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13 08:43:01 1
專利名稱: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水固分離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
(二)
背景技術:
含油汙水主要來源於石油、石油化工、鋼鐵、焦化、煤氣發生站、機械加工等工業企業。
油類對環境的汙染主要表現在對生態系統及自然環境(土壤、水體)的嚴重影響。流到水體中的可浮油,形成油膜後會阻礙大氣復氧,斷絕水體氧的來源;而水中的乳化油和溶解油,由於需氧微生物的作用,在分解過程中消耗水
中的溶解氧(生成C02和H20),使水體形成缺氧狀態,水體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使水體pH值降低到正常範圍以下,以至魚類和水生生物不能生存。含油廢水流到土壤,由於土層對油汙的吸附和過濾作用,也會在土壤形成油膜,使空氣能於透入,阻礙土壤微生物的增殖,破環土層團粒結構。含油廢水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對排水設備和城市汙水處理廠都會造成影響,流入到生物處理構築物混合汙水的含油濃度,通常不能大於30 50mg/L,否則將影響活性汙泥和生物膜的正常代謝過程。
對於高含油汙水(煉油企業、石化企業等排出的含油汙水)傳統的處理工藝一般採用調節池+兩級隔油池,然後再進氣浮除油系統,確保出水含油在30 50mg/L以下再進生化處理系統處理。此處理工藝除油較徹底、出水穩定, 一直沿用至今。但該工藝存在工藝流程複雜、佔地面積大、投資高等缺點,如果採用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可以替代傳統工藝中的三道工序--調節池+兩級隔油池,而且出水水質更優,收取的油汙純度高,含水率低。
高含油汙水傳統處理工藝原理
調節沉澱池+平流隔油池+斜板(管)隔油池處理含油汙水工藝原理調節沉澱池調節沉澱池的作用是去除懸浮於汙水中的可以沉澱的固體懸浮物;調節沉澱池既有調節作用又有沉澱功能。調節沉澱池的應用是為了把汙水在進入汙水處理設施之前的水質調節均勻,使水量穩定,汙水水質均勻,便於下一步汙水處理設施的穩定運行,調節池既調質又調量,還調溫,是汙水處理設施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平流隔油池石油煉化行業的汙水特點之一是含油量高,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毫克/升。去除水中油是汙水處理的重要內容。平流隔油池平面為矩形,含油汙水從一端流入,從相對端流出,水流運動方向為直線型。平流隔油池的任務是將水中的油珠從水中分離出去。油滴在水中存在有四種形式即乳油、分散
油、乳化油、溶解油。浮油的直徑一般大於100um,可以利用其比重比水輕,而自然上浮,平流隔油池正是利用這一特點而設計的,在平流斜板隔油池中由於水流速較慢,油珠逐漸上升浮於水面,而實現了油水分離。
斜板(管)隔油池斜板隔油池的特點是池內是有斜板增加除油效果和效率。斜板隔油池內水流非直線運動,而是讓水流沿斜板方向運動。正因為這樣,在斜板間隙中運動時,使水中的較小油珠,直徑10 100um的油顆粒,互相碰撞形成較大的油珠而上浮,懸浮物則沿斜板下滑形成汙泥,達到油水泥三項分離的效果。斜板材質要求表面光滑,不沾油、質量小、耐腐蝕。我公司設計的斜板隔油池中有特殊設計的斜板,提高除油效果,使斜板隔油池的效率提高10% 20%。含油水流通過交叉流體式聚集型波紋板後,油和水徹底分離,分離後的油浮於水面形成油層,自流入油槽,油槽內的油靠重力通過排油管排至油料回收管路中,最終由收油泵打至集油罐。分離後的懸浮物沉降至油水分離器底部的V型泥槽中,定時通過螺杆輸泥機排至汙泥幹化池。清水通過油槽後部的出水堰板進入出水槽,經出水管,進入下一級水處理設施。
傳統處理工藝的缺點
(1) 處理工藝流程複雜,運行控制不便,自動化程度不高;
(2) 佔地面積大,土建工程量大,造價高;
(3) 調節沉澱池池面汙油收集難,池底排泥需要整池停運、退水、清空等繁瑣的操作步驟;
(4) 斜板(管)隔油池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斜板(管)黏附油汙的問題,影響除油效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該裝置能簡化含油汙水預處理工藝,提高設備可操作性,確保設備連續運行,無需停產清淤,節約投資成本,提高自動化程度便於運行控制,提高設備化程度,減少土建投資。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包括外罐、內罐、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自動收集排油裝置、汙水輸送管、布水管、排油管和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內罐設置在外罐內,在內罐內通過支撐託架設置有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和自動收集排油裝置,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與伸出外罐的汙水輸送管相接,自動收集排油裝置與伸出外罐的排油管7相接,布水管呈倒U形結構設置在內罐上,在外罐和內罐之間設置有回水閥門控制管路,在外罐和內罐間隙的底部設置有排水收集管,排水收集管與伸出外罐的排水管相接,在內罐的底部設置有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
上述高效旋流除油裝置,為防止冬天天氣冷,油凝固,所以要通入蒸汽,故在內罐內還設置有蒸汽系統。
上述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其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底板、排泥管,底板呈倒錐形結構設置在內罐的底部,底板的底部設置有排泥管。本實用新型的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其工作原理如下
