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工資排名(長三角九大城市釋出1.5萬個高端職位)
2023-07-13 15:23:53 1
長三角工資排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月 蘇州報導9月27日,一份包含1.5萬個高端職位的「英雄帖」悄然掛出,發布者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大城市,需求涵蓋多個科創領域高薪崗位,20萬年薪以上的崗位佔一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長三角工資排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長三角工資排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江月 蘇州報導9月27日,一份包含1.5萬個高端職位的「英雄帖」悄然掛出,發布者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大城市,需求涵蓋多個科創領域高薪崗位,20萬年薪以上的崗位佔一半。
G60滬昆高速,串起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等9個城市,形成長三角地區的「科創走廊」。目前,該地區的科創力和科創量兼具分量,歸結原因,當地政企認為「人才是第一驅動力」,這是上述「英雄帖」出臺的背景原因。
在第四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於輪值城市蘇州開幕之際,招人、留人、育人的話題再次大熱。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機器人產業招聘需求急迫,持續擴大的IT基建形成長期人才缺口,而企業呼籲產業鏈進行優化,「既要有做麵包的人,也要有做麵粉、種麥子的人。」此外,高校正在進行重大學科調整,以便銜接人才的「斷層」。
招人就是招資源
「一個行業帶頭人,帶來的效果甚至是令產業從無到有。」在談及高新產業吸納高端人才時,蘇州協同創新智能製造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偉娟這樣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發現,人才集聚程度,往往和產業成長力具有極強的正相關關係。
據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慶文介紹,在蘇州,超過6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獨角獸培育企業由領軍人才創辦。他又介紹,目前蘇州有高層次人才34萬人,而入選國家級創業類人才數量已連續9年位列全國首位,另外留學回國人員和外國人才分別約佔江蘇全省的1/4和一半。記者查詢數據,蘇州在2021年實現GDP達22718.34億元,佔江蘇全省GDP總量19.4%,排名第一。上述數字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越集聚、經濟實力越強。
蘇州亞盛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大俊則認為,是人才集聚令蘇州誕生了生物醫藥產業。「全國30%的生物醫藥創業人才都聚集在蘇州,作為對比,在香港或科創板上市的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中,蘇州佔約1/3,排名全國第一。」
吸納行業帶頭人,因此成為了企業頭等大事。許偉娟在受訪時坦言,人才不僅能帶來技術突破,也同時帶來了市場和產業。「在首次籤約清華系學子成為我司技術帶頭人後,更多清華畢業生循著學長足跡來我們這裡求職。」這樣一個高學歷人才團隊,進一步助力企業進行關鍵技術突破。「除此以外,這些高端人才對國家戰略也往往具有敏銳把握,這能助力企業一次又一次捕捉到重大市場需求。」許偉娟指出。
9月27日,在G60科創走廊九大城市放出的最新招聘需求中,九大城市在工業網際網路、新材料、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戰略性產業上列出了上萬個職位,此外嘉興、蘇州則為嘉善復旦研究院、中電科三十六所等具體企業列出了眾多空缺崗位,蕪湖還列出了大批高校教研崗位。從相關招聘內容中,人們可以讀到當地的下一批產業發力點。
留人需要「留心」
蕪湖市人社局黨委書記、局長吳秀麗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透露,每個周六或周日,相關領導都會與六位企業家代表或人才代表進行談心。這也反映了政企通過「打動心靈、留下心靈」的方式留住人才的策略。
截至9月25日,這樣的暢聊早餐會已經舉行到了第六十五場。當天,蕪湖市委書記單向前以及蕪湖市領導張東、後名文,與6家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對談。吳秀麗告訴記者,在會上,受邀的六位企業家將介紹企業發展狀況,也會反映問題,和政府共商解決方法。
