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長徵勝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觀後感
2023-08-10 15:26:23 3
《勇士》傾向於為理想而奮鬥的高尚信念主義和休戚與共的團結。下面是相關的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紀念長徵勝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觀後感一:
影片以1935年5月紅軍飛奪瀘定橋這一著名的真實革命歷史事件為原形,基本上真實演繹了當年紅軍勇士兩晝夜行軍320裡、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全貌,較之80年代的老版電影《飛奪瀘定橋》更加身臨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推波助瀾,各種場面的戰鬥如叢林伏擊戰、搶攻戰、炮戰、群戰、對壘戰都呈現得格外壯觀,不僅子彈橫飛清晰可見,甚至濃濃炮火或偷襲的子彈的呼嘯都能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看著紅軍戰士在敵人的偷襲下無聲倒地,一陣無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戰士沒能跑完240裡的山路就陸續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況還有瓢潑的大雨和敵人的圍追堵截,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壯舉,也幾乎是不可能創造的奇蹟,每一項都足以載入世界紀錄,每一項都值得全世界肅然起敬——這精神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國籍,謹是對勇士發自內心的嘆服。
當然,全片的壓軸大戲「飛奪瀘定橋」也沒有辜負觀眾的祈盼,洶湧澎湃的大渡河、天塹奇險的劣勢環境、光禿禿的十三根鐵索還被敵人據斷一根、簡陋的武器裝備、連綿不斷的迫擊炮的轟炸和機槍的掃射以及被敵人玉石俱焚點燃的熊熊大火等,都在鏡頭的切換和背景音樂的襯託下被渲染得淋漓盡致、殘酷悲壯,寧海強導演的執導能力可見一斑。除此之外,白軍田生才與小紅軍的生死兄弟情、藏族小女孩對勇士哥哥的孺慕之情、黃團長與一眾戰士的革命戰友情以及紅軍戰士對過往老百姓的關心幫助等均都刻畫得感人至深,令人動容。可以說,《勇士》在整體的拿捏上比之熱映的《湄公河行動》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湄公河行動》著重凸顯的是個人英雄主義,那麼《勇士》則更傾向於為理想而奮鬥的高尚信念主義和休戚與共的團結。影片的最後,李東學不斷喃喃重複著「理想」二字,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為什麼紅軍能夠所向披靡戰無不勝而「正規軍」卻屢戰屢敗不堪一擊的原因。另外,大概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觀賞性,其中有兩處細節頗令人玩味,一處是被槍炮嚇得瑟瑟發抖的大熊貓,還有一處則是嚇得倏忽而逃的金絲猴。這是影片的創意之所在。
紀念長徵勝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觀後感二:
電影《勇士》講述紅軍長徵過大渡河與瀘定橋的事情。此片在某些網友打分網站,評分極低。暫時拋開電影內容不談,本片的拍攝水平,至少在《港囧》、《美人魚》這樣的鬧劇之上,而於槍戰一面,大約也可以致敬一下近期的《我的戰爭》和《湄公河行動》。
那麼,還得回到內容本身去談這部長徵題材的電影。在戰略戰術層面上,這部電影略有長進,紅軍和國軍形成對峙局面,一個奔襲,一個圍堵,算是各自打牌,有來有去。戰爭戲的好看之處,就是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排兵布陣打調度。
這是技法方面。情懷上呢?《勇士》繼承的,是十七年文學時期(更早可追溯到延安文學時期)養成的一種對戰爭小說和戰爭電影的創作態度——革命的樂觀主義。什麼叫革命的樂觀主義呢?就是,也展現死亡,展現正面戰場,但不把死亡搞的那麼悲觀,相反,在戰鬥中,實現一種昂揚與積極向上,在犧牲中尋找快樂。我們以往的很多此類題材,都是革命的樂觀主義。比如,《小兵張嘎》,當戰爭喜劇看,都行。
《勇士》,顯然也是革命的樂觀主義,對犧牲的痛苦尤其是個體的肉體與精神痛苦,不多著墨,相反,把這些痛苦變為一種對犧牲的樂觀嚮往,成為一種革命精神。這種戰爭片的指導思想,一直充斥在中國此類電影的創作指導第一線。
同袍兄弟殺紅眼,紅軍還是國軍,幾十年後再看,都沒什麼可驕傲的。內戰,素來是各大民族都不願意正面歌頌的。即使美帝這樣的沒文化的民族,在涉及南北戰爭題材的影片的時候,也不願意過分歌頌勝利者,更不願意貶低南方政權。韓國這邊,在講述內戰的電影上,更是有很多例子。
《歡迎來到東莫村》,算是韓國內戰電影中比較典型的。該片對韓戰的講述,不是韓國這邊多威武,或者多無辜,更不是朝鮮那邊多無恥,或者多蠢豬。相反,電影將韓國軍人和朝鮮軍人置於一個孤島山村,這裡世外桃源,如此美景與淳樸民風之下,竟然要被美帝飛機轟炸。朝鮮和韓國軍人聯合起來,對抗轟炸,保護平民。
這是韓國戰爭片對於內戰的一種態度。大量的韓國戰爭電影,都致力於彌合南北關係,並且致力於構建一個民族之間的地緣血脈。基於此,這類電影很少有革命的樂觀主義,更不會以戰爭為樂趣,甚至於不會把會打仗當做炫耀與歌頌的橋段。這類電影,已經從歌頌某類精神,發展成為對整個民族的人文關懷。
我有一點思考,我們的長徵戲,能不能也致力於彌合兩岸關係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念,能否更多地進駐到這類電影中去?比之於對戰爭和戰爭英雄的歌頌,是否彌合自己民族的內部矛盾更有價值?
