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實踐的議論文
2023-07-07 01:19:42 2
任何成功都是親自實踐和驗證的結果,只有親身經歷過了、磨礪過了,才會找到成功的入口。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有關實踐的議論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議論文:學習與實踐】
在二十一世紀裡,不懂知識的人被稱為文盲,不懂電腦的人也被稱為文盲。
學習電腦被大多數學生認為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有很多人去了電腦培訓班培訓。但幾個月後就反所學要的知識忘得一乾二淨,在培訓班或者在學校上電腦課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得一頭霧水,只懂得上QQ聊天、玩電腦遊戲。其實,學電腦這門知識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在電腦上練練。聽完或者看完書上的理論知識,會覺得很難理解,如果不找臺電腦來練習一下,時間一長,你就會不知所措,發現知識的難學。假如你對電腦一無所知,只聽同學們或者老師的描述而沒有真正地去實踐是很難學會它的,正確的方法就是跟著老師的操作,然後自己再上機練練。
就拿我和我哥來說吧!我的爸爸幾年前為我們幾兄弟添置了電腦,我們家的人只有我哥去了電腦培訓班去培訓了一個月而已。剛開始電腦有毛病的時候總是要請教別人或者搬去修理。後來我哥就去買了幾本書回來自學,努力的自己琢磨和照著書上的方法辦事。當然,也浪費了不少的時間掌握,遇到什麼以前沒有遇到過的電腦毛病,他經常能夠解決。有一次作業系統出現了問題,我不知所措,想要搬它去修理,我哥想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於是就上網查閱相關信息,嘗試了種種方法,而我只有在一旁看的份。最後,電腦在我哥的手中復活了。我哥他在沒有人能夠指導他的情況下能夠自學成功,現在還開發出了軟體,也是來自於他的努力和敢於實踐呀!
試問,學習知識離得開實踐嗎?成功的果實是屬於敢於實踐的人。
【篇二:實踐出真知】
寒假生活像一首歌,它美妙的音樂讓你回味;寒假生活像一首詩,詩行的內容總讓你陶醉;寒假的生活像一串葡萄,每一粒果實都有不同的滋味。
——題記
一個快樂而短暫的假期悄悄地從我們的身邊溜走,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學期,發生在寒假的趣事數不勝數,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每一顆星星都閃閃發亮,每一件往事都刻骨銘心。
在我們放寒假的這一個月裡,有許許多多的同學參加了社會實踐,體驗了靠自己雙手掙錢的滋味,使大家深有感觸。作為將要離開美麗的校園,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們,這是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
蘇東坡寫過一篇《日喻》,說的是:一個天生盲人不知太陽為何物,問「有目者」?有人告訴他太陽像銅盤,並敲了銅盤讓他聽;過了幾天,盲人聽到鐘聲,就認為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芒像蠟燭,並讓他摸了摸蠟燭,過了幾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就認為是太陽,蘇東坡在文章中還說:南方有一種「沒人」能長時間潛在水裡,只因為他「日與水居」,「得於水道」,所以,七歲能涉,十日能遊,十五就能「沒」了。假如北方有一名「從不識水」的勇士來找「沒人」學「沒」,「沒人」給他講得再好,他「沒」到水裡也只有死路一條。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親身體會,因為無論再簡單的事情,不親身體會也是永遠都不可能會的,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實踐出真知。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來到職專已有兩年的時光了,我們馬上就要踏上工作的崗位了。
在這段時間裡,我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的身上還有很多不足的缺點,我要不斷的完善自己,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一名高素質的人才,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這次經歷會激勵我更加努力的學習和需哦那個個方面去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創新性社會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要想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狀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要經歷的比別人更多。因為那也是你的人生財富,而且是無價的。所以,努力吧!只要你去拼搏,去努力,每個人的人生都將會是輝煌的。
