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自駕遊指南(少林寺僧人很友善)
2023-07-12 21:18:01 2
二十年前第一次遊少林的時候是個五一假期,記憶裡只有人擠人地排隊和拒絕了同學說爬嵩山的提議,至於寺裡到底是什麼樣我完全不記得了。正好老媽也沒去過少林,所以這次洛陽之行返回的路上我便安排再遊一次少林。沒想到,這次倒是真的印象深刻了。
從洛陽關林到登封少林寺並不遠,85公裡只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快到的時候剛好是中午。
擔心景區吃飯貴,便在路上一家類似於農家樂的地方停了下來。前兩天在洛陽吃飯便宜量又大得讓人感動,以為這裡也和洛陽一樣,結果是此行唯一被宰的一次。
看菜單東西就不便宜,野菜炒雞蛋45元,燴麵18一碗,比洛陽貴得多,當時想既然停下來就湊合吃一口吧,老闆強烈推薦牆上圖片上的羅漢豆腐,我在菜單上沒看到,想著一個素菜能貴到哪裡去,就同意要了,結果結帳時這個羅漢豆腐要88元,簡直太誇張了!
燴麵也是清湯寡水,比洛陽的味道差遠了。後來到了少林寺景區裡發現燴麵才10元,所以要去少林寺玩的親千萬不要在沿路吃飯。
少林寺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腳下,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之一,不過聽當地人說,在李連杰的成名電影《少林寺》火之前,這「天下第一名剎」是很破敗的,如今當然是實力最強的寺院之一,而且還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老媽第一次來,還是很興奮的。少林寺的山門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的,現在看到的肯定是後來翻修的,門額上啟功題的「嵩山少林」四字蒼勁有力。
過了山門便是蒼松翠柏的甬道,在樹林間有一座很容易被人忽視掉的四邊形單簷式磚塔——法如塔。法如是唐代禪宗北宗領袖,與神秀、慧能同被尊為禪宗六祖。此塔建於唐永昌元年(689年),是少林寺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塔,因門楣有「釋迦佛塔」字,故亦稱「釋迦佛塔」。
都說「天下武功出少林」,來少林自然都想看功夫,景區也明白大家的心思,所以在到達寺院之前的武術館裡有一個功夫表演是包含在門票裡的,每天六場,時間分別是上午9:30/10:30/11:30;下午14:00/15:00/16:00,每場半個小時。
我們差不多一點半到的,正好可以等著看下午第一場。武館前方還有一個平安鍾和一個吉祥鼓可供遊客祈福,而且都不收費,管理還挺規範的。
我一開始以為這武術表演就是秀一段不疼不癢的拳腿,但沒想到都是真功夫,而且還有可能會失敗。
纓槍刺喉、鋼板砸頭的表演都很順利,但到了要用針穿破玻璃,把氣球扎破那項表演的時候出了意外。要做到穿玻璃扎球是需要超級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我開始以為會是很薄的玻璃,表演之前玻璃會先拿下來讓觀眾看,才發現其實很厚。
然後師父開始運氣,準備投射,結果一連失敗了好幾次。第一、二次失敗的時候觀眾都沒想到,因為之前的各種表演都很順利,直到第三次失敗,觀眾席上的遊客都屏住了呼吸,生怕打擾了師父運氣。但師父還是失敗了。不過沒有一個人起鬨,現在遊客素質真的都提高了很多。然後換了一位師父,換的人第一次依舊失敗了,第二次準備的時候觀眾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來鼓勵,終於這次在針投出的一刻氣球也清脆地爆開,玻璃拿下來給觀眾看,只有中間一個小小的孔,別的地方都完好無損。現場持續的掌聲不斷。
表演的師父年紀都不大,尤其童子功的小師父看起來真的好小啊,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雖然現在功夫肯定沒有武器厲害,但還是希望這些真功夫能傳承下來。小師父們,加油!