是革命的樂觀主義更超前,還是彌合民族內部矛盾更超前?我受教育的程度低,想不通這個問題了。《勇士》裡邊,國軍將領在是否炸毀瀘定橋的問題上說,這是給老百姓修的,炸毀了,咱們就是千古罪人。這個橋段,在片中,只是給國軍為何沒有毀掉瀘定橋以理由,但是,這個無心一語,卻能帶來不少感動——為百姓著想,才是最大的社會價值。
紀念長徵勝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觀後感三:
《勇士》作為一部張揚「主旋律」的紅色電影,淡化了以往「臉譜化」、「誇張化」、「意識形態化」的標籤,將歷史大背景中的「群像」和「個人」透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細節給人以心靈震撼,同時導演在史實方面下足了功夫,很多「歷史蹤跡」通過「藝術再現」不溫不火但是富有深情的呈現在觀眾面前。這裡著重談一下這些細節,並按照電影《勇士》的視角淺談一下當年那場關乎中央紅軍命運的「飛奪瀘定橋」。
《勇士》開篇迅速通過一系列靜態動畫回顧了紅軍長徵以來的各個重大戰役如湘江戰役等(這場戰役堪稱紅軍長徵中的大放血,中央紅軍戰役前86000,戰役後銳減過半,相當於2個紅軍就有一個掉了腦袋。所以電影中的「老廖」在紅軍獨特掃盲中聽到「湘江」兩個字異常悲憤,因為損失太大了),影片開頭佔領安順場時候只有一條船,強渡佔領對面的桃子灣渡口奪取了3條船一共四條船,問題是就算四條船也是杯水車薪,大渡河此時正值漲水,河寬近300米,流速每秒4米,水流湍急,暗礁叢生,紅軍的船都是那種小漁船,四條船一次只能渡4、5十個人,來回一個小時,還得是順利的情況,彼時的中央紅軍有不到三萬人,也就是說就算是敞開了渡河也得渡一個月。而此時中央軍的薛嶽已經在後面緊追,幾天就能趕到,如果不能從容過河,那紅軍就只能西去藏區,民族問題,吃飯問題那都是萬難,前途未卜,可能歷史就會改寫,歷史的仲裁者的地位此時落在了紅一軍團紅四團的團長黃開湘和政委楊成武身上。
影片中紅四團從5月27日清晨開拔,一路披星戴月「就著雨水嚼生米」邊跑邊「用餐」用2天在彼時山路崎嶇的環境下「奔」到了瀘定橋(第一天80裡、第二天240裡!!!)影片用一個個鮮活的青春、稚嫩、堅定的臉龐詮釋了各個十幾二十歲年輕紅軍戰士的內心的理想,既不說教而又新穎,特別是影片通過鏡頭展現紅軍「邊行軍邊掃盲」和川軍「雙槍兵」(步槍、大煙槍)這個細節無聲中展現了兩隻軍隊不同的面貌。5月29日凌晨6時許,黃開湘帶領前鋒到達瀘定橋,影片這裡有一個時間點也是很準確,黃開湘說下午四點發起攻擊,為什麼呢?因為歷史上黃開湘初到瀘定只是先頭部隊,還要等待紅四團主力,特別是輕重機槍和佛爺「炮神」趙章成的迫擊炮(田生才的原型),也就是影片一改以往主旋律電影濃墨重彩強調紅軍「精神」、「信仰」,而是非常忠實的還原了歷史本真——彼時紅四團的火力要大大強於對面的川軍第三十八團團長李全山部(「由曾慶林指揮全團百餘挺輕、重機槍,掩護奪橋和鋪橋行動」楊成武語),這也就是出現了很多人不解一點,紅軍22勇士攀著鐵索對面川軍為啥攻擊效果不佳?其實,是川軍沒辦法,因為自己的五六挺機槍被對面的紅四團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基本壓制(橋樓成為彈巢,守兵抬不起頭,或傷亡或逃跑……)。而電影另一個細節,也很完整的反映了奪取瀘定橋的經過,就是另一方的紅一師對瀘定橋後背發起進攻,造成了守橋部隊腹背受敵的窘境,軍功章有紅一師的一半。奪橋經過歷史上也就是半小時左右,影片通過特效技術和爆破手段帶給觀眾不錯的視聽體驗,這是本片的又一大亮點。
戰爭從來不是只靠勇氣,紅軍指戰員也不是義和團,那是相當珍惜戰士生命的,勝利必須是指揮員依據主客觀形勢,充分調動一切資源才能取得的。但是這並不妨礙鐵索橋的22名勇士名垂千古,且不說火力壓制並不代表完全壓制,不代表不會有子彈飛到鐵索上沒有任何遮擋物的22名勇士身上,就是那濤濤大渡河上冰冷光禿禿的十三條鐵鎖又有多少人看著心裡不瘮得慌?何況他們剛剛沒日沒夜的奔跑了240裡……
「大渡橋橫鐵索寒,朱毛不是石達開」。如今的瀘定橋,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濤濤大渡河依舊在橋下怒吼,仿佛在訴說八十一年前那些「勇士」帶給我們的感動。
「瀘河三渡口,高崖夾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懸渡,險莫甚焉!茲偕提臣嶽升龍相度形勢,距化林營八十餘裡,山趾坦平,地名安樂,擬即其處仿鐵索橋規制建橋,以便行旅。朕嘉其意,詔從所請,於是鳩工構造。橋東西長三十一丈一尺,寬九尺,施索九條,索之長視橋身餘八丈而贏,覆版木於上,而又翼以扶欄,鎮以梁柱,皆鎔鐵以庀事。橋成,凡使命之往來,郵傳之絡繹,軍民商賈之車徒負載,鹹得安驅疾馳而不致病於跋涉」——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御製瀘定橋碑》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