或許,有些人認為寒假應該是毫無壓力的假期,不過我覺得,寒假固然是平緊張又充滿規律的快步調生活暫時停歇,放鬆的假期,但總是以「吃飽睡,睡飽吃」的方式度過整整三個星期,那麼試問,以高等文明自居的人類,和其他動物又有什麼差別呢?所以,人必須保持在充滿思考,力求進步的狀態,才不會辜負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智慧及潛能。
轉眼間,寒假已經進入了尾聲,整整一個月都和家人相處在一起,使我不禁想起同學及老師的笑容,而我相信,經過這些日子的休息,新的學期裡我更能凝聚所有的心力,力求更好的表現。
【篇三:夢想與實踐】
如果心中沒有一個造房子的夢想,即使有擁有天下所有的磚頭與沒有用;但是如果只有造房子的夢想而沒有磚頭,夢想也無法實現。——題記
上面的這個例子很好地闡釋了夢想和實踐的關係:沒有夢想就算有創造的機會也沒有用;有夢想不去實踐也無濟於事。
有三個人,第一個人在家公司工作,他的業績得到老闆的認可,於是老闆賞賜給他四天三夜的旅遊券。可由於日夜疲勞的工作使他對旅遊不感興趣。便放棄了;有第三個人也在一家公司工作,他也有旅遊的夢想。於是他在工作上兢業業,不僅薪水高,還是得到老闆的賞識,他也最終圓了旅遊的夢。
一個人想要成功,首先就要有夢想,沒有夢想永遠無法成功。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之所以能發明上千種產品,靠的就是他在心中不斷地夢想,不地猜想,不斷地創新。俗話說「沒有夢想就沒有創新」,人類的發展很好地闡述了這句話。萊特兄弟由於羨慕天空中翱翔的鳥兒,幻想著也能像鳥兒一樣翱翔天際,他們成功發明了飛機,開啟了人類新的紀元;愛迪生為了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生活,夢想在夜裡能夠為人們照明得更清楚,他發明了電燈……世界上有無數發明家,他們發明的東西都是以幻想為前提——只有大膽地想像,才有可能創造出一切新的東西,才可以用來造福人類。
但是,光有夢想還不夠,還要勇敢地去實踐,不然夢想的事物永遠只是美好的藍圖。諾貝爾之所以能夠發明威力強而不易爆的炸藥,是因為他執著地追求和勇敢地嘗試。諾貝爾工作的實驗室時常傳出爆炸聲,他的弟弟也死於實驗中。雖然諾貝爾總是失敗,問題換地方研究,但他執著的精神感動了上帝,諾貝爾成功研製出了性能優良的炸藥,為為類解決了又一個難題。
幹好一樣事,不僅要有夢想,還得去實踐。實現夢想需要諸多要素,目標明確,做事努力,操作耐心,只有這樣才能夠成功。「磚頭」不會等候在自己身邊,自己要主動去找。有了異想天開,還有勇敢操作,世界上能有什麼事情不會發生嗎?夢想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抬頭將是陽光璨然。
【篇四:創新·實踐】
創新,實踐,就意味著有一個新的發現,此二者必綜合使用,才得以新發現。
創新乃是一些不經意間的靈感,但多少人成為了被大家所熟知的發明之人?少之又少,人人都會有不同的靈感,而多少人真實的實踐了呢?
像列文虎克,他僅僅是一個為眼鏡商人打工的人,卻實踐了一個不經意間的靈感,便發現了人類歷史上觀察微生物的重要儀器——顯微鏡。為人類打開了微生物的大門,他的地位便成為了生物學家。他的事跡成功在哪裡呢?不就是實踐了一個自己的不經意間的靈感嗎,這也並不難呀!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一次普通的實驗中發現了一到綠光,經過成百上千的實驗,終於發現了X射線,此舉轟動世界,1901年收穫了第一枚諾貝爾獎。這個實驗被眾多科學家做過多少遍,但是為什麼只有一個人能夠發現X射線呢?答案很簡單,僅僅只是沒有創新的心理和勇氣。眾多有一定成就的科學家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某個未知的事物然後潛心將其研究到底。
創新並不像人們心中想得那樣十分困難,靜靜的躺在床上,心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想法,只要緊緊抓住一個念頭不放,並用心地去實踐它,說不定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所有的念頭都源於生活,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創新。
許多人羨慕別人的創新而嘆息自己的腦子的無能,卻不知這一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無能。發明顯微鏡的生物學家列文虎克曾經說過,要成功一種事業,要異想天開,還要花掉畢生的精力。這句話說明了想幹成功一個事業,需要創新,也要實踐,此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沒有創新,就不會有萊特兄弟的飛機,就不會有馬可尼的無線電;如果沒有實踐,就不會有富蘭克林的避雷針,不會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從生活中發現創新,抓住每一個不經意的念頭,揭示一切未知的世界!