汙水首先通過變徑的汙水輸送管進入一個安裝在儲罐內罐中的組合式多管束水力旋液分離裝置內。在水力旋液分離組合裝置內產生高速旋轉,利用油和水的不同密度差產生不同的離心力場,而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對含油廢水進行預處理、液體在旋流器組合裝置中可產生二次上升液流,因此,該組合裝置不但可對二相互不相溶的油水進行分離以外,還可對液體中的固相產生更大的沉降效果。因此該設備裝置可對含油汙水進行油、水和泥的三相分離。經過水力旋液分離後的輕相油上浮到分離腔室的頂部,由設置在分離腔室(即內罐)內的一臺與水力旋液分離組合裝置組合為一體的自動撇油裝置將油排至外部汙油收集罐(油水分離罐)。水力旋液分離組合裝置下部排出水及固相物,在內罐的沉澱分離區內,利用液體的層流態和折流布水,使下部排出水中的固相物得到更好的沉降效率而分離。被沉降下來的固相物(含油汙泥)在內罐沉降區的錐體內利用水壓的作用可隨時人工手動操作閥門排出。(或者電動閥門自動定期排出,要求每班開啟一次)。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
是
(1) 除油效率高,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出水油含量設計小於100mg/L;
(2) 收取的汙油純度高,含水低,含水率大大低於傳統隔油池排出的浮油含水率(30~50%),含水率能達到3%以下,可以直接回煉;
(3) 收油排泥操作時可以維持正常運行,設施利用率高。浮油自動收集組 合裝置,是通過恆水位收油機理(利用虹吸出水原理)以及內罐為錐底結構形 式,實現了利用內罐高水位壓強自動將罐內泥沙、油泥自動排出,避免了大罐 需要定期清罐的問題;
(4) 簡化了池底排泥需要整池停運、退水、清空等繁瑣的操作步驟。收油 或排泥操作簡便,勞動強度低,只需一個操作人員對一隻閥門進行開關一次的 操作即可。
附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罐,2、內罐,3、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4、自動收集排 油裝置,5、汙水輸送管,6、布水管,7、排油管,8、支撐託架,9、回水閥 門控制管路,10、排水收集管,11、排水管,12、底板,13、排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l、 2對本實用新型的高效旋流除油裝置作以下詳細地說明。
如附圖l、 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其結構包括外罐 1、內罐2、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3、自動收集排油裝置4、汙水輸送管5、 布水管6、排油管7和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內罐2設置在外罐1內, 在內罐2內通過支撐託架8設置有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3和自動收集排油裝 置4,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3與伸出外罐1的汙水輸送管5相接,自動收集排 油裝置4與伸出外罐1的排油管7相接,布水管6呈倒U形結構設置在內罐2上, 布水管6的出水是靠自身的壓力,裡面液位高,外面自然就出來了。在外罐l 和內罐2之間設置有回水閥門控制管路9,在外罐1和內罐2間隙的底部設置有 排水收集管IO,排水收集管10與伸出外罐1的排水管11相接,在內罐2的底部 設置有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 在內罐2內還設置有蒸汽系統14。
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底板12、排泥管13,底板12呈倒錐形結構 設置在內罐2的底部,底板12的底部設置有排泥管13。
權利要求1、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包括外罐(1)、內罐(2)、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3)、自動收集排油裝置(4)、汙水輸送管(5)、布水管(6)、排油管(7)和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其特徵在於,內罐(2)設置在外罐(1)內,在內罐(2)內通過支撐託架(8)設置有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3)和自動收集排油裝置(4),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3)與伸出外罐(1)的汙水輸送管(5)相接,自動收集排油裝置(4)與伸出外罐(1)的排油管(7)相接,布水管(6)呈倒U形結構設置在內罐(2)上,在外罐(1)和內罐(2)之間設置有回水閥門控制管路(9),在外罐(1)和內罐(2)間隙的底部設置有排水收集管(10),排水收集管(10)與伸出外罐(1)的排水管(11)相接,在內罐(2)的底部設置有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其特徵在於,在內罐 (2)內還設置有蒸汽系統。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其特徵在於,布水、 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底板(12)、排泥管(13),底板(12)呈倒錐形結 構設置在內罐(2)的底部,底板(12)的底部設置有排泥管(1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效旋流除油裝置,屬於油水固分離裝置領域,其結構包括外罐、內罐、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自動收集排油裝置、汙水輸送管、布水管、排油管和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內罐設置在外罐內,在內罐內通過支撐託架設置有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和自動收集排油裝置,水力旋液組合分離裝置與伸出外罐的汙水輸送管相接,自動收集排油裝置與伸出外罐的排油管相接,布水管呈倒U形結構設置在內罐上,在外罐和內罐之間設置有回水閥門控制管路,在外罐和內罐間隙的底部設置有排水收集管,排水收集管與伸出外罐的排水管相接,在內罐的底部設置有布水、排泥配套管路集成系統。本實用新型的高效旋流除油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除油效率高,收取的汙油純度高,含水低,設施利用率高,簡化了池底排泥需要整池停運、退水、清空等繁瑣的操作步驟。
文檔編號B01D17/02GK201329198SQ200820226138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20日
發明者李運瑋 申請人:山東京魯運河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