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音樂十大名曲之雨打芭蕉
2023-07-07 01:53:35 1
極具地方文化特色,運用中國傳統樂器,將歷史的聲音一遍遍演繹,將過去的故事代代傳承。置身於廣東音樂之中,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場景瞬間切換成上世紀的模樣。那麼本期的民族文化,為你深入了解廣東音樂十大名曲之《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
中國漢族民間器樂曲。樂譜最早載於1921年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後由潘永璋改編,成為廣東音樂代表性曲目。曲首以流暢明快的旋律表現人們的喜悅之情,然後接以句幅短小、節奏頓挫、並比排列的樂句互相催遞,短促的斷奏,猶似雨打芭蕉淅瀝之聲,極富南國情趣,最後為氣氛熱烈的快板段落。最初由呂文成等3人演奏灌制第一張唱片,風格樸實清新,由大中華粵樂隊演奏的第二張唱片曾加入西洋樂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南區代表團在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時,在曲中加入了笛子和碰鈴等樂器,音樂表演熱情而富有生氣。
其後不同時期改編者們曾從結構、配器和多聲效果等方面對此曲進行探索加工,而使樂曲在藝術形式上日益成熟而臻於完美。50年代初,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廣東代表隊演奏了《雨打芭蕉》,由於增加了笛子和碰鈴,更顯得充滿熱情,富有生氣。後來又經過多次改編,配上了多聲部,採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音調更加精彩,別有情趣。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悽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衝《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