【篇五:實踐出真知】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這話一點不錯,一個人知識再豐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缺少實踐,也只能坐守老底,幹不成大事業。
我們對於歷史上的長平之戰並不陌生。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秦全部活埋,堪稱世間悲劇,原因也只是在於用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才讓歷史留下了遺憾的一筆,假使趙王善於用人,用的是廉頗而不是趙括,我想歷史將會改寫。這是血的教訓,我們應時刻銘記在心,時刻警告自己,要善於實踐。
蘇東坡寫過一篇《日喻》,說的是:一個天生的盲人不知太陽為何物,問「有目者」。有人告訴他太陽像銅盤,並敲了敲銅盤讓他聽;過幾天,盲人聽到鐘聲,就認為是太陽。又有人告訴分太陽的光芒像蠟燭,並讓他摸了摸蠟燭,過幾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又以為是太陽。蘇東坡在文章中還說,南方有一種「沒人」,能長時間潛在水中,只因為他「日與水居」。「得於水道」,所以「七歲能涉,十歲能遊」,十五歲就能「沒」了。假如北方一名「從不識水」的勇士來找「沒人」學「沒」,「沒人」給他講得再好,他「沒」到水裡也只有死路一條。
魯班被茅草上的小細齒割破手指還發現蝗蟲的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細齒。魯班從中得到啟發,心想:如果仿照茅草和蝗蟲的細齒,來做一件邊緣帶有細齒的工具,用它來鋸樹,豈不比斧砍更快、更好嗎?魯班忘記疼痛,轉身下山,做起試驗來。在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了一把帶有許多細齒的鐵條。他將這件工具拿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子就這樣發明了。這個故事雖說是傳說,但是,我們從中卻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馬伶、李伶是明朝金陵最紅的兩位京劇演員,一次,兩人在東西兩座戲臺上演同一齣戲來競技。兩人扮演的都是奸相嚴嵩。結果觀看馬伶演出的觀眾逐漸被李伶卓越的演唱舞技吸引而去。馬伶含羞而退。他連夜出走,投到千裡之外的京城,在宰相顧秉謙的門下當了一名差役。因為顧秉謙與嚴嵩都是一樣的奸臣,馬伶悉心伺候,更細心揣摩顧宰相的行為舉止。三年過後,馬伶回到金陵,與李伶相約再行競技。結果李伶的觀眾都成了馬伶的戲迷,他們被馬伶惟妙惟肖、行神兼備的表演所折服。正是馬伶長達三年的實踐活動,為他贏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穿過歷史的長河,讓我們回到現在。
毛主席用實踐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通過實踐人們發現無產階級才是領導人民取得政權的核心力量;通過實踐人們逐漸淘汰了舊的社會工具,使得人類社會不段向前發展。
古往今來,哪個成才的人沒有經過實踐。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泡進行了上千次實驗;法拉第為了得到磁與電之間的關係,不也是一次次實踐得來的嗎?無數的客觀事實證明,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只有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實踐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指導,否則在實踐中就會迷失方向,無所適從。故此,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認認真真學習,扎紮實實做事。
【篇六:理論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荀子曾說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須「登高山」「臨深溪」。「不登」「不臨」是無法了解「天」「地」的情況的。人們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必須親身參與社會實踐。
學習理論的目的在於實踐。過分強調理論而輕視實踐,人就會喪失實踐的能力。理論是虛的,通過實踐,理論才落到實處。只有付諸行動,認真去實踐,所學到的知識才不至於成為空洞教條的理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遊說的。可是卻偏偏有人喜歡紙上談兵,結果害人害己。趙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擴年輕時熟讀兵法,善於談兵,連他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趙王中秦王反間計,讓他替廉頗為趙將。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只知空談兵法的人。他到了長平後,一反廉頗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全軍官兵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只知根據兵書作戰,不知靈活處理,後被秦軍射死,部下40萬人全部被俘。趙國亡國。
雖說勝敗是兵家常事,但是由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指導的戰爭才是勝算大的。像廉頗雖是趙國老將,理論知識也許不如趙括記誦豐富,但是廉頗有著攻城掠地的豐富戰爭實踐經驗,他帶兵打仗所依靠的主要不是從兵書上背的理論知識而是實踐的積累。而趙括缺少的恰恰是實踐。談起理論頭頭是道p口若懸河,而實戰中卻落得大敗者大多是像趙括等缺乏鬥爭實踐的人
反之,那些將實踐與理論結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往往就會取得很大的成就。
曾經有一位醫生主持了一項十分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成功,標誌著困擾人類一千餘年p曾奪走無數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這位醫生就是舉世聞名的愛德華.琴納。他在大學畢業之後就到鄉村進行實踐工作,近20年的時間裡,他一邊行醫一邊經常到奶牛場,仔細觀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樣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後又有哪些症狀。他先在動物身上進行接種牛痘,再接種天花,實驗成功。爾後又在一個小男孩身上實驗,結果又是安然無恙。自此,人們終於發現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了。
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漫長時間的實踐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長歲月中,琴納經過反反覆覆的實驗研究,實踐,堅持不懈,最後終於取得天花接種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實驗的成功。
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是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對理論起決定作用,這是毫無疑義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輕視理論,導致唯實踐主義。
所以說,實踐與理論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有親自去實踐,才能獲得真正閃光的理論。
[有關實踐的議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