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與atv電視劇風格(TVB與ATV的電視劇爭霸時代)
2023-08-10 14:49:01 2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的兩家免費電視臺,無線電視和亞洲電視,都經歷了各自的輝煌期,但在大部分時期,亞視的收視率始終無法動搖TVB的地位。有人將此現象歸咎於「慣性收視」,意思是說觀眾習慣看無線電視而不轉臺,但也沒有具體數據支持此論調。
相比無線電視的當家人邵逸夫能一言堂做決定,麗的電視因經常更換大股東,導致電視臺政策方向和節目製作不能長期持續,這也是麗的電視在收視率上始終不能壓制無線的原因之一。
TVB創始人 邵逸夫
1981年3月,麗的電視母公司英國麗的呼聲公司將其61%股份轉讓給澳大利亞一個財團,麗的呼聲不再主管麗的電視。澳洲財團入主麗的,極力節省開支、縮減費用,很多當時的劇集都是很艱難的完成,如蕭笙監製的《武俠帝女花》,使得當年氣勢如虹的麗的電視臺前幕後許多人才逐漸流失。
1982年麗的電視股權結構再次發生變化,遠東集團主席邱德根注資1億港元購入50%的股權,入主麗的電視,並將麗的電視更名為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亞視(ATV),從此麗的進入邱氏主導的亞洲電視時代。
遠東集團主席 邱德根
邱德根入主亞視後,也效仿無線電視拓寬業務,逐漸開始舉辦歌手大賽、藝員培訓班、亞洲小姐選美比賽等等,因此公司在製作電視劇方面勢必縮減費用,減少了大製作大投資的劇集數量。
1981年麗的電視拍攝的《大俠霍元甲》收視不俗,使得續集《陳真》的開拍如箭在弦上,尤其劇末對陳真的交代使得觀眾大呼陳真未死。當年澳洲財團入主麗的電視後,縮減費用,但《陳真》卻還是大肆揮霍一番,當年號稱是麗的電視投資最多錢的一套劇集。
第一集中賭場、舞獅、採青的戲份就花掉一大筆錢,電視臺希望能認真做好吸引觀眾的點,也有人稱當年麗的電視將所有好功力都傳給《陳真》, 除令同期其他劇集失色外,也更加促成《陳真》成為後來普遍認同為麗的電視最後一套大製作經典劇集。結局更邀得當年《大俠霍元甲》武術指導之一的袁祥仁出演江湖八野與陳真對決,硬馬功夫對決贏得不少觀眾分,該劇在大陸播出後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
繼《陳真》之後,1984年徐小明執導的《霍東閣》上映,雖然《霍東閣》相比《霍元甲》《陳真》失色不少,但三者組成的「精武三部曲」將愛國主義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以傳統中華武術為題材大漲了中國人的威風,三部曲不僅在香港取得了很高收視,引入內地後更是掀起了功夫片熱潮,黃元申、梁小龍、米雪、錢小豪、鄭佩佩等人成為大陸追捧的第一代港星。
在"精武三部曲"之外,1983年,徐小明還執導了另一部民國功夫劇《再向虎山行》,這又是影響整整一代人的超級武打傑作。一段懲惡除奸、弘揚正氣的傳奇經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劇情可謂峰迴路轉,不是冤家不聚頭,南滄海,北鐵山,一嶽擎天決世間(容寬未出山)。
面對亞視民國功夫劇的凌厲攻勢,TVB終於祭出了殺手鐧——金庸劇。
1982年TVB的大製作劇集非《天龍八部》莫屬,距離TVB上一部金庸劇1978年拍攝的《倚天屠龍記》已過四年之久,四年之間,從TVB訓練班又走出了很多小生花旦,而且還多了從麗的電視跳槽過來的蕭笙、程小東等著名監製、武術指導。於是,TVB傾舉全臺之力開始拍攝金庸劇。
