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不是最早的電影(一家電影博物館這樣評價我國的皮影戲)
2023-07-06 16:18:42 3
近期看了《一個人的皮影戲》 影片,講述的是偏遠小山村中,唯一皮影戲藝人馬千裡,本想借著申報非物質遺產的契機,復興皮影戲,最終失敗。凸顯出當前民間藝術,遭遇了邊緣化的處境,也折射出傳統文化的困境。文化是藝術的淵源與內容,而藝術是文化的重要內涵與組成部分,兩者的發展是統一的。那麼,皮影戲這一民間藝術是由什麼時候發端的?
皮影戲的起源關於皮影戲的起源,大致上分為三種:
【起源於漢代】根據晉代幹寶《搜神記》記載:李夫人死後,漢武帝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為解漢武帝的相思之苦,命人製作好的李夫人剪影后,請漢武帝端坐帳中,自己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漢武帝看著李夫人的倩影,潸然淚下。
【起源於唐代】唐代是佛教興起的一個時代 ,每逢節日佛教徒便利用光影結合,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演出,傳播佛教教義。於是,戲曲理論家孫楷第提出:雖然皮影戲在宋仁宗時期興盛,但追溯源頭,應該在五代、唐朝便開始發端。
【起源於宋代】宋末元初,周密在《武林舊事》稱影戲社為繪革社(影戲的行業組織),此外宋代還出現了最早的藝人、劇本以及最早的行業組織記載。從實物角度出發,由此推斷皮影戲起源於宋代。
皮影戲是「影」和「戲」的結合,皮是材質。「影」屬於繪畫、雕刻範疇;戲屬於文化、音樂範疇。涉及到器樂、舞蹈、剪紙等藝術表演形式,在漢代已然成熟。綜上所述,很可能皮影戲在漢代出現雛形,而繪革社的出現,表明了皮影戲在宋代是非常盛行,如此,其必然有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故皮影戲或許誕生在晚唐或者稍晚的五代。
皮影戲裡的帝與後
皮影戲的演出分工所謂皮影戲,是指在燈光的映照下,觀眾通過白布觀看由獸皮製作的偶人,表演戲曲的形式。皮影戲藝人在白布後面一邊操縱偶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輔以音樂,故皮影戲又稱之為「燈影戲」。以華縣皮影戲為例,完成一場演出通常得有五人分工合作:
前首:主要唱戲、彈月琴、敲手鑼、打堂鼓等;籤手:負責挑線、操縱偶人;上檔:負責拉二弦、打嚓、吹嗩吶等;下檔:負責吹長號、拉板胡;後槽:主要是打梆子、打勾鑼、敲碗碗、打小嚓;可見,皮影戲這種藝術形成有點類似於相聲中的唱雙簧。前首一張口唱戲,負責挑線的籤手需要操作偶人以符合戲曲的進程,同時上檔、下檔、後槽各自負責樂器還要跟上,烘託氣氛。「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表明的是人數增加帶來的管理難題,很顯然,皮影戲藝人演出時的協調統一,較之唱雙簧,難度又大為增加,非得長期磨合,培養默契才行。
皮影戲藝人
皮影戲的流派皮影戲是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可見極具地方特色。按照區域劃分細分為:
關中皮影戲:也稱為陝西皮影戲,分為東、西、南三路,上述華縣皮影戲便是屬於東路。最大的特點是雕工精細,最具代表性的圖案是「萬字雕」和「雪花雕」;北京皮影戲:根據金人南侵製造的「靖康之難」推算,北京皮影戲產生的時間應該在北宋末年。其最大的特點是京劇元素,在皮影偶人中有京劇臉譜的痕跡;灤州皮影戲:也稱為唐山皮影戲。其兩大特色,一是皮影偶人從額頭到鼻子幾乎為一條直線;其次唱戲之時採用的是「掐嗓」,即用手指掐著喉部發聲部位發音;成都皮影戲:明清之際,大批移民帶來的內地皮影與巴蜀文化相結合形成的一個流派。故借鑑了川劇的表演形式,不僅吸收川劇的唱腔,演出劇目上以採用了四川當地的神仙戲為主;海寧皮影戲:流行於江浙一帶。在唱腔上結合了當地的小調、方言,形成了特有的「海鹽腔」;皮影的材質就地取材,採用了羊皮;潮州皮影戲:汕尾陸豐皮影戲是中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皮影戲的唯一遺存。分為挈劇和後場,挈劇負責操縱和唱戲;後場負責伴奏,所用樂器與潮劇相仿。此外還有湖南、湖北、山東等皮影戲流派。
陸豐皮影戲《哭塔》
