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及包括該裝置的起動機的製作方法
2023-08-09 23:09:2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減振密封裝置,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及包含其裝置的起動機。
背景技術:
參見圖1,圖1為現有技術的起動機剖視圖。如圖1所示的起動機的行星減速結構,包含中蓋1、內齒圈2、行星齒輪3、電樞軸4、蓋板5、滑座6,其中:滑座6上直接出至少3個軸銷用於裝配行星齒輪3,行星齒輪3內側與電樞軸4上齒輪配合,行星齒輪3外側為內齒圈2,組成行星減速系。
現有的起動機行星減速繫結構設計,滑座6和中蓋1、內齒圈2和蓋板2之間無任何密封,導致行星系的油脂沿滑座外圓周面洩漏到中蓋1和滑座6外圓周面的之間的縫隙中,和/或沿蓋板5和內齒圈2之間縫隙洩漏,造成油脂浪費,齒輪副之間的磨損加劇,起動機的壽命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起動機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以及包含該起動機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起動機,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滑座和行星系之間易導致潤滑油脂洩漏,齒輪副磨損加劇、起動機壽命降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以及包含該裝置的起動機可以有效減少行星系內潤滑油脂的洩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連接在一起動機,所述起動機包括中蓋、位於所述中蓋內的內齒圈、行星齒輪、蓋板以及滑座,所述行星齒輪與所述內齒圈相連接,所述內齒圈位於所述滑座和所述蓋板之間,所述內齒圈的外圓周具有多個內齒圈凸起,所述滑座具有滑座外圓周面,其中,所述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設置包括密封環和多個減振套,所述減振套與所述內齒圈凸起一一對應且分別套設在所述內齒圈凸起上,所述密封環壓緊在所述滑座外圓周面上。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壓在所述內齒圈與中蓋之間以進行軸向固定,所述密封環為彈性材料,其反彈力將所述內齒圈頂在所述蓋板上以避免油脂從所述內齒圈與蓋板間的縫隙流出。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中蓋包括多個中蓋凹槽,套設在所述內齒圈凸起上的所述減振套分別設置於所述中蓋凹槽。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與多個所述減振套為一體成型。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與多個所述減振套為分體件。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至少兩個相鄰所述減振套之間通過一連接部相連接。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多個所述減振套為各自獨立的分體件。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與行星齒輪的端面的軸向具有一間距。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包括壓緊在所述滑座外圓周面上的密封環面,所述密封環面為平面或曲面,所述滑座外圓周面為平面或曲面。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面和/或滑座外圓周面具有密封條。
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密封環面和/或滑座外圓周面具有密封槽。
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包括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中蓋、位於所述中蓋內的內齒圈、行星齒輪、蓋板以及滑座,所述行星齒輪與所述內齒圈相連接,所述內齒圈位於所述滑座和所述蓋板之間,所述內齒圈的外圓周具有多個內齒圈凸起,所述滑座具有滑座外圓周面,其中,所述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為上述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於,採用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解決現有技術的行星系潤滑油脂洩漏問題。密封環為彈性材料,預壓在滑座外圓周面上後,可較好貼實,有效防止行星系內潤滑油脂洩漏。同時,套裝上減振材料的內齒圈凸起嵌套在中蓋凹槽內,使得中蓋和內齒圈周向固定,既實現了內齒圈的減振又達到了中蓋去重的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起動機的整體構造的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起動機的整體構造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行星減速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內齒圈和減振密封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的裝配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減振密封裝置的減振套的斜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減振密封裝置的密封環的斜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局部放大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減振密封裝置的減振套方案一的俯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減振密封裝置的減振套方案二的俯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減振密封裝置的減振套的俯視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減振密封裝置的減振套的俯視圖;
