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50集合集(我覺得看了部假電視劇之康熙王朝)
2023-07-13 07:17:40 1
2001年,根據著名的「帝王作家」二月河「落霞三部曲」開篇之作《康熙大帝》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開播。之前的50集版本已經在香港臺灣熱播過了,那個版本的名字更為霸氣,叫做《康熙帝國》。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輪到大陸播出的時候,又改了個不倫不類的名字——《康熙王朝》,難道是要和兩年之前同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雍正王朝》做呼應嗎?
小說《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的處女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但是從電視劇的改編的藝術成就來看,卻明顯不如第二部《雍正皇帝》改編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由本劇的編劇朱蘇進所致。朱蘇進何許人也?此人原先是個作家,後來半路出家做了編劇。至於他的編劇水平如何嗎,你去看看他的另外一部作品《我的兄弟叫順溜》以後,便可從中略知一二了。
陳道明和斯琴高娃是劇中的絕對主演,但是二人在劇中的表現卻實在是差強人意,作為國內影視界的一線大咖,有點名不副實了。
劇中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皇太后動不動就一口一個「我孝莊如何如何」,實在是天雷滾滾。
有很多人都認為《康熙王朝》是陳道明的一生中表演藝術的巔峰,而我卻認為是電視劇《康熙王朝》是陳道明走下神壇的開始。從此以後,他開始變得不會演戲了,演什麼都像劇中的「康熙」了。
這些都還不算,劇中最過分的的鏡頭莫過於是在大戰噶爾丹的時候,由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居然和寶日龍梅居然光天化日之下,在草地裡面滾了床單,還說了一句一句「寶日啊,你可是強暴了朕」。再次把觀眾雷了個外焦裡嫩。作為一名老戲骨,這著實是不應該啊!
其實在該劇中還有一個不是主演卻勝似主演的女演員,她的名字叫做李建群,此人多才多藝,相當了得。專業是學舞美設計的,但是演起戲來,也是遊刃有餘。她除了是該劇導演陳家林的御用服裝設計師,還是他的御用女演員。(《唐明皇》中的武惠妃,《太平天國》中的蘇三娘,《武則天》中的徐才人,《漢宮飛燕》中的班婕妤等等等等,所佔戲份每部那都是相當地重)
既然是導演的人,那就必須安排啊,於是原本書中不存在的容妃奇蹟般的神兵天降,她的戲基本貫穿了全劇的始終(除了少年康熙智擒鰲拜那段),又衍生出來個莫須有格格藍齊兒。既然容妃都出現了,也就不差再安排一個惠妃了,你安排就安排吧,是國內實在找不到女演員了嗎?竟然找來個港臺大媽宮雪花,暈死。
劇中的康熙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不惜把愛女藍齊兒格格嫁給噶爾丹,你開什麼國際玩笑,我堂堂一代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竟然被你糟蹋成如此不堪的樣子,需要向一個糟老頭子(歷史上真實的噶爾丹比康熙還要大上十歲,原著小說中噶爾丹也是以一個老頭兒的面目出現的)出賣女兒的肉體來換取短暫的和平嗎?
其實縱觀歷史上圍繞著康熙帝一生的幾場重大戰役,只有主要針對吳三桂平三藩之戰(吳三桂一生戎馬,戰鬥經驗豐富。可惜輸在年齡太大,八年後被活活耗死)和對沙皇俄國的雅克薩之戰(先進的武器裝備基本上碾壓清軍,不在一個層級,只是俄國當時也在內亂,無力在此糾纏,不得已的情況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後撤軍了事)最為兇險以外,其餘的大都是基本穩操勝券。先說平臺之役,基本是順風順水,一蹴而就的。臺灣鄭氏政權的鼎盛時期是在鄭成功時代,其勢力最盛時,曾經兵臨南京城下,殺施琅全家將其逼反的也是鄭成功本人,而非劇中的鄭經的反間計所致。施琅投降的時候很早,早到那時還沒有發生三藩之亂。到了他兒子鄭經的時候,臺灣鄭氏已經開始全面走下坡路了,鄭經和其叔父鄭襲的權力鬥爭,導致金(門)廈(門)盡失,在大陸已經沒有一塊可以立足的地方了。鄭經返回臺灣以後,無所事事,整日裡以酒色自娛,不久便英年早逝了。鄭經死後,臺灣再次發生內亂,其部將劉國軒、馮錫範發動政變,殺掉合法繼承人鄭經的長子鄭克臧,改立鄭經的次子——當時年僅十二歲鄭克爽。經此變故以後,臺灣島上已經是人心惶惶,軍無戰心,民無鬥志。施琅率領艦隊打敗劉國軒的澎湖守軍之後,鄭氏政權就聞風而降了。所以像劇中鄭經在臺灣島上誓死抵抗,最後發現無力回天時拔劍自刎的情節純屬編劇朱蘇進在充分發揮個人想像力的結果。而且平臺之役基本上算是一場冷兵器之戰。如果當時清朝的水師火力如同電視劇中表現的那麼猛烈,那麼一百多年以後,英國的艦隊根本無力叩開這個古老東方國度的大門。那麼至於說到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姚啟聖,原著中可沒有電視劇那般頭上有諸多光環,出場機會還沒有施琅多。歷史上的姚啟聖直到康熙二年才考中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知縣的職務,順治皇帝根本不可能見過他,你以為時空穿越呢?遷界禁海這個鍋他可不背,相反地。他被罷官是因為擅自開放海禁。姚啟聖復出是因為在三藩之亂中屢次立下一系列大功(包括勸降耿精忠等),漸次升為福建總督,貴為一品大員。他的一生都在福建廣東的東南沿海地區度過,根本沒有去過劇中的三河軍馬場養過軍馬,也不認識周培公,更不可能得到周培公的舉薦。
再說說平定噶爾丹這件事,農耕文明對戰遊牧文明,究其根本,是一場不在一個層級上的對話,排除立國之初(如西漢和匈奴),君主昏庸(北宋和金),內亂(明和清)等諸多場外因素,基本態勢上來講就是兩個字:碾壓。
由於以上情節所佔的篇幅過大,和這些戰爭同等重要的治理黃河的那一部分內容只好也就被徹底忽略不計了。還有後期的許多重要人物:風流倜儻的高士奇,清廉固執的于成龍,犯顏批鱗的郭琇,櫛風沐雨的陳潢,布衣宰相方苞則也就統統沒有了出場的機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