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風結構、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2023-07-06 22:13:51

本發明涉及空氣調節技術領域,尤其涉及空調器的出風結構、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空調器出風口送風方式有的靠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出風口送風,送風角度存在死角;有的是旋轉出風口的方式進行送風,這種送風方式存在間斷性送風,人體舒適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實現360度無間斷出風的出風結構、空調器及其控制方法。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出風結構,所述出風結構包括敞開的第一端和封閉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間設置有出風口,從而在所述出風結構的內部和出風口處形成空氣流通的通道,所述出風口在整個周向上設置。
優選地,在所述出風口處設置有風門,所述風門設置有多個,當風門關閉時,多個風門在周向上圍合成封閉曲面。
優選地,所述封閉曲面為柱面;優選為圓柱面或者多稜柱面。
優選地,每個風門設置有一個風門驅動裝置,用於驅動風門的開閉。
優選地,在風門的外側設置有出風框,所述出風框為框架結構。
優選地,在所述出風框上設置有裝飾圖案和/或裝飾造型。
優選地,在所述風門和出風框之間設置有換熱器。
優選地,所述換熱器為筒形結構。
優選地,所述風門為旋轉式或者滑動擋板式。
優選地,所述滑動擋板式的風門為可摺疊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空調器,設置有本申請中的出風結構。
優選地,還包括進風結構和軸流風葉,所述進風結構位於所述軸流風葉的徑向外側。
優選地,所述進風結構在整個周向上形成有進風口。
優選地,所述出風結構的第一端位於所述軸流風葉的下側。
優選地,所述出風結構的第一端與所述進風結構相連接,所述第二端遠離所述進風結構設置。
優選地,在所述空調器的頂部設置有熱感應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當周圍某一個或多個方向的空氣不需要調節時,關閉相應方向的風門。
優選地,空調器上設置有熱感應裝置,根據該熱感應裝置感測的結果控制相應風門的開閉。
本申請中的出風結構,出風口在整個周向上設置,可實現360度無死角、無間斷送風。設置有風門的情況下,當風門全部打開時,亦可實現360度無死角、無間斷送風,當周圍某一個或多個方向的空氣不需要調節時,例如部分區域沒有人時,無人的地方無需升溫或者降溫,可以通過遙控器或者控制面板給空調器的控制器發出指令,控制風門驅動裝置動作,來關閉無人方向的風門,這樣冷風或者熱風從剩餘開啟的風門中吹出,達到無需轉動出風口就能360度任何角度定向送風的目的。
附圖說明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描述,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徵和優點將更為清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申請中空調器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面圖;
圖3為本申請中風門的另外一種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中的A-A剖面圖(風門處於打開狀態,該圖中僅示出部分風門);
圖5為圖3中的A-A剖面圖(風門處於關閉狀態,該圖中僅示出部分風門)。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描述,但是本發明並不僅僅限於這些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申請中的空調器100包括風機1、進風結構2和出風結構3。其中風機1位於進風結構2或出風結構3內,優選位於進風結構內。在風機1的作用下,在進風結構2和出風結構3內形成空氣流通的氣流通道。為了調節空氣,在氣流通道上還設置有換熱器4。優選地,該換熱器4設置在出風結構3附近,對經出風結構3吹出的氣流進行調節,例如進行溫度調節。
如圖1所示,所述風機1優選為軸流風機,包括電機11和軸流風葉12,所述軸流風葉12能夠在電機11的驅動下旋轉,從而驅動氣流在氣流通道內流動。所述進風結構2包括進風框21,進風框21設置在所述軸流風葉12的徑向外側,在所述軸流風葉12旋轉時,使得進風框21外部的空氣能夠經過進風框21進入進風框21內部,即軸流風葉所在位置。優選地,所述進風框21設置在軸流風葉12的整個周向上,進風框21在周向上可以為圓形,也可以為四方形、多邊形或者其他任意形狀。進風框21在軸流風葉12的整個周向上設置,在進風框21的整個周向上形成進風口,這樣,在整個周向上都可以進風,提高進風效率,並且能夠使得室內空氣得到比較均勻的調節。
