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的支撐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06 14:29:19

本實用新型屬於大盤管換熱器的換熱管的支撐設備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的支撐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在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支撐裝置的設計,存在著設計複雜,安裝裝配難度大,穩定性差等問題。反應堆使用的設備要求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使用壽命長,同時能夠在現有的加工製造水平下可安裝。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的支撐系統,以防止換熱管在管外流體的衝刷下和管內流體流動不穩定性導致的劇烈振動和磨損。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的支撐系統,包括同心設置的內筒和外筒,內筒與外筒之間固定連接有若干輻射狀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圍繞著內筒的外側壁交替設置,換熱管依次穿過第一支撐板第二支撐板後圍繞著內筒螺旋前進,第一支撐板與換熱管固定連接,第二支撐板與換熱管活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板上設置有若干便於換熱管穿過的圓孔,與第一支撐板連接處的換熱管上套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外徑等於圓孔的孔徑,套管的內徑等於換熱管的外徑。
進一步的,所述圓孔在第一支撐板上均勻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撐板上開設有若干方孔,方孔的橫截面的方形的邊長大於換熱管的外徑,在第二支撐板的長度方向上的方孔的兩個內側壁與換熱管之間分別卡有固定件,固定件的寬度小於方孔的邊長,換熱管能在方孔內沿內筒的徑向方向移動。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件與方孔接觸的端面為平面,固定件與換熱管接觸的端面為圓弧凹面。
進一步的,每個方孔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個固定件。
進一步的,所述方孔在第二支撐板上均勻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數量分別為八個,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均勻交替設置。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的支撐系統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的大盤管的換熱管的支撐裝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換熱管由於管外和管內流體衝刷導致的振動和磨損,提高螺旋管換熱器的穩定性和壽命,同時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通過可動支撐方式,仍然能夠保證換熱管的應力處於較小範圍內,保證換熱管的安全,本實用新型提高了大盤管換熱器的安全性和壽命。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兩種支撐方式的分布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俯視圖;
圖4中圖a為圖3中的a部的放大視圖,圖B為圖a中的B向視圖;
圖5中圖b為圖3中的b部的放大視圖,圖C為圖b中的C向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支撐板;101-圓孔;2-第二支撐板;201-方孔;3-換熱管;4-內筒;5-外筒;6-套管;7-固定件。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後」、「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徵。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大盤管換熱器換熱管的支撐系統,包括同心設置的內筒4和外筒5,內筒4與外筒5之間固定連接有若干輻射狀的第一支撐板1和第二支撐板2。第一支撐板1和第二支撐板2的數量分別為八個,第一支撐板1和第二支撐板2圍繞著內筒4的外側壁均勻交替設置。一定數量的第一支撐板1和第二支撐板2能夠保證為換熱管3提供足夠的支撐,避免過長的換熱管3處於懸空狀態。換熱管3依次交替穿過第一支撐板1、第二支撐板2後圍繞著內筒4螺旋前進,第一支撐板1與換熱管3固定連接,第二支撐板2與換熱管3活動連接。第一支撐板1上設置有若干便於換熱管3穿過的圓孔101,圓孔101在第一支撐板1上均勻分布。如圖4,與第一支撐板1連接處的換熱管3上套有套管6,套管6的外徑等於圓孔101的孔徑,套管6的內徑等於換熱管3的外徑。由於套管6與第一支撐板1上的圓孔101完全對應,沒有運動空間,因此該部分換熱管3與第一支撐板1是無相對運動的,屬於固定支撐,固定支撐保證換熱管3在流體衝刷的情況下,具有相當的剛度和穩定性。
如圖5,第二支撐板2上開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方孔201,方孔201的橫截面的方形的邊長大於換熱管3的外徑,在第二支撐板2的長度方向上的方孔201的兩個內側壁與換熱管3之間分別卡有固定件7,固定件7與方孔201抵接的端面為平面,固定件7與換熱管3抵接的端面為圓弧凹面。換熱管3穿過第二支撐板2的方孔201時,不會直接接觸方孔201,阻力小,安裝難度降低,換熱管3穿過方孔201後在每個方孔201的兩端分別楔入一個固定件7。固定件7的寬度小於方孔201的邊長,這樣換熱管3在受熱的情況下,可以帶動固定件7沿著徑向方向移動,即實現了可動支撐,可動支撐保證換熱管3在受熱的情況下有一定的變形空間,防止應力過大。
本實用新型不僅用於大盤管換熱器上,還可以使用在其它類似的螺旋換熱管3支撐的場合,比如石油化工中盤管式換熱器以及中盤管式換熱器中。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提高換熱器的穩定性,提高設備安全性和壽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