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爾類似的電影有哪些(阿黛爾的生活尺度有點大)
2023-07-12 22:35:38 1
看電影的時候,最想幹的事是穿越到電影裡,把Adele那撮像鼻涕蟲一樣的在臉上晃悠著的頭 發給薅起來!
不過按照這個電影基本所有細節都有所指的調性,這撮頭髮顯然是特意安排。
演員本人長這樣。
妹子那時候才不到20歲,憑藉《阿黛爾的生活》獲得當年「凱撒最佳新人「等眾多國際大獎。 自然沉浸式的表演,讓人不得不佩服,為片子「犧牲的」可遠不止那撮邋遢的頭髮。
《阿黛爾的生活》
La vie d'Adèle
很多人評價這是一部非常真實的電影,甚至讓人感覺到恐怖。
技術上來說,真實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晃晃悠悠的鏡頭,像是手持拍攝,感覺就像一部紀錄片, 增加了代入感。
懟著演員臉拍的鏡頭極多,倆女主的臉部情感表達幾乎滿分,讓人感同身受。
倆女主的同性之愛貫穿整個故事,但電影探討的東西遠不止於LGBT,階層,缺陷,悲劇的本 質,人的原始性和社會性......
電影第一個鏡頭是Adele起來上學趕公交,在她趕公交的背影上結束。
電影最後一個鏡頭也是 Adele的背影。這種對應般的小細節賊多,不禁感嘆,藝術片導演小心思老多了。
高中生Adele日常頂著鳥窩頭上課,聽聽老師講課,時不時走走神,一天很快就過去。晚上回 到家吃飯,一大盆意面,Adele吃得嘴巴周圍都是,父母絲毫沒有在意,全家盯著著電視,底 層工人階級家庭是了。
然後就是Adele躺在床上安睡,非常原生態,like a baby。
這就是Adele的一天,每一天。
Adele出門的鏡頭出現多次,非常強的生活紀錄片感覺。
伴隨路邊藝人打鼓的BGM,Adele遇到了讓她一見鍾情的那個人,那時一頭藍色短髮的 Emma,對應前面上課「一見鍾情」的內容。她們只是擦身而過了,不過Emma也回頭看了 Adele,明顯注意到Adele。
晚上Adele夢到和Emma不可描述,並不禁自慰了起來,Adele從夢中驚醒,感覺事情有點不 妙。這床戲看下來很有感覺,表演,拍攝角度都棒極,圖片太難截,就不截了... 為了確認自己性取向,Adele和一個喜歡她的男生睡了一覺,過程卻毫無快感。
意識到自己可 能是個同性戀,Adele感覺被嚇到,不禁哭了起來,邊哭邊從床下拉出零食吃,無助的時候, 食物總能給人帶來原始的安全感。
接下來的鏡頭,我第一遍看的時候誤解了,畫面是Adele在參加遊行,我以為是要表現Adele 是個獨立,有反抗思想的女孩。
再看時,注意到那時的BGM:我們是社會棄民,總是在門檻外,找不到歸屬,沒有工作......
這顯示,Adele應該是屬於移民家庭,而這對她的成長有些不好的影響。
第二次上課討論的主題是:小。延伸到無助,不夠成熟,不夠強壯,悲劇。
隱隱感覺後面劇情不太妙。
Adele和GAY蜜出來玩,在同性酒吧終於又見到Emma,Emma主動靠近,倆人聊了起來。
Emma是大學藝術四年級的學生,知識閱歷比Adele豐富,面對Adele的懵懂無知,Emma逗 得很是開心。
那時Adele才15歲,天真爛漫正是少女最美麗的地方。
由於和Emma見面被朋友看到,Adele被質疑是蕾絲。她極力否認,即使她那個GAY蜜表示這 沒什麼,Adele還是否認三連,甚至要打起來。前面移民遊行裡唱的「找不到歸屬感」在這裡 表現了出來,Adele缺乏安全感,她太弱小,害怕被當成異類。
上課鏡頭又來扣主題了,這次聊到:缺陷的自然性,萬物都有缺陷。
去Emma家,吃上好的牡蠣,Emma教Adele用檸檬汁澆著吃,而Adele家最常吃的是簡單便 宜的意面。
電影幾乎僅用食物表現倆人所處家庭的階級差別,可謂「四兩撥千斤」,無需其他描述,即反 映出:階級不同而需求不同。
她們互相愛著對方,並沒有覺得這會是兩人之間的阻礙,飯飽酒足,享受美好的交歡,幸福至 極。
Emma開始走進Adele的世界,並逐漸成為她的世界。
在Adele的生日派對上,BGM放的是《I Follow Rivers》歌詞一遍遍唱著:I Follow You deep sea...