圖12是滑座外圓周面和密封環面配合方案一的4個局部剖視圖;
圖13是滑座外圓周面和密封環面配合方案二的6個局部剖視圖;
圖14是滑座外圓周面和密封環面配合方案三的6個局部剖視圖;
圖15是滑座外圓周面和密封環面配合方案四的6個局部剖視圖;
圖16是滑座外圓周面和密封環面配合方案五的6個局部剖視圖;
圖17是滑座外圓周面和密封環面配合方案六的3個局部剖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
100 減振密封裝置
110 密封環
111、113、114、115、116、117 密封環面
112 密封環的上沿面
113a 密封條
116a 密封槽
120、1201、1202、1203、1204 減振套
121a 去重區
122a 去重區的下沿面
60、61、62、63、64、65 滑座外圓周面
62a 密封條
63a 密封槽
1 中蓋
2 內齒圈
3 行星齒輪
4 電樞軸
5 蓋板
6 滑座
8 軸銷
9 單向器
2a、2a1、2a2、2a3、2a4 內齒圈凸起
20 內齒圈凸起的下端面
21 內齒圈的下端面
L 密封環和行星齒輪的軸向間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並非作為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的限制。
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100用於起動機,起動機包括中蓋1、位於中蓋1內的內齒圈2、行星齒輪3、蓋板5以及滑座6,行星齒輪3與內齒圈2相連接,內齒圈2位於滑座6和蓋板5之間,內齒圈2的外圓周具有多個內齒圈凸起2a,滑座6具有滑座外圓周面60。行星減速系減振密封裝置100設置於內齒圈2和中蓋1之間,其包括密封環110和多個減振套120,減振套120與內齒圈凸起2a一一對應且分別套設在內齒圈凸起2a上,密封環110壓緊在滑座外圓周面60上。
本實用新型在內齒圈2與中蓋1間布置有減振套120,吸收起動機盤動發動機時產生的衝擊,在靠近滑座6的一側布置預壓在滑座外圓周面60上的密封環110,避免油脂從滑座6的外表面漏出。
如圖4所示,內齒圈2例如包括均布的4個內齒圈凸起2a,中蓋1的中蓋凹槽也為4個,減振套120為對應設置的4個,套設在內齒圈凸起2a上的減振套120分別設置於中蓋凹槽中。
需要說明的是,減振套120的數量與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以及中蓋1的中蓋凹槽相對應即可,也有可能是3個,或4個以上,其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其中,減振套120為彈性材料製作,每個減振套120均有一去重區用來裝套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將減振套120套裝在內齒圈凸起2a後,一同壓入中蓋1的中蓋凹槽內,減振套120處在內齒圈凸起2a和中蓋1之間,避免內齒圈2和中蓋1直接接觸,有效吸收起動機盤動發動機時的衝擊,實現減振功效。密封環110是一環形彈性材料,並被內齒圈2預壓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密封環110與滑座外圓周面60緊密貼實,有效減少或避免油脂洩漏到滑座6和中蓋1之間的縫隙中。同時,由於彈性材料製成的密封環110受到內齒圈2的預壓力,會產生一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又將內齒圈2頂到蓋板5上,有效減少或避免油脂從內齒圈2和蓋板5之間的縫隙處洩漏。
本實用新型中,密封環110與多個減振套120可以為一體成型製成,也可以為分體件。密封環110與多個減振套120為分體件時,可以設置至少兩個相鄰減振套120之間通過一連接底部相連接,也可以設置多個減振套120為各自獨立的件體。
密封環110與行星齒輪3端面的軸向具有一間距,以避免減振密封裝置被捲入行星齒輪3中。
另,密封環110包括壓緊在滑座外圓周面60上的密封環面111,密封環面111為平面或曲面,滑座外圓周面60也可為平面或曲面。密封環面111和/或滑座外圓周面60可以具有密封條或密封槽。以下的各實施例將具體予以說明。
第一實施例
參照圖2至圖4,起動機還包括電樞軸4、軸銷8以及單向器9。將單向器9裝進中蓋1中,內齒圈2裝上減振密封裝置100後一同裝進中蓋1的凹槽內,把行星齒輪3裝在軸銷8上,裝入電樞軸4,蓋上蓋板5組成行星減速系。
如圖3和圖4所示,內齒圈2上具有4處內齒圈凸起2a1至2a4、減振密封裝置100具有4個相對應的減振套1201至1204,減振套1201至1204均具有與內齒圈凸起2a1至2a4相對應的去重區121a。密封環110與行星齒輪3端面的軸向間距為L,密封環110具有與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相對的密封環面111。
參照圖4,把內齒圈2沿圖示箭頭方向壓到減振密封裝置100上,內齒圈2的4個內齒圈凸起2a1-2a4分別嵌套在減振密封裝置100的4個減振套1201至1204的4個去重區121a內,內齒圈2的4內齒圈凸起2a1-2a4的每一下端面20分別與減振密封裝置100的4個減振套1201至1204的4個去重區121a的下沿面122a壓接,內齒圈2的下端面21壓裝在減振密封裝置100的密封環110的上沿面112上。其中,密封環110的密封環面111與上沿面112為相背的兩表面。內齒圈2壓到減振密封裝置100後作為一個整體壓入至中蓋1中,套設在內齒圈凸起2a1-2a4上的減振套1201至1204分別設置於中蓋1的中蓋凹槽中。
