確也是幫了奇瑞不少忙的。
首先通過自己的營銷網絡,幫奇瑞打開市場的;接著奇瑞因為風雲車身、底盤問題被大眾起訴,也是上汽幫忙搞定的。
只不過大家都是談生意,利益為先罷了,所以大家不用帶情緒,就是個正常的商業上面的分分合合。
04、05年奇瑞開始留下隱患奇瑞在04年遇到一些麻煩:先是領導層變更,原來的董事長詹夏來辭職了,同時奇瑞QQ被通用起訴抄襲,所以導致銷量有所下滑,只有8.65萬臺,也不少了。
好在事情解決好了之後,05年奇瑞的銷量大漲118%,達到了18.9萬臺。
這麼看起來,04年、05年總體表現還是過得去的、不錯的,但是已經隱約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首先就是:企業人員內部調整過於頻繁,會影響發展的。
然後就是05年,「以量換市場」的一個行為,導致之後的奇瑞,低端和便宜的形象深入人心了,同時也壓縮掉自己的利潤空間,導致之後負債就增多。
這個埋下的地雷,以後讓奇瑞吃了很多的苦頭,如果各位朋友有興趣的話,以後我單獨、專門講一下。
當然05年奇瑞還做了一件大事情:第1臺完全自主正向研發的ACTECO發動機點火下線,標誌中國品牌終於開始有自己的發動機了。
06、07年奇瑞迎來巔峰時刻所以說,在此之後幾年,奇瑞銷量繼續節節攀升:06年,30.5萬臺;07年,38.1萬臺,都是很不錯。
而且在07年8月22號,奇瑞第100萬輛汽車下線,可以說是奇瑞又創造了一個國產車的裡程碑。
這2年算是奇瑞的巔峰時刻了,銷量在所有品牌中排名第4,是所有,豐田、本田這種全部都是排在一起的,它都能排在第4。
08年奇瑞銷量短暫下滑後來08年,奇瑞銷量開始下滑了,當年賣了35.6萬臺。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中國汽車銷量增速下降了,從前一年的21.84%直接降到6.7%了;再來就是奇瑞自身也出現不少問題。
首先同年8月份,它換了個銷售總經理;拳頭產品奇瑞A3,各種「跳票」,下半年9月26號才正式上市,也是會影響銷量的。
所謂的「新的企業戰略」、「多品牌轉型」,這麼一搞,也容易出問題。
09年、10年是奇瑞最後的輝煌接下來09年,又是對奇瑞來說非常重要的年份了。
這一年,奇瑞把自己拆成了4個品牌,分別是:奇瑞、開瑞、瑞麒,還有威麟。
安徽師範大學《奇瑞汽車營銷模式對策探析》裡面講:奇瑞選擇多品牌戰略是為了擺脫國產汽車低端、廉價的形象,布局一個中、高端的汽車市場,做一個嘗試。
奇瑞當時一口氣發布了15款車型,可以說是史無前例了。當然多品牌策略,開始確實是給奇瑞帶去了不錯的回報的。
09年銷量超過50萬臺,同比增長40.5%;10年更是達到了68.2萬臺,連續2年銷量是創新高的。
國產發動機,哪家最好用雖然這2年奇瑞成績看起來異常亮眼,銷量超過70萬指日可待。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奇瑞只不過是迴光返照,最後的輝煌了。
為什麼?不是只有奇瑞一家呀!
比亞迪看了今天這個視頻,它不高興了,說:「我不服!」然後吉利看了今天我說的這個東西:「朋友你講得不對,你把我們放在哪裡?」
國產車一個個都是生龍活虎,強大得不得了,它們也有它們的發家史,它們也有它們的致命策略。
關鍵詞:國產車想了解的話很簡單,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國產車」就可以了。
平時是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乾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挑自己喜歡的版本就可以了。
關注「備胎說車」,回復關鍵詞「國產車」,了解一下我們的自主品牌,現在到底怎麼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