看完武術表演,繼續沿著綠樹成蔭的甬道一直走大概10分鐘就是少林寺了。
北魏孝文帝時,天竺(現印度)僧人跋陀到中國傳授小乘佛教,頗得孝文帝拓跋宏禮遇。太和十九年(495年),他下旨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北麓五乳峰下為跋陀敕建寺院,寺院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進了門後,一棵有著1500年樹齡的碩大銀杏樹如大傘般樹立在天王殿之前,記錄著這裡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興衰沉浮。
天王殿因供奉著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紅牆綠瓦,重簷歇山頂。
天王殿後的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不過少林寺裡大部分的建築都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燒毀了,現在看到的都是後來重建的。
院子的左右兩側是大型寺院裡都會有的鐘樓和鼓樓,「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
鐘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嶽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經典在於上面有李世民的親筆籤名,看上圖右側的紅圈圈裡。此碑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
除了「世民」的親筆籤名,最上面「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是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當時少林寺不僅受到唐太宗的封賞,少林僧人還被稱為僧兵,從此少林寺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李世民碑》的旁邊是刻於明嘉靖四十四年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中部有明世子朱載堉所繪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該畫將佛、道、儒祖師融於一體,中間光頭盤膝者為佛祖釋迦牟尼;單看左側,頭戴儒巾者為孔子;單看右側,髮髻帶簪者為道教創始人老子。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造像,殿內不宜拍照,我就文字描述了。殿堂正中懸掛康熙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屏牆後壁有觀音造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的東側是重建於1982年的緊那羅殿,殿內供奉著分別為「護法、妙法和持法」的緊那羅王青銅貼金造像。
大雄寶殿後為藏經閣,又名法堂,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現藏書八百萬卷。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到少林寺開闢譯場,在少林寺西臺舍利塔設立翻經堂翻譯經書。之後,慧光在少林寺弘揚《四分律》等師說,經過多代發展,後世最終形成四分律宗。
在藏經閣月臺下有一口大鐵鍋,是當時僧人炒菜用的。據說當時做飯的師父邊做飯邊練功,他用倒掛金鐘的方式炒菜。
鐵鍋的邊沿上還鑄有鑄造日期「萬曆四年十一月少林禪」。
藏經閣之後是方丈室,當年乾隆西渡洛水至少林寺時曾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故這裡又稱「龍庭」。
方丈室的院內有一棵高大的松樹被粗壯的藤蔓纏繞著,這樣粗的藤蔓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問老爸,這有幾百年了吧?老爸說可能都不止呢。
院內的兩處禪房並不像其他大殿那樣粉刷一新,掉了漆的窗柱,緊閉著大門,不知為什麼沒有翻修,不過這樣的少林寺更顯得古樸而平靜。
方丈室後為立雪亭,又稱達摩亭,相傳這裡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裡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殿內神龕中供奉著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鑄的達摩祖師銅坐像,兩側分別為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龕上懸掛著清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匾額「雪印心珠」。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于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立雪亭之後是少林寺內最後一座大殿千佛殿,又名毗盧殿,不過匾額上寫的是西方聖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侍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聖,「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淨土宗」的最高境界。
殿內的彩色壁畫是少林寺的珍品,沒有被戰火破壞掉,最著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豔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
除了壁畫,一定要仔細看這個大殿裡的地面,當時武僧就是在這裡練功的,地面被踩出了一個個凹凸不平的深坑。
想要功夫深,把地踩成坑!
一位師父在餵鴿子,師父說前兩天清明節的時候遊客多,鴿子都吃得飽飽的,節後遊客少了,他們每天都會餵鴿子,要不鴿子吃不飽。
不是假期的少林寺遊客雖不算多,但這個經歷過興盛、戰火、衰敗、再生,還被很多國際領導人訪問過的古老寺院每日遊客也都不斷,不知道會不會打擾到師父們的修行。
在出大門之前,有個拱門可以通向上藥堂。
這裡大概相當於少林寺的醫院和藥房吧,門口還會賣一些少林寺生產的膏藥之類。
去往塔林的路上,海棠花開正旺。
繼續往西走大概10分鐘是著名的塔林,這裡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安息的墓地,佔地約14,000多平方米,現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現代共計248座佛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建塔時代最全、跨越時間最長、文物價值最高的一座塔林,被譽為「塔林藝術博物館」。
接下來是我在景區裡遇到的最大的「坑」。原本我們參觀完寺院和塔林是想坐纜車去三皇寨,可正趕上纜車維護停運,返迴路上看指示牌達摩洞向前1600米,達摩像1700米,我想著也不遠就讓爸媽去門口等我,我溜達去看看,結果萬萬沒想爬了一個嵩山北麓五乳峰頂!