1982版《天龍八部》分為《六脈神劍》《虛竹傳奇》兩部分,這部金庸劇最大的亮點就是演員的選角——梁家仁的喬峰,湯鎮業的段譽、黃日華的虛竹,陳玉蓮的王語嫣,以及石修演的慕容復都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該劇人氣最高的還是湯鎮業演的段譽,風度翩翩加上有點小壞,使湯鎮業一度紅遍香江。《天龍八部》是82年無線最大的盛事,氣勢磅礴、結構獨特,整部戲最令人叫絕之處,是石修把慕容復天生的貴族氣質很自然的流露出來,兼有帥氣、傲氣和殺氣,被認為是詮釋慕容復的不二人選。後來版本的慕容復扮演者再難望其項背,只因缺少那一份悲劇式的貴氣。
從1982至1989年,TVB基本保持著每年1-2部金庸劇的上映,83版《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84版《鹿鼎記》《笑傲江湖》,85版《雪山飛狐》《碧血劍》,86版《倚天屠龍記》,87版《書劍恩仇錄》,89版《連城訣》《俠客行》等,幾乎把金庸所有長中篇小說都翻拍了一遍,形成八十年代第一輪金庸劇熱潮。同時也捧紅了無數出演金庸劇男女主角的小生花旦,比如TVB五虎將、翁美玲、陳玉蓮、戚美珍、曾華倩、黎美嫻、鄧萃雯等等。
在80年代每當TVB播出金庸劇時,亞視幾乎沒有一部劇可以在收視率上能與之一爭長短,可見金庸劇影響力之大。雖然當時亞視藝員的薪酬待遇比TVB藝員高,但TVB強大的造星能力和演員出演金庸劇後的成名度,在這方面的優勢是亞視無法相比的。
八十年代的TVB劇集主要以古裝劇、武俠劇為主,時裝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遜色不少,但也不乏有經典作品,比如《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新紮師兄》《流氓大亨》《義不容情》等等,這其中的每一部都在香港電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都取得了極高的收視率。80年代的TVB整體表現為:時裝劇偶爾某點綻放,古裝劇則全面開花,經典頻出。
1986年港劇年度收視冠軍《流氓大亨》
八十年代的亞視,能與無線一爭收視的除了徐小明監製的幾部民國功夫劇之外,就要數歷史劇了。
1983年,亞洲電視拍攝了歷史人物劇《少女慈禧》,該劇被稱為「正說慈禧第一劇」,主要講述的是慈禧太后前半生的故事。
該劇由劉家豪、李兆華監製,劉雪華、伍衛國、劉緯民、麥翠嫻主演。在香港播出時創下很高收視,並開創亞視製作歷史人物劇的先河,也使飾演慈禧的劉雪華一炮而紅。
想必看過此劇的人都對劉雪華的精彩演繹讚不絕口。尤其是與肅順很長的爭權過程,她曾一度被打入冷宮。但憑著自身的堅韌性格和恭親王、李樂天、小安子等人的相助,還是取得了這場鬥爭的最終勝利。
伍衛國飾演的恭親王奕訢,溫文儒雅、英明神武,拳拳愛國之心,換來的卻是大志不得舒展的苦悶和無奈;與慈禧命中注定的有緣無分,也不知惹來了多少人的唏噓。
1984年,亞視又拍攝了另一部歷史人物劇《武則天》,由馮寶寶、潘志文、劉永、曾偉權等主演。
84版《武則天》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先聲奪人效果,就當時大眾的觀賞水平來說,不管是戲說還是還原,都能恰到好處再現了武則天首先作為一個女強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一個充滿野心的帝皇形象。
該劇雖然更多的是加入了戲說的成分,少了歷史的嚴肅感,但在原有對歷史人物認識的基礎上的描繪更多偏向於個人奮鬥史,宮鬥成分不似現代劇集這麼驚心動魄,但後宮勵志的套路卻是一直被沿用下來。
馮寶寶演的少年武媚娘,嬌媚可人,秋波流轉,把小女的嬌態表現得絲絲入扣,角色還原度高,把武則天稱帝後的威嚴演繹的很好。潘志文將心地善良,有惻隱之心,頭腦守舊,拘泥於禮教道德藩籬,兼有書呆子之妙的宇文俊一角演來絲絲入扣,叫人讚賞,頗受好評。
1986年,亞視迎來了堪稱史上最佳的歷史劇《秦始皇》,在80年代,亞視能與TVB抗衡的劇集不多,唯有《秦始皇》,此劇一出,立見亞視水準。
《秦始皇》為「亞視」罕有之大製作,60多集的長度在今天看來不算什麼,但在八十年代如煌煌巨製,「亞視」拍攝此劇時十分重視,曾專赴大陸西安取景,使得全劇場面十分開闊,氣象萬千。