暗指在Adele和Emma的感情中,Adele是追隨於,依附於Emma。Emma是她前進的光,給 她無比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後來她們同居了,Emma常給Adele畫果體,這裡Adele和《鐵達尼號》裡Ross同款動作, 致敬?
從這裡開始Emma頭髮變成了金色。
Emma的朋友來家裡聚會,大家聊著藝術,哲學,Adele全然不懂,茫然無措,主要的作用是 給人夾菜倒酒。
聚會結束後,Emma提議Adele的生活應該豐富一些,而對於Adele,她有Emma就夠了。
在她們剛開始交往的時候,Adele就是精神世界比較匱乏的狀態,不過那時候Adele才15歲, 可歸咎於不太好的原生家庭環境,Emma也了解,對她的精神世界沒有過高期待,由於這個差 異,也帶來了些別樣的相處樂趣。
Emma原以為Adele隨著走向成人獨立後,精神方面也會慢慢豐富起來。
比如在Adele說只想 當個幼兒園老師時,Emma接了一句: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Adele身體脫離了原生家庭,心理上卻沒有,再過10年,Adele的精神世界也不會豐富起來, 因為她沒有這個「內需」。
愛情可以跨越性別,但是跨越不了階層,指精神層面的階層。
Adele一直處於偏兒童的狀態,需求偏於原始,食慾旺盛,不修邊幅,難以控制情緒,需要指 導。
Emma則是成人化的,注重精神追求,自控果斷,目標性強,有很強的事業心。
成熟起來的Emma對伴侶的需求更多是精神契合,而Adele給不了。
分開是必然的事情,對應前面上課鏡頭提到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和人類的內核有關。
縱觀倆人的感情從開始到結束,換成一男一女也同樣成立,說明同性戀愛間關係模式和異性戀本質是一樣的,只是性別的差別。
分手後的Adele還是沉浸在和Emma的感情中痛苦著。
一個人去他們老地方,半夜醒來痛哭, 躺在海裡讓身體被藍色的海水包裹......
你我失戀時不都是這般狼狽模樣?
在影片裡,藍色象徵Adele和Emma的愛情,初見時Emma的一抹藍發,到熱戀的Emma都是 藍色的,因此片名也叫《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藍色本是冷色調,卻也可以是最溫暖的顏 色,情感的世界就是,非常主觀。
當Emma頭髮變成金色,象徵她已經進入人生的新階段,而Adele還是停留在15歲。
幾年後,倆人在Emma的畫展上見面。Adele精心打扮,一身藍衣現身,而Emma身上已經沒有一點藍色的影子,尋覓半天,在曾經Emma給自己的畫像上找到了藍色,但都是曾經了。
Adele落寞離開,一身藍色漸漸縮小在鏡頭裡,BGM響起,是兩人初見時候路邊藝人打鼓的調 子,物是人非,而生活還是要繼續,每個人都是如此。
最後放點電影小介紹:
1.影片獲得2013年坎城「金棕櫚獎」
2.豆瓣評分最高同性片NO.10
3.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朱莉·馬洛的漫畫《藍色是一種暖色調》,結局和電影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