減振套1201至1204壓裝在中蓋1的中蓋凹槽和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1-2a4之間,有效吸收起動機盤動發動機時的衝擊。密封環110被壓緊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並貼實,油脂不會在此處洩漏。又因減振套為彈性材料,被內齒圈2預壓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後有一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又將內齒圈2頂到蓋板5上,蓋板5和內齒圈2受反作用力貼實,避免或減少油脂從蓋板5和內齒圈2之間的縫隙洩露。同時,由彈性材料製作的減振密封裝置100為避免因受力變形,被捲入行星齒輪3之間被擠壓破壞,根據力學分析和設計經驗,在行星齒輪3和減振密封裝置100的密封環110之間預留有一軸向間距L,在減振密封裝置100發生最大變形量時,此間距L仍能有效避免減振密封裝置100被捲入行星齒輪3之間。
本實施例中,減振密封裝置100為一整體結構,密封環110上均布有4處減振套120。
第二實施例
參照圖5至圖7,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中減振密封裝置100為兩個件體:4個減振套1201至1204通過連接部1205相連接形成一具有減振作用的減振件體,密封環110為相對減振件體獨立的密封件體。
裝配時,按照圖7所示,首先將密封環110預壓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密封環面111與滑座外圓周面60貼實密封,減少或避免行星系內油脂洩漏到中蓋1和滑座6之間的縫隙中。再將內齒圈2的4處凸起2a分別裝入減振套1201至1204的4個去重區121a內,套上減振套1201至1204的內齒圈2嵌入中蓋1的中蓋凹槽內,減振套1201至1204分別在中蓋1和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之間,吸收起動機盤動發動機轉動時產生的衝擊,實現減振功能。密封環110預壓在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產生一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內齒圈2向蓋板5方向推移,連接減振套1201至1204的連接部1205被頂到蓋板5,減少或避免行星系內油脂從蓋板5和內齒圈2之間的縫隙洩漏。
第三實施例
參見圖8和圖9,本實施例中密封環與第二實施例的密封環110相同,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4個減振套1201至1204中通過連接部1205相連接以形成兩個具有減振作用的減振件體,並按照圖7所示進行裝配。
具體地,如圖8所示,2個減振套1201、1202通過連接部1205連接形成一個減振件體a,另外2個減振套1203、1204通過另一連接部1205連接形成另一個減振件體b。裝配時,首先將圖6所示的密封環110預壓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然後將減振件體a和減振件體b分別裝到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上,之後一塊嵌套到中蓋1的中蓋凹槽內。
參見圖9,3個減振套1201至1203通過連接部1205相連接成一個減振件體c,另一個減振套1204是減振件體d。裝配時,首先將密封環110預壓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將減振件體c的三處減振套1201至1203分別套裝到內齒圈2的三個內齒圈凸起2a上,將減振件體d套裝到內齒圈2的剩下的另一個內齒圈凸起2a上,之後一塊嵌套到中蓋1的中蓋凹槽內。
第四實施例
參見圖10,本實施例中密封環與第二實施例的密封環110相同,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4個減振套1201至1204中通過連接部1205相連接以形成三個具有減振作用的減振件體,並按照圖7所示進行裝配。
減振套1201和減振套1202分別為減振件體a和減振件體b,減振套1203和減振套1204通過連接部1205組成減振件體c。裝配時,先將密封環110壓裝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然後將減振件體a、b和c分別套裝到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上,之後一同套入中蓋1的中蓋凹槽內。
第五實施例
參見圖11,本實施例中密封環與第二實施例的密封環110相同,與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4個減振套1201至1204中單獨形成四個具有減振作用的減振件體,並按照圖7所示進行裝配。
如圖11所示,減振套1201至1204單獨形成減振件體a、b、c、d。裝配時先將密封環110預壓到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上,再分別將減振件體a、b、c、d分別嵌套到內齒圈2的內齒圈凸起2a上,之後一同嵌入中蓋1的中蓋凹槽內。
上述的五種實施例中,密封環110的密封環面111與滑座6的滑座外圓周面60的配合方案有如下六種方案。
圖12為第一種方案的4個局部放大圖,圖a中滑座外圓周面60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1為平面;圖b中滑座外圓周面60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1為曲面;圖c中滑座外圓周面60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1為曲面;圖d中滑座外圓周面60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1為平面。
圖13為第二種方案的6個局部放大圖,圖a1中滑座外圓周面61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3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3的平面上設有一個密封條113a;圖b1中滑座外圓周面61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3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3上設有一個密封條113a;圖c1中滑座外圓周面61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3均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3上設有2個密封條113a;圖d1中滑座圓周61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3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3上設有2個密封條113a;圖e1中滑座外圓周面61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3均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3上設有3個密封條113a;圖f1中,滑座外圓周面61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3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3上設有3條密封條113a。