在演員陣容方面,也是集全臺之精英,有劉永、劉松仁、馮寶寶、米雪、羅樂林、王偉等人。
飾演嬴政的劉永是當時著名的皇帝小生,亞視邀其飾演秦始皇,也是看中了他的王者氣質。本劇中,劉永從少年演到老年,而且重頭戲全都落在他身上,可謂肩負重任,所幸他的表演相當出色,將秦始皇大開大闔的情感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對韓國公主韓彌的複雜情感,對孟姜女的又愛又痛,對荊軻的又恨又敬,演來感人至深,可謂最人性化的秦始皇。
飾演荊軻的劉松仁是亞視當時一線小生,動用他來為劉永配戲,足見亞視對「始皇」的誠意。劉松仁那部分堪稱全劇的最大亮點,即便是他與米雪的那場雪山邂逅的戲,也給人帶來一種盪氣迴腸的詩境美,更不用說「刺秦」這樣扣人心弦、激動人心的場面。
馮寶寶飾演的孟姜女,本是傳說中的人物,因為史實中並無此人,更無孟姜女哭長城的事件,亞視為增添劇集的可視性,加入這一人物,對於展現秦始皇人物個性不無裨益,馮寶寶由於已有和劉永演對手戲的經驗,此番更是遊刃有餘,幾場對手戲,都很精緻。
其他演員如潘志文的燕太子丹,羅樂林的韓非,王偉的呂不韋,也都出手不凡。
該劇主題歌由羅嘉良演唱,霸氣十足。隨著「大地在我腳下,國計掌於手中」的激昂旋律,鏡頭拉升,秦始皇登臨長城,仰天長嘯。「君臨天下」一詞,我是從這裡明白到的。
雖然同期的TVB也拍攝了一些歷史劇,如《楊門女將》《楚河漢界》《大運河》《太平天國》等,但從歷史劇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取景場面、演員表演、還是服化道方面,TVB的歷史劇遠不如亞視的歷史劇更加大氣磅礴。
1985年,亞視還有一部劇也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那就是《八仙過海》,這部根據中國神話傳說改編的八仙故事,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都是為天下蒼生請命造福,在世間也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亞視這版《八仙過海》遠赴山東蓬萊取景,在香港、內地同時播出,主題曲也增添了國語版的歌詞,一時間「仙山隔雲海,霞嶺玉帶連,據說世外有天仙」的歌曲在內地廣為傳播,《八仙過海》和「精武三部曲」一樣在內地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邱德根是青年時期從大陸去香港的,對祖國,他仍懷著一片深情,一直在關注著大陸的發展變化。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所以他入主時期的亞洲電視,在製作一些大劇集時,經常去大陸取景拍攝,很多經典劇集也得以引進內地播出,比如《霍元甲》《再向虎山行》《八仙過海》《秦始皇》等。
回顧整個八十年代,TVB和亞視(ATV)都產生了不少經典作品,總體來看雙方收視率基本七三開,亞視偶爾出現經典作品的話能達到六四甚至五五開。正是由於雙方的這種良性競爭,致使雙方都在不斷創新,提高質量,精益求精,所以才會出現那個神仙打架、人才輩出、佳作不斷的美好時代。
這時期還有個小插曲,1987年11月亞視總部發生了4級大火,布景房、道具房、錄影廠、新聞部、工程部等多個部門均被波及,導致節目中斷十餘小時。TVB無償借出了演播室和設備,一時成為全城佳話,讓大家見識到了競爭中兩家電視臺的友誼。
1988年6月,香港麗新集團創辦人林百欣以家族名義向邱德根購入亞洲電視30.83%的股權,成為董事局主席。同年11月,邱德根因涉嫌「遠東銀行造假帳」一案被香港廉政公署調查,停止參與對亞視的管理,並於1989年5月1日正式退出亞視,亞視為期七年的邱氏時代告一段落。
從此,亞視未來的十年進入林百欣時代,而九十年代初的那幾年,也成為亞視和TVB收視競爭最激烈的時期。
,