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製作方法
2023-07-07 07:03:56 2
專利名稱: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尤其是涉及一種應用於各種可攜式移動通信終端(如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上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背景技術:
目前,可攜式移動通信終端中很多都用到板對板連接器,RF信號採用高頻連接器和同軸電纜連接,而信號連接器的數據信號(Data Signal)採用板對板連接器或同類形式連接。如此就同時需要有第一、第二高頻連接器,同軸電纜,第一、第二板對板連接器共計五個元件,因此會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所需要元件的價格均比較貴,不利於降低可攜式移動通信終端的成本;二、所有元件的連接形式較為繁瑣、壽命較低且不能滿足即插即用的要求。因為高頻連接不能採用表面焊接的方式與印刷電路板直接連接,而要通過同軸電纜連接,因此這種連接方式不利於簡化產品的製造流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攜式移動通信終端內進行高頻和數據信號連接並且即插即用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本實用新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安裝方便且成本低廉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本實用新型連接器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包括用於安裝在第二電路板上的第一、第二連接器,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設置在第一本體內的第一端子、及設置第一本體內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內設置至少一個彈性元件,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接地端子、設置在第二本體內的信號端子以及設置在第二本體上的第二凹槽,第一電路板一端收容於第一凹槽內,其相對另一端收容於第二凹槽內,彈性元件對第一電路板施加一向前彈性力以確保第一、第二電路板間穩定的電性連接。
第二連接器的第二本體上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一引導並夾持第一電路板的導向卡持片。
第二連接器還可以包括一金屬外殼,該金屬外殼對第二連接器的信號端子形成屏蔽保護。
第二連接器的接地端子可以一體設置在金屬外殼上。
相對於現有連接器組合,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僅包括造價相對低的第一、第二連接器,第一、第二連接器安裝到第二電路板上,第一連接器插入第一連接器內並通過旋轉後插入第二連接器內,從而使得第一電路板的組裝和拆卸都非常容易,元件的連接方式也比較簡單且能夠實現即插即用功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連接器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連接器的主視圖。
圖3為圖2沿A-A線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連接器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5為圖4第二角度的立體圖。
圖6-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組裝過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連接器第二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11為圖10的剖視圖。
圖12為圖10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板對板連接器組合(未標號)包括第一連接器1、第二連接器2。第一連接器1包括第一本體11、設置於第一本體11內的第一端子12及彈性元件14、以及補強體13。第一端子12設有焊接腳121、自焊接腳121彎曲延伸的連接部(未標號)、以及自連接部向上彎折延伸的彈性部122。第一本體11上還設有第一凹槽112,所述彈性元件14設置在該凹槽112內,第一本體11縱向兩側分別設置一貫穿前後的導向槽111,補強體13對應所述導向槽111處分別設置一導向杆131與導向槽111卡持使補強體13與第一本體11結合為第一連接器1。另外,所述第一本體11底壁還向下延伸設置定位腳(未標號)。
請同時參照圖4及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連接器2包括第二本體21、收容在第二本體內的信號端子23和接地端子24、以及一遮蔽信號端子23的金屬外殼22。第二本體21包括主體部211,主體部211底壁(未標號)向下延伸設有定位腳212,主體部211後壁(未標號)向上延伸並向前彎折限定一第二凹槽216,同時主體部211一側壁(未標號)上部形成一導向夾持片217,相對另一側壁(未標號)上形成一卡持塊218。第二本體21的主體部211分別設有通道214、狹槽215以及開口213,所述信號端子23及接地端子24分別設置在所述通道214內。外殼22由片狀金屬一體製成,包括外殼主體部221,設置在外殼主體部221上並與第二本體21的卡持塊218對應卡持的卡持口226、自外殼主體部221下端彎折水平延伸的焊接片227及凸出片223,所述凸出片223部分收容於第二本體21的開口213內,外殼主體部221上還設置有收容在上述狹槽215以進一步實現金屬外殼22與第二本體21卡固的卡持片225。信號端子23與接地端子24分別包括信號端子焊接部231、接地端子焊接部241、信號端子彈性部232、接地端子彈性部242以及分別連接上述二部分的信號端子連接部(未示出)、接地端子連接部(未示出)。
