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新喜劇之王電影解析(臆想的自我救贖)
2023-07-13 10:09:47
說實話,《新喜劇之王》是我近期以來第一部沒有在電影院看的周星馳電影。
江郎才盡?炒冷飯?吃老本?或許這些字眼在《功夫》之後,早已經跟周星馳如形隨形。
《西遊降妖篇》開啟了「冷飯時代」,籤了對賭協議之後的周星馳更是變本加厲,不光效仿劉鎮偉在《大話西遊》上幾番耕耘,如今還要帶來被影迷奉為喜劇文藝片的《喜劇之王》。
我相信即使再對周星馳有情愫的人,也敵不過這連環衝擊。
《美人魚》好歹能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對生存環境做出新一輪審視。《西遊系列》最起碼都是全新的劇本和故事線,在擴充對西遊系列認知的同時,也有一些周星馳獨特的情愫暗藏其中。
可這部《新喜劇之王》,在預告被被爆出來的時候,就已經罵聲一片,熟悉的BGM,熟悉的「我養你啊」,帶來的並不是影迷深陷在1999年的心碎回眸,而是經典被周星馳親自毀滅的恐懼。
炒冷飯炒到了《喜劇之王》,人們這才意識到,周星馳已經把毀滅自己的經典當成了自己老來的事業。
最終《新喜劇之王》在與前幾作同為春節檔的檔期裡,卻取得了近幾年周星馳電影的最低成績,只有6.24億票房,甚至不敵《熊出沒》,豆瓣評分更是達到了令人驚人的5.7分。
這讓白髮蒼蒼的周星馳在熒幕前又消瘦了幾分。
同樣的,我本人也是這人海中一雙冰冷的眼,在被冠以「炒冷飯」的周星馳面前,終於背叛了他。
甚至在該電影登錄流媒體之後,也棄之如敝履,就像一個隔斷童年終於成人的大人,對著離去的星爺滿是惋惜和決絕。
但是這部《新喜劇之王》真的是爛片嗎?疫情中片荒的我在列表裡隨便波動,最終滑鼠落在了這部《新喜劇之王》上,奔著「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精神,打開了這部電影。
星爺,對不起。這句對不起,來得太晚了。
誠然,《新喜劇之王》的主旨劇情還是老套路,一如既往的用喜劇敘事的形勢來闡述悲劇的內核,以小人物為切入點來展現「努力,奮鬥」的熟悉口號。
片中的喜劇包袱也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都是動作與行為的強烈反差,而且很多梗都是照搬的以往的包袱,比如最讓人熟悉的「踩鞋」「尬演技」等等老梗。
雖然這還是能讓人會心一笑,但也避免不了「炒冷飯」的嫌疑。
而電影的後三分之一則是被觀眾噴的最厲害的段落,因為比起《喜劇之王》中結尾的升華,《新喜劇之王》裡完全變成了一個童話,整部電影的基調突然南轅北轍,為了美好而強行拐彎的劇情走向讓人摸不清頭腦。
而我帶著這份先入為主的觀念,在觀看完《新喜劇之王》之後,我認為:《新喜劇之王》的後三分之一才是周星馳真正創新的地方,也是全片最大的亮點。
當然,我想你已經猜到了,在電影上映期間,早就有人發布「如夢在車禍那晚早已經死了」的推論,對此我的看法是,我贊同一半。
當然我贊同的並不是「後半段基本都是一群人對著鬼演」而是
「後半段的事情都是沒有發生的」。
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女主如夢的幻想,或許在車禍後昏迷成植物人,或許煙消雲散,但電影的後半段都是在交代如夢的主觀臆想,而這一大段臆想的鑰匙,就是那個聒噪的角色——馬可。
在電影中,馬克在導演喝令提出劇組後,如夢的母親透露了一個事實:如夢就是看了馬可的《孤兒尋親記》才喜歡上演戲的,馬克是如夢的啟蒙老師。
乍一看這段情節還是會認為這是周星馳式的反諷,而換個角度來看,對於如夢而言,馬克的意義已經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了演員的夢想。
可是在實際接觸中,過氣七八年還是狂妄自大的馬克幾番欺負如夢,在如夢的主觀視角中,這就是演員的初心在狠狠地踐踏自己的靈魂。
而最後,馬克被趕出劇組,對於觀眾而言這大快人心,而對於如夢而言,這就是一個具象化的夢想在眼前自爆了。
但這還沒完,當如夢父親藉機讓馬克勸自己女兒放棄夢想的時候,馬克反而回頭一句「她很努力,她會成功的」再次打破了如夢的心境。
自此,馬可已經從最初的夢想而變成了一個人生與夢想、毀滅與重生相互交織的複雜符號,一個錯位的角色鏡像,在如夢屢遭碰壁的崩潰中,馬可是她幻想中充當「擺渡人」的最佳人選。
從1.03開始,影片的最後1/3,馬可是分為3段牽引了如夢的。(好奇怪都是3)
馬可的贖罪那個大雨磅礴的夜晚之後,電影正式開始了結局部分,也就是被人飽為詬病的「畫風突變」,在這裡剛才那個盛氣凌人的馬可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死跑龍套」的。
對,就是「死」。
他眼神拘謹捉摸不定,看到副導幾乎要點頭哈腰,哪有一點剛才的樣子,飾演死屍還要問是睜眼閉眼,還要琢磨死屍的心理動態。
這一連串的表現,像不像如夢?