甘露臺的位置還蠻準確的,走了50米便是。甘露臺是一座高約10米的圓形土臺,也叫譯經臺。據《少林寺志》記載,少林寺創立者天竺高僧跋陀在臺上翻譯《十地經論》時,「經義精闢,感發上神,天降甘露。」因而得名。明代修建甘露殿,現僅存殿基。
然後繼續走,感覺走了1000米了,可也沒見到初祖庵,更別說達摩洞。
下山時才知道我走岔了,到了這個岔路應該走左邊才能到初祖庵,但這兩條路都不影響去達摩洞,因為達摩洞是在山上。
這是我下山時路過初祖庵拍的,那時這裡已經關門了。宋代時人們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遊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
去達摩洞的人不多,但也還是有人去,但都不知道到底在哪兒,有多遠,於是我們結伴而行。走著走著同路人說,「你看,對面那個山的山頂好像是達摩像。」我說,「不會吧?那也太遠了,還要爬山,景區標示牌寫的1700米,不能騙人吧?」
又走了好久,我終於相信山頂那個就是達摩像了。
當看到那陡峭的石階時,我心裡是退卻的,但又有些不甘心已經走了那麼久。我對同路人說,「你看前面的臺階,我不想去了。」同路人說,「都走了這麼久了,別放棄呀。」我問,「你知道達摩洞有什麼嗎?」他說,「不知道啊,到了就知道了。」
看了看從石頭裡長出來的大樹,我又鼓了鼓勇氣。
開始的臺階還不算太陡,但沒有扶手。有些石頭被磨得很滑,下山時我還差點滑倒了。
又走了好久終於來到了這非常陡的石階。幾個當地人正在把山上的垃圾運送下來,一位大媽看我滿臉通紅的樣子不停地說,「慢點走,慢點走」,還叫大家快把垃圾袋挪到邊上別擋住了遊客的路。
沒完沒了地爬啊爬,想放棄,可又覺得都爬了這麼多了再放棄也太不值了。可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終於快到達摩洞了,看這些負重而上的人們更是辛苦。我問他們多長時間運一次垃圾,他們說大概三天左右,但山上修建的物料是只要有需求就要隨時扛上去。
達摩洞是個天然石洞,當年(公元527年到536年)禪宗初祖達摩在此洞內面壁靜坐長達9年。現洞內供有達摩坐像。我不禁庸俗地想,那些年到底是弟子每天來送飯呢?還是洞內會存放一些吃的?但不管怎樣,孤山裡九年面壁,都讓人佩服!
然後是繼續地攀爬。
直到爬到山頂,終於看到了剛才在山下遙望到的達摩像。一看介紹牌才知道我們居然上到了嵩山北麓的五乳峰頂!所以之前那個1700米的指路牌是指海拔的意思嗎?[捂臉]
這高12米的漢白玉達摩像原來是遼寧瀋陽數百位信眾於1995年捐資修建的。
眺望少林寺和我們來時的路,這1700米是我此生目前為止最長的1700米!
下來時少林寺都關門了,擔心爸媽著急,我也是一路逛下,但就這樣,這一上一下我也用了兩個多小時。雖然也因為我沒做好功課才不知道它們在山上,但景區指示牌是不是也該寫清楚一些呢。不另收費是值得表揚的,但沿路我看到不少歲數大的人都累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大多數人走了三分之一的路就返回了,既沒拜到佛,也沒看到風景,還花了很長時間,又累到不行。
下來一看手機,我竟然爬了95層樓高,這還不算走到山腳下的路,這絕不是1700米的距離,所以想去達摩洞的親一定量力而行~
晚上在少林寺旁邊的村子裡吃了碗羊肉燴麵,12一碗,量比洛陽的小,但也夠吃,味道比中午那個農家樂好太多。
小貼士:
1、少林寺門票:80元/成人,60歲以上免費,若坐電瓶車單程15元,索道另付,停車費15元/次。
2、武術表演時間:上午9:30/10:30/11:30;下午14:00/15:00/16:00
3、達摩洞接近嵩山北麓的五乳峰頂,達摩像在頂峰,去的話務必穿一雙舒服的運動鞋。
4、千萬不要在去少林寺的路上吃飯!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