皮影偶人的製作可見,皮影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與當地文化結合緊密,每個地方流派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地方特色。皮影材質上,華北地區驢多,所以皮影採用驢皮製作;同理,北京地區採用的是羊皮,西北地區採用的是黃牛皮;而南方地區採用的是水牛皮。
根據動物的生長規律,一般採用6歲左右的黃牛或驢的皮,作為皮影製作的原材料。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皮質和柔韌度都非常好,做出的皮影透明度高。根據不同部位獸皮的特點,相應地製作成皮影,後背的獸皮平整光滑,適合製作偶人的頭部和身體;四肢的獸皮以及肚皮部分較厚,適合做成偶人的腿部和桌椅。選料完畢,後續的流程:
1、制皮
將選好的獸皮放在清水裡浸泡三天後,先刮去獸皮之下的肉渣,其次是刮去外層的獸毛,然後還得逐漸刮薄,刮去裡皮。每次用得重複清水浸泡,直到將獸皮刮至白淨透亮為止。
2、畫稿
用木棒將處理好的獸皮,推磨平整光滑,壓平陰乾數十天,再蒙在畫好的皮影圖稿紙,描繪出輪廓與花紋;
3、雕刻
根據雕刻圖案的不同,使用不同型號的刀、鑿、尺和刻板,以及分別運用不同的技法,精雕細刻。其中華縣皮影有一套獨特的「推皮走刀」雕刻技術,即刻皮影時,扎在皮子上的刻刀保持不動,靠推動獸皮進行雕刻,輔以傳統繪畫的線描方式,刀鑿並用。
4、上彩
將礦物質染料溶化在「骨膠」(骨膠是由用所剩獸皮餘料熬製而成)裡。著色的過程中要保持顏料的溫度,一般均在火上邊溫邊上色,這樣處理後的顏色光鮮亮麗,經久不褪。因為獸皮存在皮囊,一旦上彩便擦不掉,需要非常小心;
5、晾乾組合
上彩之後,一般顏色只是附在表面,需要將皮影夾好陰乾,待顏色慢慢滲入獸皮。最後,將不同部分的皮影用針線縫合,組合成完整的皮影。一般來說,皮影人物由頭、胸、腰、2個上臂、2個下臂、2隻手、2條腿等11部分組成;
6、裝杆
在組合好皮影人的脖子和雙手,安上三根竹杆,以便完成前進、後退、翻騰、坐跳、滾爬等各種動作。在脖子處有一根支撐整個影人的操縱杆,叫作主杆;在影人的手上各安裝一根操縱杆,叫作副杆。
皮影縫合前後
皮影偶人的角色分類製作好皮影人物設計,事先則參照傳統戲劇中生、旦、淨、末、醜行當進行分類。
生皮影戲中的男性角色。細分為:
小生是未成年的小男孩,如紅孩兒;文生是「文戲」中的男性形象,如《西廂記》中的張生;武生是「武戲」中的男性形象,如楊宗保;老生是老年男性的形象,如劉備。
旦皮影戲中的女性角色,細分為:
文旦是「文戲」中的女性形象,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武旦是「武戲」中的女性形象,如穆桂英;老旦是老年婦人的形象,如《打龍袍》中的李後;花旦則是詼諧幽默的女性形象。
淨俗稱花臉。分為紅淨和毛淨。紅淨是指忠烈的男性,如關羽;毛淨勇猛的男性,如張飛。
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形象,如《水滸傳》中的「鼓上蚤」時遷。
生、旦、淨、醜
皮影戲面面觀除了上述的人物設定,還可以通過以下特徵判斷:
看頭髮分辨婚姻狀態:這個是針對旦角。一般說來,梳著辮子的屬於未婚;盤起頭髮的屬於已婚。看鞋子分辨性別:一般在皮影戲中,男性穿厚底靴,女性穿小腳繡花鞋;看五官分辨忠奸:正面人物採用陽刻,反面人物採用陰刻。此外,還用顏色分辨:黑忠、紅烈、花勇、白奸;專屬兵器:在常有打鬥的武戲中,每位人物與使用的兵器是一一對應的。如關公用的是青龍偃月刀,張飛使用的是丈八蛇矛,嶽飛使用的元帥劍。專屬兵器
文化人類學家萊斯特·懷特所言:文化是一個連續統一體,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是一個時代縱向地傳遞到另一個時代,並且橫向地從一個種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個種族或地域。但時下社會的發展,帶來器物層次的進步,給皮影戲這門表演類藝術,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隱憂,需要在演出內容和形式上,順應觀眾的審美而作出創新,才不致造成與當下社會的脫節而逐漸消亡,最後只能在博物館中陳列。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對於傳統文化而言,確實是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