請同時參照圖6-9所示,以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連接器為例,組裝使用時,第一連接器1定位腳插入第二電路板4對應的定位孔(未圖示)中,焊接腳121表面焊接於第二電路板4上的電性迴路上。第二連接器2的定位腳插入設在第二電路板4相對另一端的定位孔(未圖示)內,第二連接器2的焊接片227、信號端子焊接部231、接地端子焊接部241以及凸出片分別焊接於第二電路板4的對應迴路上。裝入第一電路板3時,首先將第一電路板3的後端沿箭頭M插入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凹槽112內,此時設置在第一連接器1第一凹槽112內的彈性元件14被向後壓縮,再沿箭頭N指示方向向下旋轉第一電路板3,當第一電路板3旋轉到接觸第二連接器2時,第二連接器2上的導向夾持片217逐漸收容於設置在第一電路板3前端的導槽31內以引導第一電路板正確定位,最後,當第一電路板3旋轉到水平位置後,第一電路板3前端對著第二連接器2的第二凹槽216,沿箭頭P向前輕推第一電路板1,第一電路板3收容於第一連接器2的第二凹槽216內,此時第一連接器1的彈性元件14伸展,對第一電路板3施加一向前的彈性力以確保第一、第二連接器1、2與第一電路板3穩定的電性連接,即第一電路板3上的電性迴路分別與第一、第二連接器1、2的第一端子、信號端子及接地端子實現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3通過第一、第二連接器1、2與第二電路板4實現穩定連接,從而完成板對板連接器組合的安裝。
圖10-1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連接器2的第二實施方式,第二連接器2包括第二本體21、收容在第二本體21內的信號端子23、用以屏蔽信號端子23的金屬外殼22,以及分別設置在金屬外殼22兩外側上的接地端子24』,其中第二本體21上設置與第一實施方式結構相同的第二凹槽216以收容第一電路板3的對應端。第二連接器2的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主要區別在於接地端子24』設置方式及位置的不同。現僅對第二實施方式的主要不同之處作詳細說明,相同或近似之處不再贅述。接地端子24』包括彎折部241』、自彎折部241』彎曲延伸的連接部242』、設置在連接部242』一端的凹入部243』以及一自由端244』,所述自由端244』向外延伸並彎折設置一彈性部245』,所述凹入部243』定位於金屬外殼22上對應的凹處(未圖示)以確保組裝使用時接地端子24』相對於金屬外殼22的位置。所述接地端子24』與金屬外殼22一體製造,即接地端子24』的彎折部241』為自金屬外殼22側壁後部上端向外彎曲延伸,金屬外殼22下側分別向外水平延伸一焊接片227』。
另外,請參照圖4及圖10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連接器比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連接器在第二本體的側壁(未標號)上部多設置一導引電路板的導向夾持片。
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第二連接器2使用及安裝第一、第二電路板3、4的方法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此處不贅述。
權利要求1.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用於電性連接第一、第二電路板的第一、第二連接器,其中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以及若干第一端子,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信號端子及接地端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接器還包括設在第一本體內的第一凹槽以及設置在第一凹槽內的至少一個彈性元件,所述第二連接器還包括設置在第二本體內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電路板一端收容於第一凹槽內,其相對另一端收容於第二凹槽內,彈性元件對第一電路板施加一向前彈性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連接器進一步包括一導向夾持片,所述導向夾持片用於導向並夾持第一電路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連接器還包括一加強體,所述加強體上設置導向杆,所述第一本體上設有引導並卡持導向杆的導向槽。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連接器包括一金屬外殼,所述接地端子設置於金屬外殼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端子與金屬外殼一體設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接地端子包括自金屬外殼延伸的彎折部、與金屬外殼定位的凹入部、以及連接彎折部與凹入部的連接部。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包括卡持片,所述第二本體設有收容上述卡持片的狹槽。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包括分別從底部彎折延伸以焊接到第二電路板上的焊接片。
9.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連接器包括一外殼,所述外殼上設有凸出片,所述第二本體設有收容所述凸出片的開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第二連接器的端子均分別包括與第一電路板電性接觸的彈性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板對板連接器組合,包括用於電性連接第一、第二電路板的第一連接器、第二連接器,其中第一連接器包括第一本體、收容在第一本體內的若干第一端子、設在第一本體內的第一凹槽以及設置在第一凹槽內的至少一個彈性元件,第二連接器包括第二本體、接地端子、收容於第二本體內的信號端子以及設置在第二本體內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電路板一端收容於第一凹槽內,其相對另一端收容於第二凹槽內,彈性元件對第一電路板施加一向前彈性力。
文檔編號H01R12/00GK2672904SQ0328020
公開日2005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16日
發明者吳丹, 朱偉, 陳偉蘭, 武新玲, 支軍 申請人:聯想(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