近年來,蕪湖市主要經濟指標表現亮麗,該市統計局數字顯示,今年1至4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6%,比全省高5.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位;新增328家規上工業企業,位居全省首位。此外,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等,也逐漸成為蕪湖兩張亮眼的產業「名片」。
主動發聲,讓人才感受到城市的歡迎和擁抱,這是蕪湖市亮出的態度。2021年,蕪湖出臺「紫雲英人才計劃」,並成立安徽省首家人才發展集團;2022年2月,蕪湖公開《蕪湖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認定及相關補貼發放實施細則》。此外,蕪湖市還正在探索「人才飛地」建設,與周邊競爭力更強的城市達成了資源共建、人才共育的協作。吳秀麗告訴記者,「孵化在上海、產業化在蕪湖」「研發在上海、生產在蕪湖」的模式都在探索中,歡迎人才前去蕪湖享受當地的政策、為蕪湖服務。
除了政府,企業也同樣關注對重要人才的「留心」策略。「為了抓住機器人產業的飛速發展機遇,我們將人才視為第一生產力。」追覓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副總裁曹莉莉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像機器人這樣的產業,其實是一個結合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人工智慧等多學科的複合化產業,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高,人才缺口大。由於行業發展迅速,同時也得益於蘇州當地出臺的住房、落戶、退稅政策,令全國機器人相關人才奔赴蘇州吳中區。根據8月發布的《蘇州市培育發展機器人產業創新集群2025行動計劃》,蘇州的機器人及數控工具機產業產值,將在2025年突破1800億元,成為全國的機器人產業樣板城市。
「除了薪資待遇方面的吸引力,我們也越來越注重員工的長期發展,多樣的激勵制度,完善的人才發展支持體系,鼓勵鑽研創新的團隊氛圍,讓人才能夠在公司不斷成長。」曹莉莉表示,全司員工平均年齡約28歲,事業長遠規劃和對他們發展的支持,也是追覓能「留心」的重要原因。
本地培養彌合「斷層」
「招聘只能解決短暫的問題,本地培養才是長久之道。」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合肥濱湖科技城管委會科技創新部副部長潘若愚如是表達了他的觀點。
長三角城市,佔據4%的國土面積,創造約1/4的全國經濟總量。要保持經濟動能,也需要給這輛「汽車」不斷補充油氣或電力。
萬寶瑞華人才管理諮詢公司南京、蘇州負責人李春榮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人才需求有其特殊增長軌跡。「新興產業在搭建的時候,往往先從高校招聘學術人才,成熟後就會從同類公司甚或從海外『挖人』。」由於對招聘的學歷、學科背景有規定,「人才池」裡的競爭十分激烈。
雖說在個別產業、個別崗位上的人才大戰,硝煙味已經十分嗆鼻,但社會大眾還是經常在報端、社交媒體上見到高學歷人才遭遇求職窘境的消息。這反映人才資源配置出現了一些「斷層」。
「現在大家都忙著做麵包,但也需要做麵粉、種麥子的人。」潘若愚指出。在社會經濟轉型中,有些城市肩負著突破技術「卡脖子」問題的使命,更多城市仍然在產業升級的工作。「我們的人才培養,需要去彌合中間的斷層。」他指出,同時他還建議繼續加強IT基建的人才培養,因為這是諸多產業進行信息化升級的基礎,具有長期需求。
著眼本地人才培育,更將成為地方產業穩固的立身之本。「招聘高端人才,一次只能招聘幾個,是在解決領軍問題。其餘成千上萬的大規模人才隊伍,主要還是應該從本地高校走出來。」潘若愚強調。
著眼本地院校、產教聯合的策略,其實早已在長三角多城市得到布局。據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楨介紹,從2002年起,蘇州獨墅湖科創區以「研究生城」的名義成立,開始大力發展本地高校資源,之後發展出33家高校、14 1所中科院系研究所,為蘇州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提供了人才支撐。
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校長吳韜則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介紹,該校重視「產教融合」,並以設立相關機制、進行資格認證的方法保障學生具備足夠的職業技能水平。「學校層面的產業指導委員會,已深度介入產業人才培養,每個月都進行高級別的課程調整討論會。」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