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型影視公司稻草熊會有大未來(明星衛視平臺深度綁定)
2023-08-10 08:50:09
文|黔嶽
憾失A股之後,稻草熊影業轉道向港股發起了IPO衝刺。
近日,稻草熊影業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正式踏上了獨立IPO的道路。根據資料顯示這家公司曾參與出品《蜀山戰紀》《兩世歡》《局中人》等劇集,與吳奇隆、劉詩詩和趙麗穎等明星深度綁定。
資料顯示,2015年劉詩詩、趙麗穎分別出資200萬和10萬元獲得稻草熊影業20%和1%的股份,經過其它投資方的稀釋,截至招股書公布之日,劉詩詩和趙麗穎分別持股14.8%、0.79%。
雖然吳奇隆沒有明面上持股,但是業內人士都知道這家公司背後的主理人之一就是吳奇隆,其在大陸的經紀事宜由稻草熊影業打理;劉詩詩自從和唐人合約到期之後成立的工作室也與稻草熊影業曖昧不清;而趙麗穎之所以入股稻草熊,也是吳奇隆從中牽線搭橋的。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吳奇隆夫婦是稻草熊影業早期發家的關鍵性人物,也是吳奇隆多年娛樂圈資源變現的載體之一,這也是當時暴風科技不顧爭議推進收購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6年暴風擬以10.8億元購買稻草熊影業60%股權,其中劉詩詩的現金 股權對價可以達到2.16億,溢價率接近200倍,因此高溢價收購、標的盈利能力弱、明星股東等原因在市場上引起巨大的爭議而流產。
時隔4年稻草熊影業資本化野心仍在,選擇獨立IPO。
▼
明星、衛視、視頻平臺深度綁定
稻草熊影業背景神秘
稻草熊影業是一家十分神秘、能量頗大的公司。
2018年9月份著名導演郭靖宇的公開發文披露電視劇收視造假的內幕過程,引起全社會巨大轟動。郭靖宇披露收視造假的過程中,有一位能量巨大的關鍵先生要郭靖宇花費7200萬元購買收視率,而此人被認為是劉小楓。
此人作風一向很低調,關於他的傳聞亦不多,現在官方披露出來的履歷顯示其主要在江蘇衛視工作過,因此與江蘇衛視的關係深厚。稻草熊早期參與出品的劇集《蜀山戰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繁星四月》《國寶奇旅》等都在江蘇衛視播出。
稻草熊影業是江蘇省內唯一一家擁有電視劇製作甲種許可證的公司,可見其在江蘇省內的雄厚資源。
同時稻草熊影業與視頻平臺之一愛奇藝深度綁定,依賴性較高。
招股書顯示,愛奇藝既為公司的大客戶,也曾是公司的供應商。2017年-2019年,愛奇藝為公司貢獻的收入金額分別為1.16億元、2.45億元、2.08億元,佔比分別為21.4%、36%、27.2%,2020年一季度,愛奇藝更是為公司單一大客戶,貢獻3.27億元收入,佔比達100%。
另外,2018年愛奇藝還曾出現在前五大供應商中,公司向其採購買斷劇集,金額為1.12億元,佔採購總額的16.2%;2019年愛奇藝進一步上升為第一大供應商,採購額為1.49億元,佔採購額的15.8%。
據稻草熊披露,公司與愛奇藝的合作關係開始與2014年,稻草熊曾向其出售自製劇集《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的播映權,2018年和2020年,稻草熊分別收到愛奇藝全資附屬公司Taurus Holding的A-1輪和A-2輪融資。截至目前,愛奇藝子公司Taurus Holding持有公司19.57%股份,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這種深度綁定關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公司的劇集出售,但話語權偏弱也導致公司議價能力偏弱,影響盈利能力。2017年-2019年,公司分別為愛奇藝製作了0部、1部、3部定製劇集。
因此這是一家是典型的明星、衛視、平臺三綁定的影視公司。
▼
自製劇逐漸挑大梁
毛利率近乎腰斬
資料顯示,稻草熊市場份額約為6%,收入主要來自自製劇集播映權許可、買斷劇集播映權許可、定製劇集承制服務。
2017年-201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42億元、6.79億元、7.6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403萬元、1051萬元、5040萬元,淨利潤變動較大。
從佔比來看,公司對自製劇的投入和重視程度不斷上升,自製劇近年來也逐漸成了稻草熊影視挑大梁的存在。
2017年-2019年,自製劇集播映許可帶來的營收佔比分別為17.6%、65.6%、74.7%,2020年一季度佔比為71.3%。公司出品的較為知名的自製劇包括《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局中人》《兩世歡》等。
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儲備的文學作品許可權包括《殺破狼》《在寂與寞的川流上》等,儲備的劇集及網絡大電影的許可權包括《親愛的自己》《招搖》等。
但自製劇的毛利率近年來卻不斷下降,或許反映出公司作品的質量及議價能力不及從前。
2017年-2019年,自製劇集的毛利率分別為57.3%、24.2%、11.2%,2020年一季度毛利率為31.7%,自製劇毛利率走低且波動較大,連帶著,公司總體毛利率也在2年內近乎腰斬,2017年-2019年,稻草熊整體毛利率分別為28%、30.9%、14.1%,2019年全年毛利率僅為2017年的一半。
對於毛利率波動下降,稻草熊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系2019年網絡視頻平臺提供的播映劇集購買價格下降,而這些劇集大多於2017年或2018年製作,製作時間在政府出臺「限薪令」之前,製作成本相對較高。
這是目前劇集公司普遍遇到的問題,即高成本與低收購價之間的矛盾,也是影視行業前幾年瘋狂擴張的後遺症。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