圖14為第三種方案的6個局部放大圖,圖a2中,滑座外圓周面62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4為曲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2上設有1條密封條62a;圖b2中,滑座外圓周面62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4均為平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2上設有1條密封條62a;圖c2中,滑座外圓周面62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4為曲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2上設有2條密封條62a;圖d2中,滑座外圓周面62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4均為平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2上設有2條密封條62a;圖e2中,滑座外圓周面62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4為曲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2上設有3條密封條62a;圖f2中,滑座外圓周面62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4為平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2上設有3條密封條62a。
圖15為第四種方案的6個局部放大圖,圖a3中,滑座外圓周面63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5為曲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3上設有1條密封槽63a;圖b3中,滑座外圓周面63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5均為平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3上設有1條密封槽63a;圖c3中,滑座外圓周面63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5為曲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3上設有2條密封槽63a;圖d3中,滑座外圓周面63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5均為平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3上設有2條密封槽63a;圖e3中,滑座外圓周面63為平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5為曲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3上設有3條密封槽63a;圖f3中,滑座外圓周面63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5均為平面,且在滑座外圓周面63上設有3條密封槽63a。
圖16為第五種方案的6個局部放大圖,圖a4中,滑座外圓周面64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6均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6上設有1條密封槽116a;圖b4中,滑座外圓周面64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6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6上設有1條密封槽116a;圖c4中,滑座外圓周面64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6均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6上設有2條密封槽116a;圖d4中,滑座外圓周面64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6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6上設有2條密封槽116a;圖e4中,滑座外圓周面64和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6均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6上設有3條密封槽116a;圖f4中,滑座外圓周面64為曲面,與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6為平面,且在密封環面116上設有3條密封槽116a。
密封條與滑座外圓周面可為一體結構。如圖17所示,圖17為第六種方案的3個局部放大圖,圖a5-c5中,滑座圓周面65和之接觸的密封環面117之間增設一彈性材料,彈性材料上設有至少一條密封條90。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