所述出風結構3設置在所述進風結構2的下側,包括敞開的第一端31和封閉的第二端32,其中,所述第一端31靠近所述進風結構2設置,其第一端位於所述軸流風葉12的下側(以附圖1中的上下方向所示方位)。優選地,所述第一端31與所述進風結構2相連接,所述第二端32遠離所述進風結構2設置。在所述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之間設置有出風口30,從而在出風結構3的內部和出風口30處形成空氣流通的通道36。優選地,在所述出風結構內部設置有通道部件361,所述通道部件361的內腔形成所述通道36的一部分。所述通道部件361為上下開口的筒形,其上端位於所述軸流風葉12的下側,並靠近所述軸流風葉12設置,其下端距離所述第二端32一定距離,從而在通道部件361的下端和第二端32之間形成有間隙,該間隙用於氣流從通道部件361的內部流通到出風口30。這樣,在軸流風機的作用下,空氣從進風框21經所述出風結構3的第一端31進入出風結構內部,然後經通道部件361內部的氣流通道通過通道部件361和第二端32之間的間隙從出風口30吹出,從而對室內的空氣進行調節。
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出風口30在整個周向上設置,這樣,無需轉動出風口就能實現360度全方位送風。所述出風結構3在出風口30處設置有風門33和風門驅動裝置34,所述風門驅動裝置34用於驅動所述風門33的打開和關閉,用以打開或者關閉風門33所在的位置的出風口。優選地,所述風門33設置有多個,多個風門33在周向上圍合成封閉曲面,優選為柱面,例如圓柱面、多稜柱面等,參見附圖1-2。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風門33為旋轉式風門,每個風門33設置有一個風門驅動裝置34,用於驅動風門33的開閉。具體地,所述驅動裝置34設置在風門33的下端,驅動裝置34的驅動軸與所述風門33的轉軸相連接(圖中未示出),通過該驅動軸驅動風門33的轉動,從而使得風門33能夠在打開和關閉之間轉換。圖2中示出的是風門33處於打開的狀態,當風門33處於關閉狀態時,所述風門33在驅動裝置34的驅動下轉動到與所述換熱器4的內側面相貼合的這樣,當所有風門33全部打開時,可實現360度無死角送風,當周圍某一個或多個方向的空氣不需要調節時,例如部分區域沒有人時,無人的地方無需升溫或者降溫,可以通過遙控器或者控制面板給空調器的控制器發出指令,控制風門驅動裝置34動作,來關閉無人方向的風門33,這樣冷風或者熱風從剩餘開啟的風門33中吹出,達到無需轉動出風口就能360度任何角度定向送風的目的。
所述風門驅動裝置優選為電機,這樣可使得整個空調器結構簡單,控制方便、靈活。
優選地,在風門33的外側設置有出風框35,所述出風框35為框架結構,用於支撐風門33和風門驅動裝置34。所述出風框35作為位於最外側的部件,其上可以設置裝飾圖案或者裝飾造型,使得整個空調器看上去更加美觀。
優選地,在風門33和出風框35之間設置有換熱器4,所述換熱器4用於對流經其的空氣進行溫度調節,例如製冷或者制熱。優選地,所述換熱器4為筒形結構。出風框35、換熱器4和風門33在徑向上依次相鄰設置,出風框35、換熱器4的形狀和多個風門33圍合成的封閉曲面形狀相對應,例如均為圓筒形、多面筒形等。這樣,換熱器可對360度吹出的氣流進行調節,提高換熱效率。
在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在空調器上,優選在空調器的頂部周圍安裝熱感應裝置(圖中未示出),來感應周圍熱量,並根據熱量大小通過控制器選擇性的關閉和打開各個方向的風門33,以最優方式送風,可實現節能、高效換熱。
優選地,在所述出風結構3的下端設置有底座5,該底座5可以用來放置風門驅動裝置34,也可以用來對出風結構3的第二端32進行封閉。這樣,在使得空調器外觀完整的情況下,無需對出風結構3的第二端32設置單獨的封閉部分。
本申請中的空調器開機運行後,空調室內機的電機11帶動軸流風葉12高速運行,將室內空氣從進風框21吸入後高速吹入通道36內,因通道36一端是封閉狀態,空氣進入後在內部形成壓力,壓力使空氣再從通道36環壁上的多道風門33吹出,快速流過外圍筒形換熱器4,最後將換熱後的空氣從出風框35吹向室內,在無需旋轉出風口的情況下實現360度無死角送風,達到對空調外圍360度快速換熱的目的。
如圖3-5所示,在另外一個優選實施例中,還可用滑動擋板式風門33代替旋轉式風門33。在該實施例中,在底座5上與風門33對應的位置設置有滑軌37,供滑動擋板式風門33滑動。所述風門33為可摺疊結構,當風門33處於打開狀態時(參見附圖5,圖5中僅示出了部分風門,下半部分的風門沒有示出),風門33摺疊在一起,使得風門33打開,供氣流通過;當風門33處於關閉狀態時(參見圖4,圖4中僅示出了部分風門,下半部分的風門沒有示出),風門展開,遮擋住出風口,使得相應部分的氣流不能通過。實現無需轉動出風口就能360度任何角度定向送風的目的。優選地,所述風門33的打開和關閉通過手動控制,也可以採用其他的驅動方式進行驅動,例如通過電機驅動齒輪、齒條傳動機構等。
本申請中的空調器,通過軸流風葉12的旋轉將空氣高速吹入下方風道內,再從風道環壁上多道風門吹出,並快速流過外圍蒸發器4,達到對空調外圍360度快速換熱的目的。本申請中的出風結構,當所有風門全部打開時,可實現360度無死角、無間斷送風,當周圍某一個或多個方向的空氣不需要調節時,例如部分區域沒有人時,無人的地方無需升溫或者降溫,可以通過遙控器或者控制面板給空調器的控制器發出指令,控制風門驅動裝置動作,來關閉無人方向的風門,這樣冷風或者熱風從剩餘開啟的風門中吹出,達到無需轉動出風口就能360度任何角度定向送風的目的。
應當說明的是,在本申請文件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最後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方式/示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並非對實施方式/示例的限制。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示例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