對,從這裡開始發生的一切,都是如夢的幻想,為了馬克這個複雜的符號在她心中再次變的純淨,同時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抽取一份馬克的認同,她用了最為簡單也是最為幼稚的方式:幻想這個用腳踩臉的「初心」經歷了自己所經歷的,承受自己所承受的。
這還沒完,跑完龍套的馬克還要被嘲笑,在化妝間被人發現落荒而逃,在巴士被人發現淪為笑柄。
至此,馬克在如夢心中完成了該有的奮鬥過程,也讓他在被嘲笑的過程中抵消了對如夢的傷害。
馬可的救贖這裡的救贖,並不是馬可的自我救贖,而是功成名就之後重回巔峰的馬克,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他來挽救如夢的演員夢,也終於完成了如夢心中「初心」該有的樣子。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何分別——《少林足球》
我一直認為,人是不可能沒有夢想的,它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會存活在我們心中,但最後又面對現實而隱於心中,在瑣碎的生活裡消磨殆盡。
在背叛和辱罵之後,如夢終於放棄了夢想,褪去了演員的身份,在餐館做了一名服務生,這是幻想中如夢的負面情緒表現,現實終於擊潰了她,她開始自暴自棄,並且欺騙自己活得很好。
這是一種自我否定的矛盾狀態,在自甘墮落的同時,但如夢知道,那個「踩著七彩祥雲的大英雄」來了。
因為「嚇尿事件」重回巔峰的馬可,莫名其妙出現在了如夢家門口,馬可一反常態開始訴說著夢想云云,還帶來一個「入圍周星馳新電影選角」的空降喜訊。
下面發生了詭異的一幕,此前「打不死的小強」如夢開始吐酸水,稱沒人看得起自己,而此前「人人得而誅之」的馬可反而安慰起了如夢,走之前還說了一句如夢的話:
「只要不投降,就是成功。」
不難理解,這既是如夢的自我調解,假定出一位成功人士來救贖自己。
或許每一次如夢在遭遇傷害的時候,她都是這樣安慰自己,馬可的出現就如同一個強有力的大手,一把將她撈出泥濘的現實,重歸美好的夢想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馬可出現的鏡頭非常值得玩味,這段場景用了兩個長鏡頭來表現馬克對如夢的思想侵入:第一個鏡頭由女主開始,轉到作為闖入者的馬可,他將自己的思想傳達出來,鏡頭跟隨他而動,最終定格在一家人視線中間的門口。
第二個鏡頭視點是父母,最終的定格是由外向內看,一家人的思想發生了改變,女主被馬克徹底改變。
到了第三階段,電影算是真正到了結尾,如夢應了馬可的建議前往試鏡,前幾個項目可以依然是女主對「試鏡」這一動作的常規印象,但到了最後拼演技的時候,本片最驚人的亮點出現了。
扮演「騙子」的時候,如夢如法炮製的複製了男友的表現,冷漠和嘲笑盡收眼底,詮釋了「藝術源於生活」。
而扮演「被騙者」的時候,如夢卻沒有重現自己的反應,反而咄咄逼人,不光反擊了騙子的話術,甚至將他一頓暴打。
同樣,這闡述了「但高於生活」的同時,也寄託了自己的夙願,她渴望自己是這樣的,在終於得到試鏡的機會中表達了自我追求的強烈嚮往。
當然,這一反常的表演讓如夢順利晉級,成功拍攝了「周星馳的電影」,鏡頭一轉如夢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如夢父母也到了頒獎典禮,劇情順理成章的,自然是如夢登上領獎臺。
而然這時候,再次發生了詭異的一幕,在角逐最佳女主角的頒獎典禮上,大屏幕沒有播放如夢在新電影裡的表現,反而播放的都是如夢在奮鬥中曾經遭受的種種。
而後,在如夢生活中的人陸續出現,支持如夢開心的富二代,傷害過如夢蹲著吃泡麵的男友,「塑料姐妹花」後被當空氣的室友,「宇宙爆炸也輪不到你」被忽視的年輕導演。
當然,還有那個救贖過如夢的馬可,是他喊出了如夢的名字,是他將那份榮譽交付到了如夢手中,如此看來馬可的出現不僅僅是頒獎嘉賓,而是曾經那個複雜的符號,又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夢想。
「人生啊,就兩個字:如夢。」
在兩人擁抱的那一刻,是馬可的認同,也是是如夢經歷過否定和掙扎後的自我救贖。
最後,成了大明星的如夢,回到了那個奮鬥過的片場,這時候出現了一位「龍套」演員,她的一言一行像極了曾經的自己,在複製了「宇宙滅亡」的臺詞之後,如夢在結尾又添加了一句。
而這一句正好是車禍前馬可對如夢說的最後一句話:
「繼續努力吧,你會成功的。」
至此如夢的幻想結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周星馳曾說過,對於自己跑龍套的這段回憶是自己非常強的情節,一直非常關注,在創作的過程中非得是自己有感覺才行,所以就把它做出來了。
可能對幽默形勢的秉承是「舊的」,但對電影哲學的變化和思考,卻是周星馳一直在做的事。
電影用類似《陽光燦爛的日子》模式,在虛幻中進行著一次次的自我對話,可與姜文不同的是,周星馳是沒有旁白的。
但沒有旁白,就是周星馳最溫柔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